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内科学   1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S-腺苷蛋氨酸对干扰素相关抑郁症患者的抗抑郁治疗效果。方法接受Peg-IFN-2a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0例,在治疗期间发生抑郁症后给予S-腺苷蛋氨酸500mg.d-1口服治疗,在治疗4周和8周评定ZDS积分。结果在S-腺苷蛋氨酸治疗4周后,ZDS积分由治疗前55.6±4.7降至45.5±4.4,治疗后8周复查时,ZDS积分进一步降低至37.8±6.0,且与4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腺苷蛋氨酸能够快速有效治疗干扰素相关的抑郁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维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基因亚型。方法用本实验室建立的HBV基因型及基因亚型特异性引物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法,对54份新疆维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样本进行HBV基因型及亚型分析。随机选取11株经nPCR法鉴定为D基因型的样本,同时进行PreS/S区及PreC/C区测序以鉴定D基因亚型。随机选取2株D型HBV进行基因组全长扩增并克隆测序。从GenBank下载75株各国HBVD1亚型参考序列,根据Kimuratwo-parameter法计算中国新疆地区与其他国家的HBVD1亚型株进化距离。结果新疆维族人群HBV感染以D基因型为主,占66.67%,同时存在B(5.56%)、C(5.56%)基因型及混合感染(22.22%)。新疆存在D1和D3两种亚型,以D1亚型为主。新疆D1亚型与中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蒙古等国及中东地区土耳其、伊朗、埃及等国的进化距离较近。结论新疆维族慢性乙肝患者中D基因型为优势株,主要为D1亚型,其进化距离与中亚中东等国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联合高压臭氧自体血回输治疗对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105例 CHC 患者被分为对照组(52例,皮下注射干扰素和口服利巴韦林)和治疗组(53例,皮下注射干扰素和口服利巴韦林,联合应用高压臭氧自体血回输疗法,平均10~16次),疗程均为48周,随访24周,观察病毒学应答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合并血清甘油三酯、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生率分别为28.3%、28.3%和2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7.7%和7.7%(P〈0.05),但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平均年龄、肝功能、HCV RNA 载量和肝硬化患者比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指标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发热、流感样症状和血红蛋白减低发生率分别为50.9%、35.8%和3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3.1%、59.6%和55.8%(x2=5.5,P〈0.01;x2=5.9,P〈0.01和 x2=5.0,P〈0.01);治疗组早期病毒学应答率、治疗结束时应答率和持续应答率分别为83.0%、83.0%和74.4%,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分别为88.5%、86.5%和76.3%)。结论尽管合并高代谢综合征,干扰素联合高压臭氧自体血回输治疗 CHC 患者病毒学应答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显著减少了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压臭氧自体血回输治疗可能成为减少干扰素不良反应的辅助疗法。  相似文献   
4.
