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81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纵向研究出生体重状态与婴儿期生长速度模式对一年级小学生体重状态的影响,为生命早期的预防和干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针对上海市闵行区2019年入学的小学一年级新生,收集其当年学校常规体检信息,并回顾性收集其出生和产后随访信息,选取12月龄体格检查信息完整的4 434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婴儿期生长速度与小学一年级时体质量指数(BMI)值及其Z评分的关系,同时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出生体重状态和婴儿期生长速度模式对小学一年级时超重和肥胖患病的影响并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  纳入研究的小学生婴儿期生长速度与小学一年级BMI值及其Z评分均存在线性关系[β值(β值95%CI)=0.30(0.24~0.35),0.12(0.10~0.15),P值均 < 0.01]。小于、适于和大于胎龄儿人群中均出现婴儿期追赶生长的个体。出生体重状态为大于胎龄儿和婴儿期出现追赶生长是儿童小学一年级超重和肥胖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RR=1.31~1.55,P值均 < 0.05)。分层分析显示,追赶生长会增加适于胎龄儿小学一年级超重和肥胖的患病风险[RR值(RR值95%CI)=1.74(1.42~2.14),1.87(1.56~2.26)],且会增加大于和小于胎龄儿小学一年级肥胖的患病风险[RR值(RR值95%CI)=3.74(1.04~13.49),3.24(1.62~6.46)](P值均 < 0.05)。在发生婴儿期追赶生长的人群中,出生体重状态为大于胎龄会增加儿童一年级时肥胖患病的风险(RR=2.60,95%CI=1.35~5.02,P < 0.01),但不增加超重的患病风险(P=0.13)。  结论  出生体重状态与婴儿期生长速度模式对小学一年级儿童的超重和肥胖患病都具有影响,建议关注大于和适于胎龄儿的生命早期生长发育并扩大婴儿期追赶生长的监测范围。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婴幼儿期维生素D补充状况及其对学龄初期超重肥胖的影响,为儿童肥胖的早期预防提供新思路。  方法  以8 744名上海市闵行区2019年9月1日入学,且于2019年10月8日至2020年1月17日进行了常规体检的小学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由专业医务人员按标准的方法和仪器测量儿童的身高、体重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以BMI界定超重肥胖,并回溯收集其出生记录与婴幼儿期维生素D补充、婴幼儿期喂养记录。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婴幼儿期维生素D补充对学龄初期超重肥胖的影响,并进一步根据出生后1,4,6月龄内是否纯母乳喂养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  上海市闵行区一年级学生中,超重肥胖率为32.5%(2 843名);出生后1,2,4,6月龄内的婴儿维生素D补充率分别为20.2%,49.7%,66.3%,72.7%,有83.2%的婴幼儿在出生后3年内补充了维生素D。出生后1月龄内补充过维生素D的婴幼儿,学龄初期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降低(OR=0.82, 95%CI=0.68~0.98);分层分析结果显示,此保护作用在1,4,6月龄内为纯母乳喂养的婴儿中尤其明显[OR(95%CI)=0.76(0.61~0.97),0.76(0.59~0.99),0.69(0.49~0.98),P值均 < 0.05]。  结论  婴幼儿期维生素D补充率有待提高,婴幼儿期维生素D补充尤其对纯母乳喂养儿有降低学龄初期超重肥胖风险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要强调诊断快速、准确,本病特点为突发,“头要裂开”样剧痛,重者伴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和神经根刺激征。脑膜刺激征是本病的主要体征。处置:应减少搬动,镇静、止痛,必要时降低血压或颅内压。尽早转入医院治疗。强调:行脑血管形象学检查是进一步找出病因、进行根冶的必须手段。  相似文献   
4.
