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 毫秒
1.
患者 女,37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疼痛向右下肢放射,可自行缓解.近1个月来自感右下肢疼痛加重,现因疼痛出现跌行.MRI示:L4 ~S2椎体水平占位性病变并骨质破坏(图1).临床诊断:腰骶椎管血管瘤.病理检查,巨检:肿瘤呈2.5 cm×1.8cm×0.8 cm浅褐色碎组织一堆,部分呈胶冻样.镜检:瘤细胞立方或柱状,呈单层或多层排列于纤维血管间质轴心的周围,呈乳头状结构,血管和瘤细胞之间及囊腔内有大量黏液聚积.瘤细胞胞质丰富,空泡或淡染,无异型性,核小圆形或椭圆形,无核分裂及核仁.免疫组化:瘤细胞表达Vimentin、S-100、GFAP,而CKpan和EMA阴性(图2~3).病理诊断:(L4~S2)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上皮性卵巢癌(EOC)患者血清和肿瘤组织中顶体素结合蛋白(ACRBP)表达与一线化疗效果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使用从基因表达谱互动分析数据库中获得的数据分析卵巢癌(OC)中ACRBP mRNA的表达和预后作用。收集2019年10月至2021年12月在该院接受手术的95例EOC患者的组织标本和血清样本。另外,收集30例卵巢良性肿瘤物组织样本作为良性肿瘤对照组,收集30例健康志愿者血清样本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组织ACRBP表达。一线化疗完成后,使用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评估化疗效果分为敏感组和耐药组。敏感组包括完全缓解(CR)者和部分缓解(PR)者,耐药组包括疾病稳定(SD)者和疾病进展(PD)者。结果 公共数据库中,OC患者组织ACRBP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且其高表达与总生存期(OS)较差有关。临床样本中,ACRBP主要在EOC肿瘤细胞的细胞质中表达,而在良性对照组卵巢组织中均未检测到ACRBP。一线化疗耐药组患者组织ACRBP表达显著高于敏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织ACRBP表达预测一线化疗耐药的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肿瘤组织和血浆中miR-17-5p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3年6月经手术切除的OSCC组织标本和外周血标本各42例,使用qRT-PCR测定miR-17-5p的表达;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miR-17表达及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OSCC组织和血浆中miR-17-5p表达显著上调(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P>0.05),但与肿瘤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术前血浆中miR-17-5p高表达者术后1年的复发率高于低表达者(P <0.05);治愈患者术后血浆中miR-17-5p表达明显低于术前血浆中miR-17-5p含量(P<0.05),而OSCC术后复发患者无明显变化. 结论:miR-17-5p可以作为临床评估OSCC侵袭、转移和术后复发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杯状细胞腺癌(goblet cell adenocarcinoma, GCA)临床特征、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2010年1月至2021年1月消化系统GCA 22例, 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 复习相关文献, 同时将25例神经内分泌肿瘤(NEN)和24例腺癌作为阳性对照。结果男性16例, 女性6例;年龄36~79岁, 平均年龄56岁。22例肿瘤中发生部位位于阑尾17例, 阑尾外5例。后者包括胃3例、十二指肠1例和肛管1例。17例阑尾GCA均为纯GCA, 5例阑尾外GCA中1例胃GCA为纯GCA、2例胃GCA伴NEN或腺癌, 十二指肠GCA伴NEN和腺癌, 肛管GCA伴NEN。低级别GCA由数量不等的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及神经内分泌细胞构成肠隐窝管状或簇状结构, 分布于消化系统管壁中。管状和簇状结构缺乏黏附性。杯状细胞呈柱状, 位于基底、胞质透明、细胞核小、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象不常见;细胞外黏液和变异型细胞核的印戒细胞在部分病例可见。常可见神经纤维束侵犯及脉管内瘤栓。高级别GCA则缺乏小管状和簇状结构, 结构较复杂。肿瘤细胞混合性地表达...  相似文献   
5.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1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 LCA)的临床病理特征、形态学特点和免疫表型,为正确的诊断、避免误诊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13例LCA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组织学特点并将LCA的石蜡包埋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同时将5例海绵状血管瘤和4例正常脾窦岸细胞作为对照组。结果: 13例LCA患者包括7名男性和6名女性,年龄从39~70岁,平均54.2岁,中位年龄55岁,这些肿瘤患者中,6例伴有腹腔内恶性、良性肿瘤或者炎症,7例由体格检查被偶然发现。 肿瘤标本大体观发现脾内含有直径为0.5~6.2 cm孤立性或者多发性灰白色结节。