新疆地区118例丙型肝炎患者的病毒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疆地区118例HCV感染患者的血清基因型进行了分析,旨在了解近年来新疆地区HCV流行株的基因型,并探讨基因型与临床意义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臭氧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炎症水平的防治作用及安全性评估.方法:24只♂新西兰兔分为3组:模型组10只,臭氧组4只,普拉固加阿司匹林组10只.实验时间12wk,每周称量1次体质量.超声检测第2周、第5周、第8周及第12周的颈总动脉和腹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medial thickness,IMT).病理观察颈总动脉、主动脉、肝、心及肾脏病理变化.检测血清生化、血脂、肌酐和尿酸水平.ELISA测定血清8-OHdG、TRX、4-HNE、8-iso-PGF2a、LEP、ADPN、FFA、ET、IL-6、TNF-α、MDA、MCP-1、hs-CRP、NOS、NO、GSH、reduced glutathione、GSH-Px的含量.结果:实验动物超声检测内膜增厚,提示模型成功,臭氧组体质量明显轻于其他组.各组主动脉内膜下脂质沉积斑块大小有统计学意义(P=0.037,P<0.05),而脂质沉积厚度各组无统计学意义.臭氧组肝脏气球样变性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和普拉固加阿司匹林组(P=0.04,P<0.05),但肝脂肪变性程度3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病理心脏脂质沉积及肾脏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程度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血清生化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氧化应激、脂质过氧化、炎症水平相关等18个血清细胞因子检测,与模型组相比,臭氧组除了ET、8-OHdG、GSH、GSH-Px及FFA无统计学意义,其余13个因子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LEP、ADPN、IL-6、TNF-α、MCP-1、hs-CRP、NOS、TRX、MDA、4-HNE、8-iso-PGF2a水平增高,NO、reduced glutathione水平降低,但普拉固组加阿司匹林组上述所有因子与模型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臭氧减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炎症的同时可改善颈总动脉、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趋势,未发现臭氧作为抗氧剂对肝脏、肾脏和心脏造成的病理可见损伤.臭氧全面提高了血清中众多涉及氧化应激、脂质过氧化、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其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动脉粥样硬化;臭氧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分析隐源性肝硬化(CC)患者发生肝细胞肝癌(HCC)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7月-2014年7月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CC患者241例。按照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单纯CC组(222例)和CC合并HCC组(19例)。收集并比较患者性别、年龄、民族、体质量、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糖尿病、恶性肿瘤家族史、药物过敏史、Child-Pugh评分、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体积、球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尿酸、肌酐、尿蛋白等指标。结果 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否合并高血压、尿蛋白是CC患者发生HCC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α=0.05为显著水准,进入回归模型的变量有年龄、合并高血压(P<0.05)。结论 高血压和年龄高是CC患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应对CC患者血压升高及年龄予以重视,正确评估,以降低其发生HCC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肝硬化人群中轻微型肝性脑病(MHE)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在121例肝硬化患者,分别进行心理肝性脑病得分(PHES)和临界闪烁频率(CFF)测定,并评估肝功能分级状态.结果在121例肝硬化患者中,检出MHE者70例(57.9%).性别、受教育程度、肝病病因、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浆氨浓度等因素对肝硬化患者发生MHE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仅发现年龄为MHE发生的危险因素(P=0.041, OR=1.035),而MHE发生与性别、教育程度、肝病病因、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和血浆氨浓度无关(P〉0.05).结论在肝硬化患者中MHE发生率较高,年龄增长是肝硬化患者发生MHE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男性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肝脂肪变患者与单纯 CHB 患者临床特征,寻找影响肝细胞脂肪变的危险因素。方法2010年3月~2013年3月期间,住院初治且有肝活检病理学检查的男性 CHB 患者209例,根据肝组织中有无脂质沉积分为 CHB 合并脂肪变组及单纯 CHB 组,比较两组患者血脂、血尿酸、血糖、饮酒、体质量指数和病毒载量情况,进行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了解肝脂肪变的危险因素。结果在209例男性 CHB 患者中,合并脂肪变121例(57.9%),单纯 CHB 88例(42.1%);CHB 合并脂肪变患者尿酸、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分别为(352.5±87.1)mmol/L、(2.8±0.8)mmol/L 和(1.8±0.1)μmol/L,均显著高于单纯 CHB 患者[(310.3±69.1) mmol/L、(2.2±0.6) mmol/L 和(1.2±0.7)μmol/L,P〈0.01)];体质量指数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是男性 CHB 患者合并肝脂肪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肥胖、血脂紊乱等代谢综合征相关表现是男性 CHB 患者肝组织脂肪变的危险因素,而饮酒或病毒载量可能不是肝脂肪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内分泌系统的多发病、常见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以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多见,但亦可累及肝脏,引起肝功能损害、肝脏肿大,甚至发生黄疸、肝硬化等,统称为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合并肝损害,简称甲亢性肝损害。在临床上甲亢性肝损害是甲亢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国内外文献报道不一,甚至有学者报道该病的发生率为48%~88%[1]。国外曾报道甲亢死亡病例尸检的资料,发现90%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