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8篇
口腔科学   42篇
综合类   7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恒牙列先天性发育不全是人类形态异常疾病中最常见之一,其病因不清。许多研究表明,人类同源组蛋白MSX1与牙发育有关。本研究目的即为证实Msx1突变是人类恒牙列发育不全的常见原因。材料和方法从俄亥俄州立大学牙医学院及哥伦布儿童医院收集到82个家庭中,共92个患有先天性牙列发育不全的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不包括第三磨牙,至少有一颗恒牙先天缺失,另有40例作对照。提取DNA,用8对跨越Msx1两个外显子的引物扩增并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conformationpolymorphisms熏SSCPs)分析。阳性对照为已知Msx1有变异的条带。对基因组DN…  相似文献   
2.
变形链球菌F-ATP酶亚基基因uncA遗传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耐酸因子F—ATP酶亚基α的结构基因uncA的遗传多态性,并探讨基因多态性与细菌耐酸力及龋病发生的关系。方法分别从高龋、无龋个体中分离变形链球菌34和30株,其中包括18株高耐酸株、20株低耐酸株。从细菌组DNA扩增uncA,行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及核酸测序比较。结果不同限制性内切酶RFLP产生不同的基因型,测序证实了导致多态出现的基因变异;内切酶Hph Ⅰ产生的A、B基因型在不同患龋个体分离菌株的分布不同(P〈0.05),A型uncA在高龋分离株的检出率高于无龋分离株;内切酶MboⅡ产生的C、D基因型在不同耐酸力菌株中的分布不同(P〈0.05),C型uncA在高耐酸力菌株的检出率高于低耐酸力菌株。结论变形链球菌F—ATP酶的α亚基基因uncA具有明显遗传多态性,酸性环境下生存力强的菌株可能出现基因的适应性变异,不同基因型uncA分布与菌株的耐酸力及致龋力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不同血清型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可变区(extended-V)的基因及蛋白质的同源性,探讨该区在防龋疫苗研制中的作用。方法 以变形链球菌血清型c、d、f、g参考株及部分c型临床株为模板,PCR扩增SrV+区片段,通过内切酶DdeⅠ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并测序,将其测序结果在NCBI服务器上用blastn搜索软件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 在相同条件下血清c、f型菌株均扩增出约1.13 kb左右的片段,酶切后出现5种基因型(A、B、C、D、E)。选取所占比例较多的A、B、C型代表株进行测序,经比较显示其基因型间的同源性达92%-98%。血清d、g型无扩增产物,将g型6715表面蛋白SpaA全片段基因同OMZ175的产物序列在blastn上进行比较,有3个大小不一的片段出现同源性;血清d型OMZ176的表面蛋白基因序列在GeneBank上未能查出,故无法比较,但其相应蛋白质的同源性也在77%-82%之间,显示出相当高的同源性。结论 就c、f型菌株来说,可以将该区纳入疫苗的研究范畴;d、g型虽未能扩增出相应产物,但其基因还是存在部分区域的相似性,且其蛋白质同源性很高,也可以考虑利用d、g型上同c、f型共有的某些肽段进行疫苗的研制。  相似文献   
4.
细菌入侵牙本质小管是龋齿及牙髓、根尖周病发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即对唾液和牙本质小管液中常见组织蛋白对细菌入侵牙本质的影响做一研究。材料和方法实验细菌为两种与牙髓、根尖周病有关的菌株:S.gordoniiDL1和E.faecaalisJH2-2。所用组织蛋白为纤维原、全转铁蛋白、IgG、唾液粘蛋白或白蛋白及人血清。单根牙牙根剖为两半。两种细菌分别在含有各种组织蛋白的BHY培养液中37℃过夜培养,记D值并涂片观察细菌形态。牙根在BHY培养基中浸泡2d,牙髓面向上于加有各种组织蛋白及菌液的BHY培养基中浸泡14d。对照组则先在含有各种组织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γ-分泌酶抑制剂3,5-二氟苯乙酰-L-丙氨酰-S-苯基甘氨酸t-丁酯{N-[N-(3,5-difluorophena-cetyl-L-alanyl)]-S-phenylglycine t-butyl ester,DAPT}对人牙髓细胞Notch信号通路是否有抑制作用,及对牙髓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临床上完整拔除的健康前磨牙或第三磨牙,采用酶消化法进行人牙髓细胞的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从第4代开始在正常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5μmol/L的γ-分泌酶抑制剂DAPT,选择第4、8、10代细胞为检测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和基因芯片检测Notch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测定细胞活性,绘制牙髓细胞增殖曲线,评价牙髓细胞的增殖状况。