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头痛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国际上早有人提出了头痛与癫痫关系密切的看法,国内也有临床少见的头痛型癫痫的报道,本文对近10年71例临床头痛儿童脑电图进行观察分析,以对头痛型癫痫的概念与诊断进行探讨。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71例取自1996年10月~2001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人群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与否对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现况研究,选取开滦研究中参加了2016年度健康体检且完成HbA1c、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检测的糖尿病人群作为观察对象。按HbA1c达标与不达标将观察对象分成2组:HbA1c达标组(HbA1c7.0%)和HbA1c不达标组(HbA1c≥7.0%)。以baPWV≥1 400 cm/s诊断为动脉硬化。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人群HbA1c达标与否与动脉硬化发生的关联。结果纳入统计学分析的观察对象共4 869例,年龄23~89岁, HbA1c水平为(7.61±1.64)%,HbA1c达标者为2 005例(41.2%)。HbA1c不达标组发生动脉硬化的检出率(90.6%)高于HbA1c达标组(8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了混杂因素[年龄、性别、心率、收缩压、体质量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糖尿病病程、吸烟、饮酒、体育锻炼、降压药、降脂药、降糖药]后,HbA1c不达标增加了糖尿病人群发生动脉硬化的风险,OR值(95%CI)为1.60(1.28~2.02)。同时发现,女性糖尿病人群HbA1c不达标发生动脉硬化的风险高于男性糖尿病人群,OR(95%CI)分别为1.86(1.10~3.13)和1.64(1.26~2.13)。结论 HbA1c不达标增加了糖尿病人群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4.
背景 高血压是一般人群新发心脑血管疾病(CVD)的危险因素。目前研究大多集中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是否达标对新发CVD的影响,国内外尚缺乏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次数对新发CVD影响的研究。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次数对CVD发病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连续参加开滦集团2006、2008、2010、2012年度体检且无CVD病史、肿瘤病史的高血压患者为观察对象,共16 131例观察对象纳入统计分析。以观察对象完成2012年度健康体检时点为随访起点,以新发CVD、死亡或随访结束(2017-12-31)为随访终点。根据在2008、2010、2012年度健康体检中血压值是否达标将观察对象分为达标0次组(5 850例)、达标1次组(4 838例)、达标2次组(3 276例)和达标3次组(2 167例)。观察各组人群基线资料和新发脑卒中发病率。经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发病率,以Log-Rank法进行检验,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次数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影响,分别删除糖尿病人群、吸烟人群和高脂血症人群后,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不同血压达标次数组间年龄、男性占比、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吸烟者占比、饮酒者占比、体育锻炼者占比、糖尿病检出率、高脂血症检出率、服降压药者占比及服降糖药者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4.61±0.80)年,CVD的发病密度为102.40/万人年,血压达标0、1、2、3次组CVD累积发病率分别为7.5%、6.9%、3.4%和1.9%,经Log-Rank检验后,各组间CVD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33,P<0.01)。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性别、BMI水平、hs-CRP水平、高脂血症、糖尿病、服用降压药史、吸烟、饮酒、体育锻炼后,与血压达标0次组比较,血压达标1次组、血压达标2次组和血压达标3次组发生CVD的HR(95%CI)分别为0.90(0.76,1.06)、0.53(0.42,0.68)和0.37(0.26,0.53)。在敏感性分析中,分别删除糖尿病人群、吸烟人群和高脂血症人群后上述结果未发生改变。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次数多是CVD的保护因素,持续血压达标可以降低CVD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部分从业人员乙型肝炎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广州市从业人员乙型肝炎 (乙肝 )感染情况及免疫水平 ,探讨从业人员乙肝预防的对策与措施。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对 130 77名从业人员进行乙肝标志物(HBsAg、抗 HBs、HBeAg、抗 HBe、抗 HBc)检测 ,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 130 77人 ,HBV总感染率为 6 9 6 6 % ,其中HBsAg总阳性率为 6 87% ,抗 HBs总阳性率为 4 1 6 7%。乙肝疫苗接种率为 4 9 5 3% ,已接种乙肝疫苗者HBsAg阳性率为 3 98% ,未接种乙肝疫苗者HBsAg阳性率为9 71%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已接种乙肝疫苗者抗 HBs阳性率为 73 5 8% ,未接种乙肝疫苗者抗 HBs阳性率为 2 1 0 6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广州市受检从业人员的乙肝感染率较高 ;接种乙肝疫苗者HBsAg阳性率较低 ,而抗 HBs阳性率较高。建议从业人员就业前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并对乙肝易感者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累积暴露对新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影响。方法:以开滦研究中满足标准的观察对象组成研究队列。依据多次LDL-C测量值计算的LDL-C升高累积暴露时间及LDL-C累积暴露值(cumLDL-C)进行分组,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LDL-C升高累积暴露时间组及LDL-C累积暴露值组在随访期间新发AMI累积发病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LDL-C累积暴露对新发AMI的影响,分别删除服用降脂药、降压药、降糖药人群后,重复Cox回归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51407例观察对象纳入研究,平均年龄(52.70±11.92)岁,其中男性39120例(75.12%),平均随访(6.84±0.89)年。LDL-C升高累积暴露0年有37941例(73.81%),累积暴露2年有9361例(18.21%),累积暴露4年有3205例(6.23%),累积暴露6年有900例(1.75%)。LDL-C升高累积暴露0年、2年、4年、6年人群的AMI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73%、1.12%、1.50%和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87,P<0.001)。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与LDL-C升高累积暴露0年相比,LDL-C升高累积暴露2年、4年、6年人群发生AMI的HR(95%CI)分别是1.28(1.00~1.63)、1.61(1.15~2.25)、2.08(1.23~3.51);与cumLDL-C第一分位组相比,cumLDL-C第二分位组、第三分位组发生AMI的HR(95%CI)分别1.19(0.91~1.55)、1.39(1.08~1.80)。增加校正2006年度单次LDL-C测量值后,与LDL-C升高累积暴露0年相比,LDL-C升高累积暴露2年、4年、6年人群发生AMI的HR(95%CI)分别是1.29(1.00~1.65)、1.64(1.13~2.38)、2.15(1.20~3.84);与cumLDL-C第一分位组相比,cumLDL-C第二分位组、第三分位组发生AMI的HR(95%CI)分别1.18(0.89~1.56)、1.37(1.01~1.86)。分别删除服用降脂药、降压药、降糖药人群后,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以上主要研究结果趋势一致。结论:LDL-C的长期变化呈“累积暴露”现象,LDL-C累积暴露是AMI的危险因素,且独立于单次LDL-C测量值。  相似文献   
7.
