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血液系统常见的克隆性疾病。近年来尽管在MDS遗传异质性特征和分子发病机制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新型、有效的治疗方法仍落后于其他髓系肿瘤。细胞凋亡失调现象在MDS中较为常见,获得性凋亡抵抗是其化疗耐药的常见原因。B细胞淋巴瘤2(BCL-2)蛋白抑制剂通过靶向抑制细胞内在凋亡途径的抗凋亡蛋白将成为具有MDS潜在治疗价值的新型药物。BCL-2蛋白抑制剂类药物先后经历了三代迭代研发,最终优化后获得了高选择性BCL-2同源结构域3(BH3)模拟小分子寡肽ABT-199,即维奈克拉(VEN)。VEN具有高效特异阻断BCL-2蛋白的活性、降低骨髓原始细胞的凋亡阈值的优点,体外具有与阿扎胞苷(AZA)协同治疗MDS作用。通过对开展中的VEN联合AZA在MDS中关键临床试验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初步数据的综述,为相关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及健康对照循环中血小板、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和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P)组织因子(TF)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AC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收集26例ACS患者,29例SA患者及25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外周血标本,分离获得单核细胞及富含血小板血浆,用RT-PCR法分别检测组间单核细胞及血小板TF-mRNA的表达,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组间血小板、PLA和PMP表达TF的比例。结果表明,ACS组、SA组、正常对照组血小板TF mRNA平均表达水平分别为3.11±0.51、1.88±0.78和0.7±0.10,ACS组单核细胞、血小板TF 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有差异(分别为P=0.03,P=0.05)。ACS组患者血小板表达TF比例明显高于SA组及正常对照组(P=0.02),3组的TF阳性的PLA百分比(%UR)分别为2.7±0.6、0.8±0.2及0.5±0.1(P=0.001)。ACS组TF阳性的血小板单核细胞百分比(%UR)为2.5±0.6,显著高于SA组的1.2±0.3(P=0.02)及对照组的0.8±0.2(P=0.04)。结论:ACS患者血小板及白细胞高表达TF,促进了血小板的活化、凝血和血栓形成,进一步促进高凝状态。TF促血栓形成和促局部炎症作用,协同血小板和白细胞共同参与ACS的发病,最终与ACS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氟达拉滨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氟达拉滨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单药使用氟达拉滨治疗;评价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10例(66.7%)达完全缓解,4例(26.7%)达部分缓解,总有效率为93.3%.不良反应:中性粒细胞减少5例,血小板减少9例.结论 氟达拉滨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为主.  相似文献   
4.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白血病,凝血功能紊乱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出血是其主要临床表现及诱导治疗前或治疗过程中主要死亡原因[1].但与APL相关凝血功能紊乱有关的血栓形成事件,却很少被我们描述及认识.过去数十年来,全反式维甲酸(ATRA)的创新性诱导方案的广泛应用降低了该病致命性出血事件的发生率[2],但血栓形成事件仍有报道[3-4].APL患者并发大静脉血栓形成如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报道[5]较少.我们成功治疗l例ATRA诱导治疗期间并发CVST的APL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提高对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合并IgA肾病的认识。方法 对1例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合并IgA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化疗导致乙型肝炎病毒激活与复制,激活的乙型肝炎病毒导致IgA肾病的发生。结论 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的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及早行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可能会降低IgA肾病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以其多向向中胚层起源细胞分化潜能及自我更新的干细胞特征,成为骨髓造血微环境中重要的构成组分及前体成分,参与胚胎血细胞的生成及维持造血,其本身及其衍生分化的基质细胞参与构建不同的造血龛结构,包括成骨细胞龛、基质细胞龛和脂肪细胞龛,经由细胞间多种黏附分子及相应信号通路或可溶性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协同调控造血细胞的生成和分化,因此籍以MSC在支持造血细胞生成中发挥的作用,期待其潜在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7.