结果:加入DAPT后,实验组牙髓细胞Notch信号通路的下游基因Hes1、Hey1、NR4A2表达下降,同时,第8、10代牙髓细胞的增殖减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γ-分泌酶抑制剂DAPT能有效抑制体外培养人牙髓细胞的Notch信号通路,使人牙髓细胞增殖减慢,影响细胞的正常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近年来,牙体牙髓病治疗新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普及,极大地促进了口腔医学的发展.相对而言,在牙体牙髓病学临床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普及,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牙体牙髓临床整体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含有葡糖基转移酶抗原基因的重组质粒pcDNA3-gtfB作为基因疫苗,筛选有效的免疫途径。方法:重组质粒pcDNA3-gtfB通过股四头肌注射、鼻腔灌注和颌下腺周注射免疫Wistar大鼠,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 IgG、唾液IgA的动态变化。结果:经股四头肌注射免疫后产生的血清IgG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其它两组血清IgG抗体水平(P<0101),且鼻腔灌注组和颌下腺周注射组间的血清IgG抗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105)。各组唾液S-IgA 抗体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P<0101),腺周注射组产生的唾液S-IgA抗体水平最高(P<0101)。结论:基因疫苗通过腺周注射免疫途径能最有效激发特异性唾液S-IgA抗体的产生,可望成为一种有效的防龋基因疫苗免疫途径,为下一步抗龋动物实验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变形链球菌基因疫苗 pcDNA3 pac和 pcDNA3 gtfB的免疫防龋效果。 方法 :2 8d龄Wistar大鼠 3 6只 ,随机分为pcDNA3 pac组 (A组 )、pcDNA3 gtfB组 (B组 )、pcDNA3 pac联合 pcDNA3 gtfB组 (C组 )、变形链球菌灭活全菌组 (D组 )、pcDNA3空载体组 (E组 )和PBS液组 (F组 )进行 3次双侧颌下腺腺周注射免疫。建立定菌鼠模型 ,诱龋 3个月 ,根据Keyes经典评分方法从龋损范围及深度进行龋损综合评估和比较。结果 :龋损牙面计分在 pcDNA3与PBS组最高 ,其次为单基因疫苗免疫组 ,联合免疫和灭活全菌细胞最低 (P <0 .0 1或P <0 .0 5 ) ;窝沟龋各级计分 :E级龋在单基因疫苗组 ,联合疫苗组、灭活全菌细胞组无区别 (P >0 .0 5 ) ,而PBS组和 pcDNA3组则较低 (P <0 .0 1) ;Dm级、Ds级则是联合免疫组与灭活全菌细胞组最低 ,单基因疫苗免疫组较高而PBS和 pcDNA3组最高 (P <0 .0 1或P <0 .0 5 ) ;Dx级四个免疫组发生率很低或不发生 ,显著低于PBS组和pcDNA3组 (P <0 .0 1)。结论 :重组质粒pcDNA3 gtfB和pcDNA3 pac具显著有效的免疫防龋作用 ,以联合基因疫苗免疫最好 ,是理想的防龋决策之一。  相似文献   
9.
表面蛋白P1是人类的主要致龋菌———变形链球菌 (以下简称变链菌 )重要的毒力因子之一 ,主要介导变链菌的非蔗糖依赖性黏附。不同菌株的黏附性能不同 ,而此差异是由其毒力因子遗传变异所决定的。我们通过对变链菌临床分离株表面蛋白P区及V区、C末端编码基因的研究 ,探讨其遗传多态性与黏附性能的关系。1.材料和方法 :(1)引物设计与合成 :因V区在P区上游 ,编码基因相距近 ,所以此二区一起扩增。用引物设计软件Primer 3.0设计两对引物 ,分别扩增变链菌表面蛋白P、V区及C末端编码基因spaP pv(2 0 6 0~ 315 7bp)、spaP c(40 0 3~ 4 85 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变形链球菌母子传播与其对牙面初始粘附能力的关系。方法:首先以AP-PCR检测Mutans streptococci(MS)在20对3~4岁儿童和母亲之间的传播,并从母亲口腔中筛选出传播株和非传播株;再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检测传播株和非传播株对SHA的粘附差异,同时对其表面蛋白粘附功能区spap-a和spap-pv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haeⅢ和AluⅠ进行RFLP分析。结果:传播株较非传播株具有较弱的粘附力(P<0.01),spap-a和spap-pv经酶切后分别呈现的3种和2种基因型在传播和非传播人群的MS中分布不同(P<0.01)。结论:初始粘附能力弱的菌株被传播的可能性较大,不同MS株传播能力的差异可能与其表面蛋白A区,PV区的基因多态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