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合并逼尿肌活动低下(DU)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2年5月因下尿路症状(LUTS)于我院行尿动力学检查的患者444例。根据患者尿动力学检查结果中的膀胱收缩指数(BCI),将患者分为DU组(BCI<100,n=150)和非DU组(BCI≥100,n=294)。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的与DU相关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BPH患者合并DU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相关变量的预测价值。结果 多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龄、较低的尿不尽症状评分、较低的尿急症状评分、较小的前列腺体积(PV)和较低的最大尿流率(Qmax)为BPH患者合并DU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由这5个变量组成的DU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AUC=0.77),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0.76和0.65。结论 高龄、较低的尿不尽症状评分、较低的尿急症状评分、较小的PV和较低的Qmax为BPH患者合并DU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展神经脑桥池段与邻近血管的关系,为有关疾病诊治提供相关解剖学基础。 方法 采用23例(46侧)红色乳胶灌注的头颅标本,解剖与观测展神经脑桥池段走行、与周围血管关系、滋养血管来源等,测量数据统计处理。 结果 展神经脑桥池段邻近的血管包括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迷路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脑桥动脉。小脑下前动脉与展神经关系最为密切(47.8%接触,13.8%压迫),椎基底动脉压迫展神经最严重。展神经脑桥池段的滋养动脉主要来自脑桥动脉(41.3%),其次为小脑下前动脉(26.1%);16侧(34.8%)展神经为复式。 结论 展神经脑桥池段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复杂,血管易于接触并压迫展神经,临床上不明原因的展神经麻痹应考虑存在此类血管压迫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双侧重复肾重复输尿管畸形伴肌层浸润膀胱癌男性患者1例,该患者70岁,主因“发现膀胱肿瘤复发两个月”入院。术前CTU及MRI检查提示膀胱癌累及左输尿管末端;双侧重复肾输尿管畸形。在全麻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回肠流出道手术。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痊愈出院,术后病理结果提示膀胱浸润性高级别尿路上皮癌。随访10个月肿瘤无进展,无吻合口相关及重复肾输尿管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发自面动脉的腭扁桃体动脉的解剖特点,分析其与腭扁桃体术后出血的关系。方法采用大体解剖的方法,观测了34具成人尸体标本的腭扁桃体动脉的起源、口径及与腭扁桃体之间的距离以及与相应面动脉管径的比值,并结合所得结果对腭扁桃体摘除术后出血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腭扁桃体动脉出现率为64.7%;平均管径为(1.3±0.20)mm,最粗管径为2.9mm;腭扁桃体动脉由起始点至腭扁桃体下极的平均距离为(6.12±1.41)mm,最近距离为5.10mm;腭扁桃体动脉与相应面动脉主干管径平均比值为0.58±0.14;Ⅰ型面动脉比率为33.8%。结论腭扁桃体动脉在腭扁桃体的血供中占有重要位置,其起始部距腭扁桃体较近,术中对腭扁桃体动脉及其面动脉损伤以及慢性炎症造成的黏连是出血的重要原因,熟悉该部位解剖特点,术中减少损伤以及必要的扁桃体下极被膜外组织缝扎止血是避免手术出血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23例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诊断、治疗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23例经病理证实的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 结果 获取了1991年5月—2016年3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诊治的23例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资料,其中女性10例(43.5%),男性13例(56.5%);平均发病年龄50.4岁。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典型表现为儿茶酚胺样症状,最常见的症状分别为头痛7例(30.43%),心悸5例(21.7%),腹部隐痛及腹部不适5例(21.7%),肉眼血尿2例(8.7%),大汗1例(4.3%),另有10例(43.7%)患者为隐匿症状。本组异位嗜铬细胞瘤均位于腹膜后,其中14例(60.9%)位于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旁,4例(17.3%)位于肾门附近,3例(13.0%)位于胰头,2例(8.7%)位于膀胱。CgA免疫组化染色是主要的病理确诊方法。23例患者全部施行手术治疗,行开放式手术的20例(87.0%),腹腔镜辅助的1例(4.3%);2例膀胱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均施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大部分异位嗜铬细胞瘤的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95.6%。2例恶性者术后复发,其中1例于术后25个月发生腹腔转移,并于术后40个月死亡。 结论 异位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发病率极低的肿瘤,多位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旁,可伴高血压以及头痛、心悸等临床表现,亦有部分隐匿症状者。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该病预后普遍较好,部分恶性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