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6篇
眼科学   7篇
  2005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网膜脱离是严重影响视功能的常见眼病,主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半个多世纪来,在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方法及手术方式上,有显著的改进。术中所用各种植入物的材料,也在不断创新。许多以往认为病情严重、预后不佳的患者,得到有效治疗。1984年3月以来,我们应用国产硅橡胶环扎带对一些视网膜脱离范围广泛、多裂孔或巨大裂孔以及玻璃体条件很差的视网膜脱离患者,施行巩膜环扎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溶菌酶(Lysozyme)是泪液中含量最多的抗菌物质,约占人体泪液蛋白含量的20~40%。它是一种溶解细菌细胞膜的水解酶,并参与非特异性体液免疫的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3.
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杭州市和嘉兴地区≥50岁人群730人的黄斑变性(SMD)流行病学调查。确诊为SMD者54人,总患病率为7.40%。随年龄增大,患病率逐渐增高,70岁以后,呈明显增高趋势。男性与女性患病率无显著差异。慢性光损害是SMD发病的危险因素。角膜老年环和老年性白内障与SMD之间无相关性,而视网膜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病与本病相关。  相似文献   
5.
眼球穿孔伤合并囊膜破裂的混浊晶状体存留眼内,常可引起各种严重的并发症,用常规方法处理比较困难。本文报道自1979年5~12月间用玻璃体切割器对囊膜破裂的外伤性白内障作早期切除术的疗效。临床资料和手术方法共12例(眼),全为男性,年龄7~44岁。其中因锐器引起的角膜或角巩膜穿孔伤伴外伤性白内障9例;球内异物引起的外伤性白内障3例。所有病例的晶状体囊膜均破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已酰唑胺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疗效,作者用乙酰唑胺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患者20例;另设对照组20例,观察治疗前后自觉症状、纠正视力、眼底改变、药物副作用,并随访6~8个月。结果:治疗组11人在1个半月内恢复,4人在2个月以上恢复。对照组2人在1月半内恢复,11人在2个月以上恢复。两组在1个月半内恢复率有显著差异(χ2=7.55,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最终疗效及复发率则无显著差异。乙酰唑胺治疗期间未见严重药物副作用。认为口服乙酰口袋胺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能缩短病程,短期内改善自觉症状,恢复视力,但无法提高疗效及控制本病复发。  相似文献   
7.
黄斑囊样水肿(CME)可发生于眼内炎症(周边葡萄膜炎)、中央静脉或分枝静脉阻塞、视网膜色素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并发于内眼手术后,最常见的是晶体摘出术后。本文以临床表现和照相所见,阐明玻璃体牵引与无晶体眼及其它病变所致CME的关系。并对不同类型的玻璃体牵引进行鉴别。作者用安置在裂隙灯上的El Bayadi Kajiura前置镜作玻璃体检查和照相。  相似文献   
8.
虹膜黑色素瘤的性质和处理是近代文献中甚为关心的问题。作者报告一例30年前因单纯性虹膜黑色素瘤作眼球摘除的74岁老年妇女,眶内复发,侵犯上颔窦。最终死于肝脾转移。原发的肿瘤很小、微隆起、局限于虹膜与邻近的房角。病理检查为梭形细胞B-上皮样细胞混合型虹膜黑色素瘤。作者复习有关文献后认为近来有人主张把虹膜黑色素瘤重新分类,纳入良性肿瘤范畴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黄斑水肿是视网膜中央静脉或其分枝阻塞时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时较分枝静脉阻塞时为高。因黄斑区的血管总是在阻塞部的周边。视网膜分枝静脉阻塞时,只有当阻塞累及接近黄斑区血管的颞侧静脉时,才发生黄斑囊样水肿。因此,静脉阻塞的部位和黄斑部静脉血流障碍的程度与黄斑水肿的发生密切相关。 (一)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和黄斑水肿 1.临床表现:视网膜静脉扩张纡曲、视网膜广泛出血、视盘充血水肿、视网膜中央静脉压增高和视网膜循环时间延长,且通常伴有黄斑水肿。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与阻塞的完全性和持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