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7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β-淀粉样肽(Aβ1-40)对原代培养的小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凋亡的诱导和人参二醇(panoxadiol)的保护作用. 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MTT法检测,DNA琼脂糖凝胶电泳,Western-blot等方法研 究Aβ1-40对皮层神经元的损伤及人参二醇(由浙江省中医院提供)的保护作用.结果:原代培养的小鼠大脑神经细胞经12 μmol/L Aβ1-40作用48 h后 ,Aβ1-40损伤组神经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特征,OD值降低,DNA电泳出现DNA片段, 凋亡细胞数目增多.Western-blot显示Aβ1-40损伤组bcl-2表达下降(P<0. 05),而40 mg/L人参二醇预处理24 h后可明显改变上述凋亡特征.结论:4 0 mg/L人参二醇可减缓12 μmol/L Aβ1-40诱导培养皮层神经元凋亡,对凋亡细胞 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脑缺血性疾病的死亡率仅次于心脏病和恶性肿瘤。以往,该病主要依赖内科保守治疗,但疗效不佳。近十几年来,随着颅内外搭桥术的开展,疗效有显著提高,但在某些脑缺血性疾病,如颅内广泛性小血管狭窄或闭塞,搭挢术的效果依然不佳。鉴于大网膜移动性大、易延伸,又具有良好的吸收、粘附能力,且血运丰富。因此一些学者将其移植至颅内治疗脑缺血性疾病,1979年Gold-smith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首次报道带蒂大网膜颅内移植治疗脑血栓形成获得成功,患者瘫痪和失语恢复。随之,大网膜颅内移植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在脑缺血性疾病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大网膜的临床应用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网膜具有很强的吸收、抗感染能力;能通过细胞增生、纤维组织形成和粘连,具有迅速的修复能力.因此,早在十九世纪末,大网膜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但大多限于腹部及其附近.1972年Mclean等用显微外科技术吻合血管,用大网膜移植修复头皮巨大缺损,并获得成功,为大网膜的进一步应用开拓了新的途径.随之,一些学者如Aldey、Sanson、Das等对大网膜的应用解剖,特别是血管配布类型  相似文献   
4.
用解剖、透明等方法研究了56具新鲜尸体的骶骨表面的动脉配布.结果显示骶骨表面被致密的血管网所覆盖,这些动脉网颇具规律.骶中.骶外侧动脉及其分支相互吻合,在骶前形成格子状网,骶外侧动脉背侧支的分支在骶中嵴两侧、骶骨外侧部分别形成骶中嵴旁和外侧部吻合网.椎管前后支分别在骶管腹、背侧面吻合形成骶管腹侧菱形状、背侧梯子状吻合网.  相似文献   
5.
用解剖、透明、腐蚀铸型和X线摄片等方法,研究了68具不同年龄新鲜尸体骶尾骨的骨内动脉供应。骶骨椎体的营养动脉由椎体腹侧面、背侧面和两外侧面进入。中央支支数恒定,是骶椎体的主要营养动脉。周围支支数不恒定,主要分布于椎体周围部。骶椎体动脉的配布可分为腹侧优势型、背侧优势型和均衡型。腹侧优势型多见于S_4和S_5;背侧优势型多见于S_1~S_3。成人以腹侧优势型多见,胎儿则以背侧优势型多见。均衡型在不同年龄组均较少见。腹侧和背侧营养动脉主要分布于椎体中央,外侧营养动脉分布于椎间孔附近的骨质。椎体内动脉大多吻合成网状。骶骨外侧部的营养动脉分别由腹侧、背侧和内侧面进入。背侧营养动脉管径粗,是外侧部的主要营养动脉。尾骨血液供应较差,营养动脉主要由腹侧面进入。  相似文献   
6.
人体骶中动脉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解剖、血管透明和腐蚀铸型等方法,在56具不同年龄的新鲜尸体上,对骶中动脉的发出部位、行径及其分支分布等进行了观察,并就骶中动脉的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董静尹  孙百强  朱晞  宋志芳 《解剖学杂志》2005,28(4):446-448,477
目的:研究人参皂甙(GS)对Alzheimer病(AD)模型大鼠海马内生长抑素(SS)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以D-半乳糖致衰老合并鹅膏蕈氨酸脑内Meynert核注射建立AD大鼠模型,运用原位杂交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检测各组大鼠海马SS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各区SSmRNA表达阳性神经元平均灰度值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平均密度显著降低;而预防组、治疗组阳性神经元灰度值则比模型组显著降低,平均密度明显升高;正常对照组与人参皂甙对照组大鼠的CA4及DG区中,此两项指标差异显著。结论:GS对AD模型大鼠海马SSmRNA表达减弱有预防及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早在1935年Dale提出:一个神经元的所有末梢均释放同一种递质。这一神经化学传递的重要概念,随后经Eccles(1957年)的实际验证并概括为一种神经元释放一种递质的Dale氏原则而被广泛接受,并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占统治地位。近年来新的化学传递物质如神经肽的不断发现,迫使人们对神经调节的传统概念重新加以修改和补充,对一个神经元是否只能产生、贮存并释放一种神经递质产生了疑问。1959年Burn和Rand首先提出乙酰胆硷(ACh)和去甲肾上腺素(NE)共存于NE能交感神经元中。七十年代以后,尤其近十年中,随着生化和免疫组织化学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31例(62侧)成人尸体的腰升静脉下端的形态、注入口的部位、管径、与髂腰静脉的关系;与隐股点、腹股沟韧带深方股静脉、L_5椎间孔的距离以及与所注静脉角度的观察,就经股—腰升静脉插管作椎静脉系造影术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人椎体静脉回流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解剖、血管透明法对20例新鲜尸体的椎体静脉回流进行了研究。椎体静脉往往呈水平方向排列,成人后椎体静脉粗,平均为1.94±0.04支;前外侧椎体静脉细,平均支数为4.86±0.67支。新生儿椎体内静脉配布较致密,各静脉间有广泛吻合,软骨区内静脉末端呈棒状或葡萄状膨大。椎体内静脉血注入椎内或椎外静脉丛。此外,本文就有关椎体静脉的临床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