肿瘤组织学特征为由相互吻合的血管腔隙构成,血管腔隙内排列丰富的、从圆形到立方状窦岸细胞,并延伸到血管腔,通常可以看到在肿瘤的一些区域中,覆盖于乳头状结构中的窦岸细胞延伸到血管腔内,在血管腔中还可以辨认出另外一种组织细胞样细胞,大小比窦岸细胞大,两种细胞均未显示细胞学非典型性。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所有病例中的窦岸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标记物(如CD21、CD31、CD68、多克隆FⅧRAg 和ERG)呈阳性表达,而这些细胞对CD8、CD34和WT-1呈阴性表达,表明LCA中的窦岸细胞的免疫表型与对照组不同。结论:LCA是一种良性病变,多发生在老年人,它的病因尚不清楚,然而,由于在一些病例中伴随的其他肿瘤或炎症,因此免疫失调可能和该肿瘤存在关联,LCA中的窦岸细胞在免疫组织化学中呈内皮细胞 组织细胞混合性表型,因此这些细胞可能具有介于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之间的特征,强调组织学检查和免疫表型对诊断和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岛素瘤相关蛋白1(insulinoma associated protein 1, INSM1)和SRY相关高迁移率族盒蛋白11(SRY-related high-mobility group box 11, SOX11)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 PNET)和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 SPN)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56例PNET、42例SPN、16例导管腺癌(ductal adenocarcinoma, DACC)和8例腺泡细胞癌(acinar cell carcinoma, ACC)中检测INSM1、SOX11、Syn、CgA、CD56、β-catenin和CD99,比较INSM1和SOX11的组合与传统标记物(Syn、CgA、CD56、β-catenin和CD99)在诊断和鉴别诊断PNET和SPN中的应用价值。结果:(1)56例PNET中,INSM1表达于肿瘤细胞及胰岛细胞核,其在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1.07%(51/56);...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pseudopapillary neoplasms,SPN)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转录因子E3(transcrip-tion factor E3,TFE3)表达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2例胰腺SPN中TFE3、β-catenin、CD10、CK、vimen-ti...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的临床与病理特征,评价预后及指导治疗。方法收集2007年10月至2011年2月行胃癌根治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证实为早期胃癌的65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对其发病率、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早期胃癌的好发年龄为50~70岁,大部分有胃病史,多发生于胃窦部小弯侧,组织学分型主要为中分化腺癌。结论为了提高早期胃癌的发现率,应该结合临床症状、病史、胃镜检查及组织活检,最终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例1,42岁,发现左侧外阴部包块5年,进行性增大,有压痛。查体:左侧外阴可触及皮下包块,大小3.0 cm×3.0cm×2.5 cm,表面皮肤无红肿及破溃,与周围组织边界清。例2,26岁,左侧外阴部包块2年,逐渐增大,无明显不适。查体:左侧外阴皮下包块,大小0.5 cm×0.5 cm×0.5 cm,表面光滑,略呈分叶状,与周围组织边界较清。病理检查眼观:例1,带皮肿物1个,大小2.5 cm×2.0 cm×1.5 cm,肿物位于真皮及皮下,略呈分叶状,无包膜,边界较清,切面灰白色,实性,有黏液感,质中,基底部未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大别山区胃癌发生部位及组织学类型与年龄性别的关系,为本地区胃癌的病因研究和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收集大别山区11县市2001-2011年胃镜活检及手术后病理诊断25000例胃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癌发病部位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本组资料男16950例,占67.80%;女8050例,占32.20%,男女之比2.1:l。年龄最小25岁,最大73岁,平均年龄54岁。青年人以胃窦部居多,老年人以贲门部为主。胃底贲门癌以女性居多,胃窦部癌则以男性居多。胃癌组织学类型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本组资料高分化腺癌6855例,占27.42%;中分化腺癌4020例,占16.08%;低分化腺癌10150例,占40.06%;未分化癌890例,占3.56%;印戒细胞癌865例,占3.46%;乳头状腺癌1315例,占5.26%;管状腺癌905例,占3.62%。青年人以低分化腺癌为主,老年人则以中、高分化腺癌为主。结论胃癌的发病与年龄、性别有较明显的关系,其发生部位与组织学类型也出现一些新特点,在诊断治疗的过程中需注意。胃癌的组织学类型决定其恶性程度,老年人胃癌的恶性程度相对较低,故不应轻易放弃手术,青年人胃癌的恶性程度相对较高,转移早,故对其应早期明确诊断,扩大手术范围和采用综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