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基于疼痛专科敏感质量指标指引下的护理干预在住院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46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疼痛科一般护理常规,观察组患者实施基于疼痛专科敏感质量指标指引下的护理干预,包括评估工具选择合适、疼痛全面评估、评估频次正确、复评正确、健康教育到位5个方面。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疼痛程度、疼痛对患者的影响程度、疼痛管理满意度和疼痛信念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APS-POQ-Modified疼痛程度、疼痛对患者的影响程度、疼痛管理满意度和疼痛信念四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疼痛专科敏感质量指标指引下的护理干预在改善住院患者疼痛管理方面效果显著,有利于临床疼痛管理质量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以后,轴突的再生困难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损伤后再生困难的原因可能主要包括:神经元本身结构的内在特性、周围影响因子的影响、相关蛋白的调节。为了更进一步了解神经元轴突生长发育过程及损伤后的改变,现就最新相关研究进行检索.并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3.
背景:研究表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并能增加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及少突胶质细胞分化的比例。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神经干细胞源性神经元轴突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新生Wistar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传3~5代后接种于24孔培养板。其中12孔加入10μ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500mg/L)作为实验组,余为对照组。结果与结论:培养1,2,3,4d时,实验组细胞死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神经元轴突长度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但两组轴突的分叉数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证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可以增加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比例并促进神经干细胞源性神经元轴突长度的延伸,但不能增加轴突的分叉数量。  相似文献   
4.
背景:研究表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并能增加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及少突胶质细胞分化的比例。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神经干细胞源性神经元轴突生长发育的影响。 方法:分离培养新生Wistar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传3~5代后接种于24孔培养板。其中12孔加入10 μ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500 mg/L)作为实验组,余为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培养1,2,3,4 d时,实验组细胞死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 < 0.05),神经元轴突长度较对照组明显延长      (P < 0.05),但两组轴突的分叉数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证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可以增加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比例并促进神经干细胞源性神经元轴突长度的延伸,但不能增加轴突的分叉数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和MRI对盆腔腹膜外间隙囊性畸胎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盆腔腹膜外间隙囊性畸胎瘤的CT/MRI表现特征,着重观察病灶大小、密度/信号、边缘、强化特征,肿块所在的解剖部位及其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等.结果 4例均可见直肠受压移位,3例髂血管受压移位,2例肿块到达皮下或与臀部形成窦道.良性囊性畸胎瘤3例,恶性1例.CT表现为形态规则或不规则,边界清楚,液性或混杂密度,内可见脂肪、软组织、钙化及条形分隔,增强扫描囊壁及分隔呈不均匀中度强化;MRI表现为形态规则或不规则,边界清楚,液性或混杂信号,内可见出血、钙化及条状分隔.结论 CT/MRI能对盆腔腹膜外间隙囊性畸胎瘤做出准确的定位诊断,并能进行一定程度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6.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以后,轴突的再生困难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损伤后再生困难的原因可能主要包括:神经元本身结构的内在特性、周围影响因子的影响、相关蛋白的调节。为了更进一步了解神经元轴突生长发育过程及损伤后的改变,现就最新相关研究进行检索,并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3D-Slicer软件辅助下神经内镜与传统开颅治疗高血压基底核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高血压基底核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内镜组(n=39)和开颅组(n=50)。两组病人术前采用3D-Slicer软件计算血肿体积,内镜组病人采用3D-Slicer软件规划手术路径,内镜下清除血肿。开颅组行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结果与开颅组比较,内镜组的手术时间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血肿清除率升高,术后1周GCS评分升高,住院时间缩短,术后6个月GOS评分升高,肺部感染率低(P0.05)。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具有创伤小、血肿清除程度高、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势,是治疗高血压基底核出血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WHO Ⅰ、Ⅱ、Ⅲ级脑膜瘤MRI表现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WHO脑膜瘤分级中各级脑膜瘤MRI表现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1例Ⅱ级及15例Ⅲ级脑膜瘤MRI表现,并与51例Ⅰ级脑膜瘤MRI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Ⅰ级脑膜瘤大部分为类球型,少数为分叶状,Ⅱ级脑膜瘤中分叶状所占比率较Ⅰ级脑膜瘤高,Ⅲ级脑膜瘤中绝大部分为分叶状,少数为类球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00)。Ⅰ、Ⅱ、Ⅲ级脑膜瘤肿瘤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90)。Ⅰ、Ⅱ、Ⅲ级脑膜瘤MRI信号不均匀者所占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0),不均匀强化所占比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1)。硬膜尾征在Ⅰ、Ⅱ、Ⅲ级脑膜瘤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9)。Ⅰ、Ⅱ、Ⅲ级脑膜瘤黑环征不完整或无黑环征者所占比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2)。瘤周囊肿及瘤周水肿的发生率在各级脑膜瘤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脑膜瘤MRI表现,脑膜瘤形状,MRI信号均匀程度,强化均匀程度可作为脑膜瘤分级的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实质内脑膜瘤(Intraparenchymal meningioma)或皮层下脑膜瘤(Subcortical meningioma)的发病规律、发生机理、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们治疗的2例及SCI、Medline收录文献中报道的17例脑实质内或皮层下脑膜瘤。结果 19例脑实质内或皮层下脑膜瘤中,男8例,女11例,男女之比为1:1.38;年龄最小1岁,最大73岁,中位数为17岁。首发症状癫痫10例(占52.6%),头痛5例(占26.3%)。除2例没有CT或MRI检查外,17例脑实质内或皮层下脑膜瘤中有7例为囊性脑膜瘤,占41.2%,周围伴有明显水肿者12例,占70.6%,伴有钙化者3例,占17.6%。组织学检查显示WHOI级脑膜瘤15例,占78.9%,其中11例为纤维型,占73.3%。WHOⅡ级脑膜瘤3例,占15.8%,WHOⅢ级脑膜瘤1例,占5.3%。结论脑实质内或皮层下脑膜瘤男性发生率高于一般脑膜瘤,发病年龄较小,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癫痫,囊性脑膜瘤发生率高,WHOI级脑膜瘤中绝大多数为纤维型,WHOⅡ、Ⅲ级脑膜瘤发生率高于一般脑膜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