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研究分析膝关节后外侧失稳导致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失败的原因,重点探究其中的组织学原因。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28例膝关节后外侧角伴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术后关节仍失稳,予关节镜下再次重建,术中取交叉韧带移植体观察,术后随访1年,行内翻应力试验、Cooper试验评价膝关节稳定性,用Lysholm评分以及IKDC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28例患者重建失败后的前交叉韧带的移植物里的胶原细胞少,组织水肿,血管稀少;重建成功后的移植体胶原细胞多,血管较丰富。内翻应力试验显示28例患者屈膝0°以及30°时与健侧相比均未见显著差异;Cooper试验显示屈膝30°有4例患者外旋稍不稳。而屈膝90°与健侧膝关节相比未见明显失稳。患侧膝关节术后可屈曲80°~125°,平均可屈膝105°;可伸膝0°~4°,平均伸膝3°。术后Lysholm评分为50~95分,平均为85.2分;术后IKDC评分为40~91分,平均82分。结论合并后外侧失稳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失败的主要组织学原因是忽视对膝关节的其他组织结构的外伤,尤其要注意对后外侧角的重建,是前交叉韧带重建成功的关键组织学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及特点.方法收集2010年6月-2012年6月于我院骨科收治入院或门诊就诊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268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再骨折组)、对照组(骨折组),评价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D-T、C C I、骨折好发部位、骨折至再骨折的时间间隔、再骨折的发生率、平卧位到站立位转换时间等.结果对照组再骨折的发生率为4.52%,两次骨折的平均间隔时间为(1.1±0.7)年,平均年龄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患者的BMD-T、CCI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女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协调技能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运动协调技能低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发生再次骨折的可能性较大.多因素风险分析表明,年龄因素及既往有椎体骨折史为再次骨折主要的风险因素.结论两次骨折之间,患者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功能康复等治疗,减少跌倒等的发生,降低再次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单臂外固定架治疗骨折的疗效。方法以82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内固定组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外固定组给予单臂外固定架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外固定组患者成骨性愈合率较高,功能完全正常率高,患者术后并发症少,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胫腓骨骨折患者给予单臂外固定架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54岁。因右上腹疼痛6d于2007年6月20日入院。体查:一般情况好,生命体征平稳,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腹平软,腹壁无静脉曲张,右上腹深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未扪及腹腔肿块,肝、脾未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正常。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