探讨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附3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central pontine myelinolysis,CPM)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方法对3例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的临床资料及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均为男性,在十二指肠溃疡、胰腺炎手术、慢性心功能不全(其中1例有长期酗酒史)治疗过程中,伴发低钠血症,补钠过程中导致CPM.3例头颅MRI检查显示桥脑基底部异常信号,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无占位效应,无强化影,桥脑外形正常,其中一例合并双侧尾状核头部及丘脑对称性、多发性异常信号,亦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无占位效应,无强化影.结论CPM的发病与低钠血症及过快补钠有关,临床上在纠正低钠血症过程中应注意补钠的速度、浓度,防止CPM发生.  相似文献   
8.
丹红注射液治疗复发脑梗死168例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复发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既往有脑梗死病史的168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88例,给予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其余治疗相同。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水平以及治疗组治疗前后脑微出血影像学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7.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1.25%(P < 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均降低(P < 0.01)。丹红注射液治疗前后患者脑微出血影像学无明显变化。结论: 丹红注射液治疗复发脑梗死安全、有效,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总胆固醇(TC)纵向轨迹对50岁以上人群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 采用基于开滦研究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将第1、2、3次健康体检TC资料完整且第3次体检前无脑卒中病史的50岁以上(第1次体检年龄≥50岁)观察者(n=23 830)作为重复测量观察人群。采用SAS 9.4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依据SAS Proc Traj程序建立观察对象TC的轨迹模型并分组:低-稳定组(n=9 699,40.70%)、中-稳定组(n=11 723,49.19%)、高-稳定组(n= 2 408,10.10%),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TC轨迹组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累积发病率,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TC纵向轨迹对50岁以上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通过是否服用降脂药分层,重复上述Cox模型,以排除是否服用降脂药对结果产生的混杂效应。结果 随访(6.89±0.72)年,低-稳定组、中-稳定组、高-稳定组缺血性脑卒中累积发病率分别为4.42%、4.88%和5.72%,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4,P<0.05)。Cox回归分析:校正性别等影响因素后,与低-稳定组相比,中-稳定组、高-稳定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HR(95%CI)分别是1.222(1.062~1.407)、1.400(1.122~1.747);分别增加校正基线单次TC测量值及TC变化值后,TC纵向轨迹水平升高仍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在未服药人群中,上述趋势仍存在;而服药人群中,TC纵向轨迹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C纵向轨迹水平升高是50岁以上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独立于基线单次TC测量值及变化值,服用降脂药可降低TC纵向轨迹水平升高对50岁以上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背景 长时血压变异性是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长时血压变异性如何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尚不明确,且国内尚未见有关长时血压变异性与动脉硬化关系的研究。目的 探究长时血压变异性对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完成2006、2008、2010年度开滦集团健康体检以及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测量的21 420例体检者为调查对象,收集其体质指数(BMI)、心率(HR)、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空腹血糖(FBG)、血压、baPWV,并计算收缩压标准差(SBP_SD)。将调查对象按SBP_SD情况分为第一分位组(7 188例)、第二分位组(7 102例)、第三分位组(7 130例),比较组间异质性,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SBP_SD与baPWV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同SBP_SD水平对动脉硬化发生的影响。结果 第二分位组调查对象年龄、SBP_SD、baPWV、BMI、2006年度收缩压(SBP06)、2008年度收缩压(SBP08)、2010年度收缩压(SBP10)、FBG、LDL水平高于第一分位组,第三分位组调查对象年龄、SBP_SD、baPWV、BMI、HR、SBP06、SBP08、SBP10、FBG、LDL水平高于第一分位组和第二分位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BP_SD是baPWV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BP_SD是发生动脉硬化的影响因素(P<0.05)。且在非高血压人群及高血压人群中,SBP_SD仍是baPWV及发生动脉硬化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长时血压变异性可能导致动脉硬化的发生,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