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5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床边即时检测技术(POCT)检测肌红蛋白对心肌梗死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12月该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00例作为AMI组,抽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AMI组采用POCT方式检测,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对比AMI组与对照组同时段的肌红蛋白水平、POCT的批内精密度及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AMI组患者在48h内的肌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AMI患者不同时段的肌红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689,P0.05)。患者发病3h内肌红蛋白水平明显升高,6~12h达峰值,12h后逐渐下降。低水平下POCT的批内精密度较差;POCT特异度高于免疫荧光法,但灵敏度低于免疫荧光法。结论 POCT能快速、准确地检测心肌标志物,灵敏度高于免疫荧光法,适用于急救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2.
罗贵有  岳化葵  马云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1):1487-1488
目的 探讨血浆中血栓素B,(TXB2),血小板颗粒膜蛋白α-140(GMP-140),6酮前列腺素1α(6-K-PGF1α),内皮素(ET)、组织型纤溶酶(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活性在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发病过程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TXB2、GMP-140、6-K.PGF1α、ET采用放射免疫法(RIA),tPA、PAI采用发色底物法分别测定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和正常对照组的含量并进行分析。结果 脑动脉硬化组,脑血栓组血小板指标TXB2,GMP-140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均P〈0.01),内皮细胞合成物6-K-PGF1α和ET含量脑血栓组分别明显低于和高于正常组(均P〈0.01),脑动脉硬化组无明显差异(均P〉0.05);纤溶指标tPA,tPA/PAI两组脑血管病血浆水平明量低于正常组;PAI水平虽有增高,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脑血管病疾病存在血小板活化,内皮细胞受损、纤溶活力低下,这些改变可能参与疾病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抗核小体抗体(Anu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检测中的敏感性,并且探讨AnuA、免疫球蛋白及补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的关系。方法: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及补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抗核小体抗体、抗dsDNA抗体,同时用免疫印迹法检测SLE病人血清抗Sm抗体。结果:SLE患者血清AnuA阳性率是59%,其与对照组血清中AnuA阳性率差别具有高度显著性(P<0.001);66例SLE患者血清AnuA与免疫球蛋白IgG、IgM和IgA存在明显相关性,(P<0.01和P<0.05),与补体C3呈明显负相关,P<0.01,但与补体C4无相关性。结论:检测抗核小体抗体较检测抗dsDNA抗体和抗Sm抗体更敏感,对SLE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很高,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较易感染。由于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困难。血培养及药敏试验有助于临床诊断和用药参考。本文对93例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阳性结果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材料血培养瓶采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猪苓多糖(PPS)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MoDC)的影响。方法 从CHB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出单核细胞(Mo),然后将Mo与GM-CSF、IL-4体外培养9天,并于培养第6天加入PPS共同培养,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DC的形态,用MTT法测定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用ELISA检测DC培养上清中IL-12p40+p70的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PPS可刺激DC分泌IL-12p40+p70,增强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 PPS可以增强CHB患者外周血MoDC的免疫功能,提示其可能通过调节DC的功能参与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6.
乙肝血清标志物是临床常用的检测项目,常用的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日常工作中,影响其检测的因素较多,常出现一些临床和实验室解释困难的结果或者在不同的医院甚至同一医院内结果不具有可比性,因此保证ELISA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现就其ELISA法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在实际操作中易出现的问题和质量控制措施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外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CHB患者及健康自愿者外周血单核细胞(Mo),在含rhGM-CSF rhIL-4及不同浓度ADV(20、100、500μg/L)培养条件下制备单核细胞源DC(MoDC).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DC的形态:FACS分析DC的表型;MTT法测定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ELISA检测DC培养上清中IL-12 p40 p70的含量.结果:与CHB未处理组比较,CHB ADV处理组DC形态分化明显,激发初始T细胞增殖的能力加强.上清液中分泌的IL-12 p40 p70增多;在CHB ADV处理组(100μg/L),CDla 、CD83 、CD866和MHC-DR DC的数量均最多,显著高于CHB未处理组(43.5±5.7 vs 20.6±2.8.34.64±1.9 vs 16.7±3.4.40.94±2.8 vs 25.8±6.6,66.94±5.4 vs 40.74±4.2,均P<0.05),但低于健康对照组,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V可以增强CHB患者外周血MoDC的免疫功能,提示其可能通过调节DC的功能而参与免疫应答,发挥间接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前S1抗原与乙肝两对半结果的关系。方法ELISA法检测10828例患者的前S1抗原与乙肝两对半。结果在10642例标本中,前S1抗原阳性1728例,占16.2%。3099例表面抗原阳性标本,前S1抗原阳性1728例,阳性率为55.7%。结论血清前S1抗原的检测是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和肝损害的一个指标,与乙肝两对半联合检测,在乙肝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清胸苷激酶1(TK1)水平变化对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印迹-增强化学发光法检测129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住院患者及90例健康查体者血清TK1水平,并对76例NSCLC患者手术前后血清TK1水平变化状况进行比较。结果NSCLC患者血清TK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SCLC血清TK1水平ⅢⅣⅠ+ⅡTis,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30dNSCLC患者血清TK1水平明显低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清TK1水平与NSCLC患者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与病理类型、年龄、性别、是否吸烟均无相关性(P0.05);NSCLC患者TK1检测具有较高敏感度与特异性。结论血清TK1水平检测对NSCLC患者病情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体外诱导培养健康成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在体外从健康成人外周血单核细胞(Mo)诱导培养成熟的树突状细胞(DC)的方法.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健康成人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PBMC),再以黏附法分离出Mo,加入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体外培养12天,并于培养第6天加入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rhTNF-α)共同培养,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6、9、12天DC表面CD1a、CD83、CD86和MHC-DR的表达水平,用MTT法测定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Mo经rhGM-CSF rhIL-4诱导培养6 d后,细胞成簇,表型为CD1a 53.2%、CD83 13.6%、CD86 65.5%、MHC-DR 75.4%;TNF-α诱导后,即培养第9 d,细胞表型为CD1a 62.1%、CD83 73.5%、CD86 92.3%、MHC-DR 98.4%,激发初始T细胞增殖的能力最强.结论 rhGM-CSF rhIL-4诱导Mo 6 d,可获得大量不成熟的DC,该体系有利于DC扩增;加入TNF-α,培养第9 d,DC成熟度最高,适合于临床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