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双股静脉"入路血管内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治疗恶性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对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科应用血管内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治疗的10例恶性肿瘤所致的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一侧股静脉入路植入血管内支架,对侧股静脉入路释放粒子条,利用血管内支架的张力将~(125)I粒子条固定在上腔静脉内壁上。对血管内支架通畅性,症状缓解率,患者的生存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上腔静脉血管内支架和粒子条植入技术成功率100%,SVC症状缓解率98%,血管内支架即刻通畅率96%。患者中位生存期(8个月),随访期3~8个月内血管通畅率98%。结论经"双股静脉入路"血管内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引起的上腔静脉阻塞,具有扩张血管和抑制肿瘤生长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2.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是指一种来源于皮肤移行区交界痣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身体多个脏器和组织,易复发和转移,预后不良。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皮肤,特别是足底,其次是皮肤及眼睛[1],但以全身多发肿块为首发症状的恶性黑色素瘤,文献报道非常罕见。现报道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例以全身多发肿块为首发症状的恶性黑色素瘤,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维DSA在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4月~12月肝癌患者为治疗组采取三维DSA引导,另外选取同一时期的肝癌患者为对照组在普通二维DSA下造影引导,两组术中造影结果均由两名相同的高年资介入医师评估并手术操作。分别统计两组患者介入术前3天内及术后7天内肝功能并采用t检验分析,两组术后1月影像学资料(增强CT或增强MR)依据改良mRECIST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组患者介入术前3天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内复查并对比两组ALT、AST、TBIL、DBIL,结果P值均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月复查肝脏增强CT或增强MR并依据改良mRECIST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治疗组瘤灶完全缓解(CR)12个,部分缓解(PR)8个,客观有效率(CR+PR)100%,对照组完全缓解(CR)9个,部分缓解(PR)6个,病变稳定(SD)5个,客观有效率(CR+PR)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结论相比常规DSA,三维DSA引导下的TACE在不额外增加肝功能损伤风险的同时,更有效地实现瘤灶的完全栓塞,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庄步强  肖晋昌  徐浩  张清飞 《社区医学杂志》2023,(24):1291-1294+1300
目的 探讨分析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UGTI)治疗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IFPA)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03-01-2022-10-31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IFPA并行UGTI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基线特征及治疗操作过程的注意事项,评估其治疗效果,随访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0例IFPA患者,瘤腔范围0.8 cm×0.7 cm×0.9 cm~10.5 cm×1.4 cm×4.6 cm;瘤颈直径1.4~4.7 mm,平均瘤颈直径3.1 mm;注射凝血酶剂量60~800 U,平均凝血酶剂量251.59 U;操作过程中探头按压瘤颈时间1~10 min,平均按压时间4.57 min。其中,1次注射成功29例(96.7%),2次注射成功1例,治疗总成功率为100.0%。术后24 h、1个星期复查超声示假性动脉瘤均无复发,载瘤动脉、足背动脉管腔未有血流阻塞情况,无过敏、感染及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出院6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原包块处皮肤瘀斑消失,无硬结,无压痛,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UGTI治疗IFPA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可作为临床治疗一线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以小球囊预扩张联合导管溶栓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伴急性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 纳入33例接受小球囊预扩张联合经导管溶栓治疗及血管成形术的单侧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伴急性血栓形成患者,其中14例病变仅累及髂动脉、8例仅累及股动脉、11例同时累及髂股动脉;记录治疗情况及随访资料,包括临床症状、下肢动脉彩超及CT血管造影。结果 33例均治疗成功,经导管溶栓时间为3(2,4)天,25例血栓完全溶解、8例血栓部分溶解;溶栓后22例接受单纯球囊扩张、11例接受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治疗后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示33例靶血管及膝下流出道血流均通畅。共随访(19.5±8.2)个月,期间7例出现下肢动脉再闭塞,经二次球囊扩张及植入支架后恢复通畅;无截肢及死亡病例。结论 小球囊预扩张联合经导管溶栓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伴急性血栓形成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普疝修补装置(ultrapro hernia system,UHS补片)在生育期男性疝无张力修补术中的临床经验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UHS补片行无张力修补的48例生育期男性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术后效果、并发症及对生育的影响.结果 手术时间为35~55 min(平均50 min),术后未出现阴囊血肿、切口感染,平均住院时间为1.5天;随访1~3年(平均25个月),无复发、局部异物感及慢性疼痛、射精过程或射精之后腹股沟区灼烧及疼痛感,未发生缺血性睾丸炎、睾丸萎缩、输精管损伤等导致不育的并发症.结论 在熟练的解剖技术、精细的术中操作前提下,应用UHS补片治疗生育期男性腹股沟疝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出血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治疗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诊治的60例脑出血合并DVT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首次抗凝治疗时间、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指征、回收状况、滤器未取出原因。结果 脑出血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间平均13.6天;首次抗凝时间发生于脑出血后1月内,其中1周内25例、1~2周内18例、2周~1月内17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首次抗凝时间平均19.3天、外伤性脑出血患者首次抗凝时间平均14.8天;27例患者根据病情需要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其中18例患者治疗评估后于滤器取出时间窗内顺利取出,9例患者因血栓进展、滤器内形成血栓、超出滤器回收时间等原因未能取出,转化为永久性滤器置入体内,治疗期间未发生肺栓塞及再发脑出血。患者出院后口服利伐沙班(20 mg, 1次/天)维持抗凝时间3个月~2年不等,随访无新发血栓形成及未取出滤器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脑出血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应根据脑出血的位置及其临床恢复程度确定开始抗凝的最佳时机,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预防肺栓塞应严格掌控适应证,同时需加强对未取出滤器患者的随访,防范远期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患者血浆中微小RNA-126(microRNA-126,miR-126)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内皮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原发性BCS患者75例为BCS组,体检健康者20例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法检测2组血浆miR-126的相对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血浆miR-126相对表达量与血清eNOS、sVCAM-1水平相关性。结果 BCS组患者血浆miR-126相对表达量(0.43±0.14)及血清eNOS水平[(18.3±1.2)u/mL]均低于对照组[0.98±0.22、(21.1±1.3)u/mL](P0.05),sVCAM-1水平[(455.1±37.9)μg/L]高于对照组[(376.8±37.3)μg/L](P0.05);BCS患者miR-126相对表达量与血清eNOS水平呈正相关(r=0.634,P0.001),与sVCAM-1水平呈负相关(r=-0.503,P0.001)。结论原发性BCS患者miR-126表达水平降低,可能是BCS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合理的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12年期间在我院普外科诊治的137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本组137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均行个体化手术、Ⅵ区淋巴结常规清扫及术后综合治疗。淋巴结转移率为53.28%(73/137),Ⅵ区淋巴结术中病理证实为阳性者加行Ⅱ+Ⅲ+Ⅳ区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率为41.10%(30/73)。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穿透被膜、病理类型及TNM分期是影响Ⅵ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发生,住院期间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4例(2.92%),短期低钙血症11例(8.03%)。术后随访1-10年(平均6.5年),发现局部复发5例(3.65%);颈淋巴结转移11例(8.03%);远处转移3例(2.19%),其中1例骨转移,2例肺转移;再手术16例(11.68%)。结论个体化手术方式选择、Ⅵ区淋巴结常规清扫、密切随访管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及保障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效果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