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的天然蒙脱石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8组:正常对照组、CAG模型对照组、硫糖铝对照组、5种不同产地的蒙脱石治疗组。模型和给药组大鼠采用姒氏法制备CAG模型。在24周造模结束后,硫糖铝组灌胃硫糖铝混悬液312.5 mg.kg-1.d-1,蒙脱石组分别灌胃不同产地的蒙脱石混悬液800 mg.kg-1.d-1,各组灌胃体积均为5 mL.kg-1.d-1,qd,持续4周。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病理变化并测定黏膜中氨基己糖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胃窦部的黏膜层厚度、黏膜L1/L2比值、腺体密度和胃黏膜氨基己糖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炎症指数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5种产地的蒙脱石组胃窦部的黏膜层厚度、黏膜L1/L2比值、腺体密度和氨基己糖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炎症指数显著降低(P<0.05)。与硫糖铝组比较,蒙脱石组改善胃窦部黏膜各项形态学指标和增加氨基己糖含量的作用更显著(P<0.05)。经Perason相关分析表明,平均层间电荷密度大的蒙脱石的治疗效果更明显(P<0.05)。结论:蒙脱石对CAG大鼠具有比硫糖铝更加明显的治疗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与蒙脱石的平均层电荷密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近20年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于消化道早期病变的治疗,其治疗效果与外科手术相近。由EMR发展而来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可以对较大的消化道病变实行一次性完整剥离切除,并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病变复发率也较低。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医疗单位开始开展ESD,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49岁,因反复进餐后上腹部胀痛半年要求行胃镜检查。门诊胃镜示(图1):胃窦大弯侧1.0cm×1.0cm扁平隆起,表面黏膜光滑,考虑为黏膜下病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黏膜保护剂对实验性胃溃疡愈合质量的影响。方法:建立实验性乙酸致大鼠胃溃疡模型,成模3 d后分5组,即模型组、对照组、替普瑞酮组、奥美拉唑组、替普瑞酮与奥美拉唑联合治疗组(简称联合治疗组)。给药治疗14 d,取其标本,评估再生黏膜组织学及功能成熟度,以判定溃疡愈合质量。结果:奥美拉唑组和联合治疗组溃疡指数最小,溃疡抑制率最高。替普瑞酮组和联合治疗组大鼠再生黏膜厚度增加、囊状扩张腺体数目减少,肉芽组织炎症细胞浸润数量减少、微血管数量增加、胶原面积增加,黏膜中性黏液和氨基己糖分泌增多,血浆PGE2分泌增多,免疫组化染色中黏膜局部EGFR、bFGF阳性细胞表达增强。结论:制酸剂和胃黏膜保护剂均能促进溃疡愈合,胃黏膜保护剂替普瑞酮能明显提高溃疡再生黏膜组织学和功能成熟度,促进高质量的溃疡愈合,若与奥美拉唑联合使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胃癌是常见恶性肿瘤,现代肿瘤治疗观点认为,无论是早期还是进展期,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最有效手段,而前提是有明确的病理诊断。大多数胃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常规胃镜可正确取材得到病理诊断,但黏膜下病变常规胃镜则较难诊断,巨大溃疡恶变的胃癌也常因溃疡表面瘢痕或坏死组织覆盖,常规胃镜活检取材困难。近年来引人的超声胃镜可对大部分这类病变能做出诊断。现对同时作常规胃镜及超声胃镜检查二种方法取材的病理结果与术后病理对照,比较符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胃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胃间质瘤病例资料,观察其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结果本组良性22例,交界性32例,恶性60例,不同性质肿瘤的直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不同预后与肿瘤直径、核分裂数量及血管密度密切相关。结论胃间质瘤临床常见,肿瘤直径、病理性核分裂像及血管密度对判断间质瘤的性质及预后可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直肠类癌超声内镜下影像特征,探讨内镜下微创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分析29例直肠类癌超声内镜下影像特征,8例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观察并发症和术后复发情况。[结果]8例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手术时间平均50min(35~85min),术后随访1年无一例复发转移。[结论]类癌在超声内镜下有其特征性表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安全,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ERCP针状刀使用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ERCP时一些情况下需使用针状刀,正确使用针状刀可以使许多ERCP操作中的困难迎刃而解,但由于针状刀使用中有较高的并发症,使之成为许多内镜医师提高ERCP操作水平的障碍之一。本文总结了我们在ERCP中针状刀的使用情况和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处理的一些体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超声胃镜对胃癌T分期及N分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结合常规胃镜及超声胃镜对怀疑为胃癌的79例患者进行活检定性,以超声胃镜对患者行T及N分期,以术后常规病理为“金标准”进行T及N亚组的对照研究.结果 79例可疑患者中胃镜共证实胃癌67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余患者定期胃镜随访,进一步研究结果随访统计中),术后证实超声胃镜T分期符合率为88.1%(59/67),T1~T4各期符合率分别为93.7%、83.3%、86.6%和91.7%.术后证实超声胃镜N分期符合率为77.6% (52/67),N0~N3分期的符合率分别为90.0%、66.7%、75.0%和77.8%.结论 超声胃镜能够比较准确地诊断早期胃癌及对其进行术前TN分期,对这类患者的临床决策及预后的判断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增强超声内镜(CE-EUS)和增强CT(CE-CT)对胰腺肿块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10年5月~2013年6月42例胰腺肿块患者进行常规术前CE-EUS与CE-CT检查,根据术后病理诊断,再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42例胰腺肿块患者中,24例确诊为胰腺腺癌,术前普通超声内镜诊断的30例,CE-EUS诊断的23例,CE-CT术前诊断21例,CE-EUS和CT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1.6%与87.5%。结论 CE-EUS在胰腺肿块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与CE-CT联合应用有助于胰腺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