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特征,探讨MSCT对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1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MSCT影像特征及临床特点。结果12例可见钙化,其中8例成蛋壳样钙化,4例斑片状及结节样钙化;1例可见胰管扩张。31例实性假乳头状瘤增强扫描后,实性部分动脉期呈轻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也呈渐进性增加,囊性及坏死部分不强化。31例均未见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以MSCT特征性表现,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高级迭代重建算法降低腹部CT剂量的潜能:体模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将高级迭代重建算法[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MBIR)技术和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技术用于降低腹部CT扫描剂量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宝石能谱CT(Discovery CT750 HD)以不同管电流(400、350、300、250、200、180、160、140、120、100、80、60、50、40、30、20、10 mA)对Fluke Biomedical RANDO标准男性模体进行扫描,管电压为均120kV,X线球管旋转时间0.60s,螺距0.984,层厚5 mm,层间距5 mm,矩阵512×512,DFOV 35 cm.记录不同管电流扫描条件下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分别用滤过反投影重建(FBP)、50%自适应迭代重建算法(50%ASiR)及模型基础的迭代重建技术(MBIR)进行图像重建,重建层厚均为0.625 mm.测量三种重建模式下图像的平均CT值、噪声及对比噪声比(CNR,腰椎与软组织的对比).结果 相同管电流条件下三种重建模式的噪声、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管电流(400~10 mA)条件下,50%ASiR及MBIR重建算法(相对于FBP算法)使噪声分别减少(27.86%~31.46%)及(45.36%~86.37%),SNR分别提高(28.68%~31.08%)及(46.43%~84.38%).图像能够符合诊断要求的最小管电流分别为FBP:200 mA、50% ASiR:140 mA及MBIR:80 mA.在图像质量类似的情况下,MBIR及50% ASiR模式分别可减少59.91%及35.94%剂量.三种重建模式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高级重建算法能够减少图像噪声及提高图像CNR,同时具有减少腹部CT扫描剂量的潜能;相对于FBP,MBIR重建算法能够减少约60%的扫描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黏蛋白1(MUC1)、Ki67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组织中的表达,探讨MUC1、Ki67的表达与I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3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398例ICC患者资料。最终10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67例,女性37例,年龄(56.6±9.3)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和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MBIR)降低盆腔CT扫描剂量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宝石能谱CT以不同的管电流对标准男性模体扫描,记录不同毫安值扫描条件下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测量滤过反投影重建(FBP)、50% ASiR及MBIR 3种重建模式下图像的平均CT值、噪声及对比噪声比。由3位高年资医师对图像给予主观评价。结果 50% ASiR及MBIR重建算法比FBP重建算法噪声明显减少,对比噪声比明显提高。能够符合诊断要求的最小mA值分别为250 mA (FBP)、180 mA(50% ASiR) 和100 mA (MBIR)。在同等图像质量情况下,50% ASiR及 MBIR重建模式分别可减少剂量28.0% 及59.9%。结论 高级迭代重建算法能够减少图像噪声,提高图像对比噪声比,降低盆腔CT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讨周围型肺癌SCT征象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E钙黏附蛋白(E-cad)表达的关系。方法对58例周围型肺癌患者术前行螺旋CT(SCT)扫描,术后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组织中E-cad和VEGF蛋白表达。结果周围型肺癌中,胸膜侵犯、淋巴转移及TNM分期SCT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6.67%、88.24%和81.25%。肺癌E-cad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大小、棘突征、胸膜侵犯及淋巴转移明显相关;VEGF的表达与周围型肺癌的毛刺征、棘突征、空洞征、胸膜侵犯、淋巴转移明显相关。结论SCT可清晰显示周围型肺癌的各种征象,较准确地反映肿瘤浸润转移的病理学和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艾滋病患者合并肺部白色念珠菌感染的CT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艾滋病人合并肺部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患者及36例非艾滋病肺部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患者的CT表现特征及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中病变分布发生率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变影、空洞、胸腔积液及纵隔肿大淋巴结的发生率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滋病肺部白色念珠菌感染发生部位及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与非艾滋病肺部白色念珠菌感染具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增强CT放射组学术前预测肝细胞肝癌(HCC)病理分级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4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CC患者,分为训练组(n=329)和测试组(n=100),记录其临床特征;提取动脉期(AP)及静脉期(VP)CT图像的放射组学特征,应用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分析法对其进行降维,筛选最有价值的组学特征后,构建基于AP、VP、AP+VP图像特征的组学模型,计算2组放射学评分并进行二分类判别。根据病理结果定义高级别和低级别HCC,采用10倍交叉验证训练选择最优组学预测模型,筛选对预测HCC病理分级有意义的临床特征后,构建临床模型以及联合组学特征和临床特征的联合模型。绘制3种模型预测训练组和测试组HCC病理分级的ROC曲线,评估其诊断能力。结果 联合组学模型最优,其判别训练组及测试组高级别和低级别HCC的放射学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8.58、3.24,P均<0.05)。测试组中,联合模型预测HCC病理分级的AUC值(0.70)与组学模型(0.69)和临床模型(0.6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基于增强CT图像的放射组学特征可用于术前预测HCC病理分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MVI)的影响因素及基于三维可视化的列线图模型构建。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河南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90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48例, 女42例, 年龄为(58±12)岁。190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33例和验证集57例。采用腹腔三维可视化系统进行肿瘤形态等影像学特征分析。观察指标:(1)肝细胞癌MVI的影响因素分析。(2)肝细胞癌MVI的列线图模型构建及评估。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 Q3)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对应的统计学方法。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以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决策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结果 (1)肝细胞癌MVI的影响因素分析。190例肝细胞癌患者中, MVI阳性97例(训练集63例、验证集34例), MVI阴性93例(训练集70例、验证集23例)。多因素分析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球性肺炎的多层螺旋CT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探讨其误诊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手术或穿刺)、临床观察证实、影像学误诊的17例球形肺炎CT表现。结幂病灶大多位于肺野的背侧,靠近或贴近胸膜,均单发,14例病灶为圆形或类圆形,3例为三角椎形。可见“局部充血征”、“晕征”、“刀切征”。9例误诊为周围型肺癌,7例误诊为肺结核,1例误诊为肺转移瘤。结论球性肺炎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多征象综合分析,并结合临床多能做出正确诊断,部分不典型病灶影像学诊断困难,应积极进行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