单体核型(MK)目前被认为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不良预后相关。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我院连续成功实施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初发MDS患者中常染色体单体缺失累及的染色体谱系并分析与其相应的临床病理表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了我院血液科细胞遗传室自2004年2月至2012年5月连续成功实施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初发MDS患者细胞遗传学结果,并根据外周血分类计数、骨髓抽吸液涂片、骨髓活检及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按WHO分类标准进行分型。结果表明,初发MDS患者1 532例中异常核型者538例(35.1%),其中包括证实至少存在1条常染色体单体缺失患者202例。在202例中47例(23.3%)仅表现为单独具有单体异常,其余155例常染色体单体异常并发于2种异常(n=33,21.3%)或3种及以上异常即复杂核型(n=112,78.7%)。单体核型异常几乎累及所有22条常染色体,但7号染色体单体累及频率最高,在所有单独常染色体单体缺失病例中约达66.0%,其并发于2种异常或复杂核型中检出率也是最高的,其余并发于2种异常或复杂核型可重现的单体异常依次累及13号(12.5%),18号(8.3%),20号(6.3%),17号(7.3%),21号(5.2%),12号(5.2%)和5号(5.2%)。单独常染色体单体缺失病例的临床病理表型分析中RCMD(n=20,13例为-7),RAEB(n=12,11例为-7),RA(n=9,3例为-7),CMML(n=6,4例为-7)。单独20单体(n=7,3例RA,4例RCMD),单独20单体未见于RAEB或CMML病例。结论:常染色体单体缺失的高比例提示其对MDS发病的潜在影响。缺失主要累及7号染色体,提示7号染色体相关基因单倍体数量不足可能是MDS发病机制之一。累及其他整条染色体的单倍体数量不足可能不利于恶性克隆存活,除非其有害效应能被其他遗传学畸变效应抵消,这表明并发于2种异常或复杂核型可重现的单体异常累及的染色体谱系更为广泛。20号染色体单体缺失是相对良好的预后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及其受体CXCR4(SDF-1/CXCR4)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MDS、AA、AML患者及对照组患者(缺铁性贫血3例,营养性贫血3例)骨髓上清液中SDF-1水平,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DS、AA、AML患者及对照组骨髓CD34+细胞表面表达CXCR4的情况。结果:AML、AA、MDS患者和对照组骨髓上清液中SDF-1含量分别为8125.0、6429.5、10816.2和8846.5pg/mL,AA患者的SDF-1水平分别与MDS、MDS低危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1,P=0.001),AML、AA、MDS患者的SDF-1水平与对照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ML、AA及对照组骨髓CD34+细胞上表达CXCR4的百分率分别为(11+16)%、(70+26)%和(20+11)%,MDS为(32+31)%。MDS按IPSS评分分为低危组及高危组,CD34+细胞CXCR4表达百分率分别为(37+33)%、(15+17)%(P=0.025)。结论:骨髓造血微环境可能通过调节AA、AML及MDS患者骨髓CD34+细胞表达CXCR4水平,对疾病产生负反馈调节,从而抑制以上3种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急性白血病由于造血系统中某一系列细胞的肿瘤性增生导致白细胞质和量的异常,异常白细胞在组织器官内广泛浸润,加上目前治疗仍以化学治疗为主,联合用药、强化治疗可使药物杀伤癌变细胞的能力增加近10倍,但这些治疗对骨髓幼稚细胞抑制的同时也抑制了正常造血细胞,以上原因使维生素、必需氨基酸等营养消耗增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造成免疫功能低下、机会性感染增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相关的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变化规律并复习国内外文献总结规律及发生机制。方法 选择该院近期收治的2例MM患者应用硼替佐米1.75 mg/次,静脉注射,每周2次(第1、4、8、11天),每3周(21 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用药过程中每2 d检测血小板计数1次,结果应用Excel2003制表作图,反应血小板与化疗周期变化规律。结果 2例患者出现了Ⅲ、Ⅳ级的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血小板减少呈现短暂性、可逆性、无剂量累积性的特殊变化特征。结论 硼替佐米引起血小板减少的临床变化形式不同于传统的细胞毒抗肿瘤药物,其原因是由于药物对巨核细胞产板功能产生短暂的可逆作用,而非对巨核细胞或其祖细胞产生直接细胞毒作用。掌握其变化规律有助于临床医师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