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观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有效性.方法:选择同期71例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作为治疗组,其中40例为发病6h以内;另外53例未行IABP治疗作为对照组,其中33例为发病6h以内.所有患者均未行血运重建.结果:发病6h以内的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在血压、心率、射血分数、院内死亡率有统计学差异;发病6h以外的患者两组间无差异.结论:早期应用IABP治疗AMI伴心源性休克可改善患者血液动力学,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出现慢血流现象时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能否改善血流情况.方法:选择冠状动脉支架术时出现慢血流的患者64例,其中30例行血栓抽吸术及常规冠脉内注入药物,另外32例作为对照仅行常规冠脉内注入硝酸甘油.观察两组患者慢血流改善情况.结果:血栓抽吸组术后血流TIMI3级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栓抽吸术的应用能显著的改善冠脉内血流情况,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3.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及冠脉造影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及冠脉造影特点。方法对32例年龄≤45岁及同期68例>45岁的AMI患者8小时内进行急诊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就发病特点及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结果青年AMI患者多见于男性,基础病少,多有大量吸烟及酗酒史;发病时多剧烈胸痛;多单支病变;多数可见新鲜血栓;支架置入成功率高,死亡率低。结论急诊PTCA加支架置入术是青年AMI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1临床资料患者男,46岁。2014年12月17日因“胸痛伴有后背痛、出汗2.5 h”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既往吸烟20余年,平均每日吸烟约30支。实验室检查肌钙蛋白升高,心电图未见ST段抬高(图1)。内科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入院诊断“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给予负荷剂量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示:第一钝缘支散在斑块形成,近端完全闭塞病变,可见大量血栓影(图2),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0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诊介入治疗(PCI)中无复流现象的预后及药物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4年12月间438例急诊PCI患者冠造资料、术中药物处理效果及预后.结果:无复流69例,发生率15.75%;其中心功能恶化16例(23.12%);梗死后心绞痛30例(43.48%);死亡11例(15.94%);均高于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扩冠药物处理后仅7例(10.14%)TIMI血流得到改善.结论:无复流患者预后差;扩冠药物对无复流现象无明显效果,其有效处理手段需进一步探讨证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甲磺酸瑞波西汀与氢溴酸西酞普兰治疗迟缓性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59例迟缓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Ⅰ组(n=29)和Ⅱ组(n=30).Ⅰ、Ⅱ组治疗分别使用甲磺酸瑞波西汀和氢溴酸西酞普兰,两组疗程均为6周.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2、4、6周末各评定1次临床疗效;通过不良反应量表(TESS)、实验室检查、生命体征等观察药物安全性.结果 治疗6周后,甲磺酸瑞波西汀组HAMD总分减分值为(18.48±6.38),氢溴酸西酞普兰组为(11.60±4.4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8%与56.7%,P<0.05),而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甲磺酸瑞波西汀治疗迟缓性抑郁症的疗效优于氢溴酸西酞普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物.  相似文献   
7.
急性非ST抬高心肌梗死介入与非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文彦 《中国医药导刊》2005,7(5):349-349,351
目的:分析对急性非ST抬高心肌梗死进行介入治疗(PCI)和非PCI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4年12月共336例急性NSTEMI,回顾性分析对其进行PCI和非PCI的结果.结果:336例病例中,183例PCI成功,153例进行非PCI.PCI成功组中梗后心绞痛33例(18.03%),心功能下降22例(12.02%),死亡16例(8.74%);药物治疗组中梗后心绞痛43例(28.10%),心功能下降32例(20.92%),死亡22例(14.38%).各项相比,梗后心绞痛的发生有显著差异,其余两项无明显差异.结论:PCI可降低梗后心绞痛的发生,但对心功能及死亡率无明显影响,两种治疗方法的优越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对比.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创立了理、法、方、药一体化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其在中医临床、方剂学上的贡献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被视为"医方之祖"、"论治楷模".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创立了理、法、方、药一体化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其在中医临床、方剂学上的贡献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被视为“医方之祖”、“论治楷模”。细考汉之前医著,包括《黄帝内经》在内.所载疗法,多为以针灸为主导的非药物疗法。那么仲景是否对此有所忽略?其实不然,《伤寒论》并非忽视非药物疗法,有些疗法做为论治主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