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近期临床分离的30株革兰氏阴性杆菌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情况及对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对三种AmpC酶检测方法进行比较,为临床提供常规检测和用药的参考。方法:用头孢西丁药敏法、表型筛选法和三维实验法分别检测AmpC酶,用纸片扩散法进行体外药敏实验。结果:头孢西丁药敏法、表型筛选法和三维实验法的AmpC酶检出率分别为56.7%、13.3%、10.0%,头孢西丁药敏实验与三维实验相比,存在较高假阳性率82.4%,表型筛选法与三维实验符合率达96.7%;17株耐头孢西丁菌株的药敏实验显示出严重的多重耐药,对青霉素类及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的复合药物、氨基糖苷类均呈高比例耐药,对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和他唑巴坦的头孢菌素类较为敏感,而对亚安培南和头孢肶肟的敏感率达100%。结论:表型筛选法操作简单省时,且准确率高,适合临床推广使用;治疗产AmpC酶菌感染以亚安培南和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肶肟较优。  相似文献   
2.
3.
文晓旭  孟佳  明丹  孙爱慧 《河北医药》2022,(4):564-566,570
目的 探讨联合罗格列酮治疗对脓毒症肺损伤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IL-6、TNF-α及细胞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救治的脓毒症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综合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罗格列酮.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  相似文献   
4.
质粒介导的AmpCβ- 内酰胺酶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具有比ESBLs 酶更广的水解底物谱,能有效水解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及单环类抗生素,且不被克拉维酸抑制.携带编码AmpC 酶基因质粒具有可转移性,导致耐药性广泛传播.本文就质粒介导的AmpCβ- 内酰胺酶的发现、流行病学特点、酶基因特点、药物敏感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木香顺气丸由木香、槟榔、香附、厚朴、甘草等十味中药组成 ,具有行气化湿、健脾和胃的功效 ,主要用于湿浊阻滞气机、胸膈痞闷、脘腹胀痛等症状 ,临床疗效显著。原标准 (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一册 )只有性状和通则检查项。为了更有效地控制本品的质量 ,我们对原标准进行了提高。经实验研究 ,增加了木香、厚朴、香附的薄层色谱鉴别及方中药材的显微鉴别。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 ,可作为本品的质量控制指标。1 仪器与试药1 1仪器 ZXCII双目光学显微镜 (上海光学仪器厂 ) ;SB - 32 0 0型超声波清洗器 (上海声源超声波仪器设备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4种配比头孢曲松/他唑巴坦(CRO/TAZ)及头孢曲松(CRO)单剂对四川地区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测定525株临床分离致病菌的最低仰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采用活菌计数法绘制杀菌曲线;并观察细菌接种量、培养基pH和血清蛋白含量对体外抗菌活性的影响。结果4种配比CRO/TAZ对甲氧西材耐药金菊菌和表皮葡萄球功的MIC50为1~8 mg.L-1,是CRO单剂的1/32~1/256;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MIC50分别降低了8~32倍和16~64倍,MIC90降低了8倍以上;CRO/TAZ(6:1)体外抗菌作用优于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4:1)或相当;但优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8:1);4种配比CRO/TAZ均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明显优于CRO单剂。结论4种配比CRO/CAZ对大多数临床分离的致病菌均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明显高于单剂。其中,6:1为较合理的配方。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克拉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及与氧氟沙星合用后的抗菌协同作用。方法:用0.22μm微孔滤膜构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模型;测定克拉霉素、氧氟沙星的MIC值;银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扫描电镜(SEM)观察生物膜形态结构,连续稀释法进行活菌计数。结果:生物膜(BF)可在七天内稳定形成,1/16MIC、1/4MIC浓度克拉霉素显著减少单用氧氟沙星组中的BF活菌数(P<0.05)。结论:克拉霉素能显著提高氧氟沙星对BF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探讨了血液透析中的血压变化的特点,并总结此过程中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来该院就诊的需要血液透析的患者30例,作为1组;同时,选取同期入院的30例慢性肾炎尿毒症患者,作为2组。透析前,测量两组患者的基础血压值;进行3 h、2 h、1 h的透析后,再次测量两组患者的血压值。计算出不同时段血压改变的值,研究透析前后引起的血压变化。结果透析前,测得1、2两组基础血压的平均值分别为19.9 k Pa、20.1 k Pa,两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3 h、2 h、1 h、0 h的透析后,1组患者血压平均值(k Pa)分别为:9.97 k Pa、6.34 k Pa、4.78 k Pa、3.27 k Pa,2组患者分别为:4.38 k Pa、3.19 k Pa、2.92 k Pa、1.89 k Pa。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2、P〈0.02、P〈0.05)。结论与肾炎尿毒症患者相比,在进行血液透析的过程中,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压下降幅度和速率较大,改变迅速而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应在血液透析进行的过程中,实时监测患者的血压,以保证可及时控制和处理各种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探讨了血液透析中的血压变化的特点,并总结此过程中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来该院就诊的需要血液透析的患者30例,作为1组;同时,选取同期入院的30例慢性肾炎尿毒症患者,作为2组。透析前,测量两组患者的基础血压值;进行3 h、2 h、1 h的透析后,再次测量两组患者的血压值。计算出不同时段血压改变的值,研究透析前后引起的血压变化。结果透析前,测得1、2两组基础血压的平均值分别为19.9 k Pa、20.1 k Pa,两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3 h、2 h、1 h、0 h的透析后,1组患者血压平均值(k Pa)分别为:9.97 k Pa、6.34 k Pa、4.78 k Pa、3.27 k Pa,2组患者分别为:4.38 k Pa、3.19 k Pa、2.92 k Pa、1.89 k Pa。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2、P0.02、P0.05)。结论与肾炎尿毒症患者相比,在进行血液透析的过程中,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压下降幅度和速率较大,改变迅速而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应在血液透析进行的过程中,实时监测患者的血压,以保证可及时控制和处理各种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头孢哌酮与他唑巴坦联用后对临床分离的291株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4∶1)对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并与头孢哌酮、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2∶1)和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8∶1)进行比较。结果:头孢哌酮钠与他唑巴坦钠联用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头孢哌酮钠单用的体外抗菌活性,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2∶1)的抗菌活性相似,略优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8∶1)的抗菌活性。结论: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4∶1)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他唑巴坦增强了头孢哌酮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