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探讨血管介入治疗患者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7月~2017年5月实施介入治疗的1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探讨组各70例.将抗菌药物不预防性运用在对照组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探讨组在术前使用头孢唑林预防性治疗;分析两组治疗结果.结果:两组感染分布情况、感染发生率和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探讨组治疗经费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介入治疗患者应用抗菌药物对其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影响,提高了治疗经费,无实质性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袁涛  尚祥  彭晓澜  江敏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0):2417-2418
目的:对利用MRI诊断膝关节周围隐匿性骨折125例进行分析,以探讨膝关节周围隐匿性骨折MRI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5例有明确外伤史,临床症状明显但平片检查阴性患者行MRI检查。使用GE signaprofile 0.2T永磁低场强MRI系统及Siemens Avanto I-Class 1.5T超导高场MRI系统。采用常规SE序列T1WI成像、快速SE序列T2WI成像和STIR脂肪抑制序列。结果:125例患者共有189处骨髓信号异常,158处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31处为T1WI低信号、T2WI混杂信号。STIR脂肪抑制序列均为明显高或混杂偏高信号。结论:MRI是早期诊断隐匿性骨折的理想方法,STIR脂肪抑制序列最为准确和敏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搜集与对比剂肾病(CIN)相关的临床指标,构建评判该患者继发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风险性模型,并验证其应用性。方法连续性纳入CIN患者为研究队列,分析研究对象初始入院时的各项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对其进行为期18个月的随访以确认预后,依据随访结果,进行远期风险性预测和相关危重度评判分析。结果本次研究纳入215例CIN患者,14例失访,19例随访期内进展至ESRD。Cox回归分析显示,近期重复接受造影、高MRS量表评分、高尿肾损伤分子-1(uKIM-1)含量、高尿微量蛋白(umAlb)含量、高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uNGAL)含量为CIN患者发病18个月内继发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以umAlb=36.80ng/ml、uNGAL=128.21ng/ml、uKIM-1=137.56pg/ml为临界值预测CIN患者进展至ESRD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6、0.756、0.768。结论本研究建立CIN患者继发ESRD的风险预测模型,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了量化,进一步完善了CIN的诊疗体系。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藐小棘隙吸虫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本文将75例感染藐小棘隙吸虫的小学生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吡喹酮和安慰剂5mg/kg顿服,治后5个月进行检查对比。结果吡喹酮和安慰剂组5项测量指标中4项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故初步认为藐小棘隙吸虫感染对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microRNA-182-5p(miR-182-5p)对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并随机分为对照组、高糖+mimic对照组、高糖+mimic组、高糖+inhibitor对照组和高糖+inhibitor组。试剂盒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胱天蛋白酶-3(Caspase-3)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3-硝基酪氨酸(3-NT)和丙二醛(MDA)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检测mRNA和蛋白水平;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2′, 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染色检测细胞反应活性氧(ROS)水平;TargetScan软件预测结合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验证miR-182-5p对SIRT1的3′-非编码区(UTR)调控作用。〖HTH〗结果 ①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内皮细胞miR-182-5p表达明显上调。②高糖条件下,使用miR-182-5p的mimic加重内皮细胞氧化应激和死亡水平,而inhibitor处理则改善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③高糖条件下,mimic处理降低而inhibitor增加内皮SIRT1蛋白表达,使用SIRT1小干扰RNA阻断inhibitor介导的内皮保护作用。 ④miR-182-5p直接结合SIRT1的3′-UTR并降低SIRT1表达。结论 miR-182-5p降低SIRT1表达从而加重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氧化应激和死亡,抑制miR-182-5p具有显著的内皮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3.0 T MRI对附件囊实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囊性成熟型畸胎瘤、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囊腺瘤、交界性囊腺瘤及卵巢癌等常见附件病变误诊的原因。材料与方法搜集125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盆腔附件区囊实性病变,对MRI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造成误诊的原因。结果良性病变84例,交界性病变25例,恶性病变16例。MRI定性准确104例(83.2%),21例误诊(16.8%)。16例恶性病变中13例的MRI分期与病理分期相符,3例MRI分期较病理分期偏轻。良性、交界性及恶性病变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325×10~(-3) mm/s、1.081×10~(-3) mm/s、0.928×10~(-3) mm/s,两两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管附件良性和恶性(特别是交界性)囊实性病变在MRI表现上有一定的重叠,但总体来说3.0 T MRI对附件囊实性占位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部分病变在MRI上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对误诊病例的分析和总结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胃柿石性溃疡进行X线影像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对胃柿石性溃疡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9年之间,经过胃肠双对比造影检查发现,并经胃镜和/或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胃柿石合并胃溃疡患者的临床和X线资料。结果:胃内均见不同程度潴留液,粘液较多,粘膜涂抹不均匀。胃柿石直径在2.5~12cm之间,所有病例均伴发胃溃疡,分布于胃体下部小弯侧、胃角、胃窦部及胃体后壁,所有溃疡均表现为腔外龛影。溃疡深度在0.5~1.0cm之间,溃疡面最大者1.9×2.2cm,最小者0.5×0.5cm。胃壁蠕动减弱者8例,局部胃壁表现僵硬者2例,全部经胃镜和/或手术病理证实为炎性改变。经治疗后,全部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行胃镜复查或胃肠钡餐检查,胃内无柿石,溃疡明显缩小和愈合。结论:胃肠气钡双对比造影仍是胃柿石合并胃溃疡患者的首选检查,因此钡餐造影发现有胃柿石形成时,特别是大柿石形成,于胃腔内位置固定时,应与胃壁占位性病变鉴别。同时应注意寻找胃溃疡征象。溃疡大而深,部分造成溃疡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引起胃壁僵硬,此时应与恶性胃溃疡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对子宫内膜癌与子宫粘膜下肌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子宫内膜癌和7例子宫粘膜下肌瘤的ADC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行扩散加权成像(DWI)、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平扫,17例子宫内膜癌和5例子宫粘膜下肌瘤行增强扫描,ADC值测定将感兴趣区(ROI)置于DWI呈高信号且在ADC图上呈相对低信号部位,取病灶最小ADC值,对同一病例于髂腰肌处以同样大小ROI测量3个ADC值,取其平均值.相对ADC值(rADC)取病灶最小ADC值与髂腰肌平均ADC值的比值,对两组病例的ADC值和rADC值分别行两独立样本近似t检验和t检验.结果 子宫内膜癌测得的最小ADC值范围为0.54~0.88×10-3 mm2/s[(0.72±0.09)×10-3 mm2/s],rADC值范围为0.36~0.68(0.55±0.10);子宫粘膜下肌瘤测得的最小ADC值范围为1.00~1.40×10-3mm2/s[(1.18±0.16)×10-3mm2/s],rADC值范围为0.61~1.12(0.92±0.17).子宫内膜癌与子宫粘膜下肌瘤最小ADC值范围没有重叠.子宫内膜癌与子宫粘膜下肌瘤间的最小ADC值及r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301、-6.925,均P=0.000).结论 ADC值的测量可以准确鉴别子宫内膜癌与子宫粘膜下肌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支气管动脉性体动脉分支(NBSA)作为责任血管参与咯血的重要性,为咯血栓塞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12月~2017年5月84例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DSA、随访等资料,了解非支气管性体动脉作为责任血管在咯血栓塞治疗中的重要性。结果 84例患者中,共发现责任血管236支,其中NBSA 64支(64/236,27%),且均参与咯血,来源于肋间动脉27支,胸廓内动脉17支,胸外侧动脉3支,膈动脉11支,甲状颈干2支,食道动脉4支;其中有5例患者因漏栓NBSA短期内复发。结论 NBSA是重要的咯血相关动脉,漏栓NBSA或栓塞不彻底是咯血短期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