介绍黄雅慧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经验。黄教授将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归纳为脾虚湿蕴。临证分三期论治,初发期用三仁汤加减,活动期用参苓白术散加减;缓解期用四神丸加减,结合辨证用药保留灌肠辅助治疗,收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背景:肥胖是导致儿童青少年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腰围身高比(WHtR)是反映内脏脂肪和评价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代谢风险的简单而准确的体格测量指标,但WHtR 与NAFLD的关系研究十分有限。 目的:分析儿童青少年WHtR与NAFLD的关系。 设计:常规体检数据的回顾性分析。 方法:以所有参加上海市闵行区2014至2020年住校学生健康体检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将血清ALT水平高于一般人群性别和年龄别第97.5百分位数水平定义为疑似NAFLD(简称NAFLD)。基于全国数据提示心血管代谢风险聚集的WHtR作为切点值,以男孩和女孩WHtR分别≥0.481和≥0.456定义为WHtR升高;以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年龄、性别等协变量后,分析WHtR升高与NAFLD的关系。通过计算AUC、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评价WHtR升高对NAFLD的区分效果。 主要结局指标:WHtR与NAFLD的关联性。 结果:与WHtR正常组相比,NAFLD患病率在 WHtR升高人群中显著升高(16.2% vs 2.3%, P<0.001),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在WHtR升高人群中,男孩NAFLD患病率高于女孩(21.6% vs 11.0%,P<0.001),而在WHtR正常人群中男孩和女孩的NAFLD患病率接近(2.3% vs 2.2%, P=0.71)。WHtR升高人群NAFLD的发生风险增加 71%,校正的OR =1.71,95% CI:1.26~2.31,P=0.001。分层分析结果显示WHtR升高分别能增加男孩77%(OR=1.77,95% CI:1.19~2.63,P=0.005)和女孩69% (OR=1.69,95% CI:1.05~2.71,P=0.005)的NAFLD发生风险 。WHtR升高区分NAFLD的AUC为0.73(95% CI:0.71~0.76),敏感度63.2%、特异度83.4%、阳性预测值16.8%和阴性预测值97.7%。 结论:儿童青少年WHtR升高与NAFLD的发生独立相关;学校和社区等基层医疗保健机构要重点关注WHtR升高的人群,除了血压、糖脂代谢异常以外,还需特别关注NAFLD的患病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陕西省居民体力活动状况,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基线资料。方法本研究对象来源于2013年全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项目陕西省的样本人群。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从陕西省17个监测点的样本人群中抽取调查对象,最终获得有效样本10 166人。采用全球体力活动调查问卷(GPAQ)对调查对象进行体力活动调查,按照全球体力活动调查问卷分析指南(GPAQ analysis guide)进行分析,同时利用WHO推荐标准评判体力活动的达标情况。用R 3.3.1软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χ~2检验。结果陕西省居民从事高强度和中等强度工作、农业及家务性体力活动所占比例分别为27.46%和80.65%,高强度和中等强度休闲性体力活动比例分别为5.10%和21.21%,交通性体力活动比例为70.00%;日均总体力活动时间为(181.66±1.66)min,工作、农业及家务性体力活动,交通性体力活动,休闲性体力活动时间分别为(136.95±1.51)、(32.62±0.47)和(12.09±0.33)min,平均体力活动代谢当量为(6 264.33±67.05)MET-min/周[(14.92±0.02)MET-h/d],88.97%的居民达到了WHO推荐的每周达到或超过600 MET-min的体力活动标准。结论陕西省居民体力活动水平较好地达到WHO的推荐标准,但以工作、农业及家务性体力活动为主,仍需进一步增加休闲性体力活动的比例和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2008—2017年陕西省疾控系统慢性病防控人力资源配置及变化情况,为制定慢性病防控人力资源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08年、2011年、2013年、2017年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调查数据,收集全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疾控中心)部门设置、人力资源配置等内容。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χ2检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结果 陕西省共有118家疾控中心,设立专门的慢性病防控科所的机构由2008年的10家(8.47%)上升至2017年的35家(29.66%),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1)。陕西省疾控系统慢性病防控工作人员数量从2008年的243人(4.33%)增加至2017年的447人(6.99%),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增长速度为7.01%。2008年、2011年、2013年、2017年慢性病防控人员均以<35岁组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42.39%、43.56%、45.08%和42.28%。具有本科学历的人员比例由2008年的12.35%上升至2017年的38.04%,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8.
SA—ELISA测定血清中M2胆碱能受体IgG抗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一种特异的心脏M2受体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方法;以合成的人心脏M2受体细胞外第二环功能表位肽段的氨基酸序列作为特异性抗原,建立了一种甸霉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技术,检测了53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和10例健康血清中抗M2受体的自身抗体,并将结果与AELISA比较。结果;阴性质控血清的批内变异系数和批间CV分别为3.8%和8.1%;阳性质控血清分别为6.4%和13.2%。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B型脑钠肽(BNP)的变化及其与间质胶原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心力衰竭患者47例(风湿性心脏病20例,扩张性心脏病7例,先天性心脏病20例)和5例正常心肌标本作对照,应用病理染色结合图像分析,RT—PCR测定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BNPmRNA表达水平、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EVDD);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浆BNP的含量,并和CVF及LEVDD作相关分析。结果心力衰竭患者心肌间质CVF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心力衰竭患者心肌BNP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心肌明显增高(P〈0.01);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BNP的含量明显增高,心功能分级越高其升高越显著(P〈0.01)。血浆BNP水平与CVF及LEVDD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67、0.59,P〈0.01)。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血清BNP舍量增高并能反应心肌纤维化和心功能降低程度,快速检查血浆BNP可以用来评估病情并反映预后。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