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蛇毒溶血试验的实验条件。方法参考Kabakci等法,观测蛇毒溶血试剂浓度、血清浓度、孵育温度及时间对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红细胞溶血度的影响,并作正常对照。结果在一定范围内,蛇毒溶血试剂浓度及血清浓度与PNH红细胞溶血度明显正相关;蛇毒溶血试剂浓度为0.5mg/ml时,PNH红细胞的溶血度基本达到最大值;而血清稀释至1/4时,PNH红细胞的溶血度即明显降低,血清稀释至1/16时,溶血度接近于0。温度对溶血度的影响非常明显,15℃下PNH红细胞溶血度明显降低,而0℃下反应基本中止。37℃下,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溶血度也不断增高,但至30分钟已基本达到最高水平。结论蛇毒溶血试剂的最适浓度为0.5mg/ml;由于试验结果受血清中补体浓度的制约,每次试验最好选用同一批血清;整个反应体系必须置37℃恒温孵育,孵育时间以30~60分钟为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克隆并分析神经元凋亡差异表达5号EST全长cDNA。方法 以大鼠大脑Marathon Ready cDNA为模板,采用SMART RACE技术克隆神经元凋亡差异表达5号EST全长cDNA,产物亚克隆刘pGEM-T easy质粒载体后进行序列测定以及同源性分析。结果 经过3次5’RACE扩增,得到的5号EST cDNA长度为5663bp,其中包含1个2136bp的完整的开放读码框序列,与已知大鼠基因芳香烃受体核转位因子2(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nuclear translocator2,Arnt2)完全同源:该cDNA 3’瑞非编码区长达3323bp,包含3个AATAAA加尾信号和1个由12个腺嘌呤核苷酸组成的polyA序列。结论 5号EST目标基因为大鼠基因Arnt2,该基因3’端完整的非编码区cDNA序列为首次报道。神经元凋亡差异表达基因Arnt2的克隆鉴定为深入研究小脑颗粒神经元低钾性凋亡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普卡霉素对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低钾性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低钾性凋亡模型,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Hoechst 33258核染色,琼脂糖凝胶电泳以及醋酸荧光素染色等方法,根据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及生物化学等特征,分析普卡霉素对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低钾性凋亡的影响。结果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与普卡霉素预孵育1 h及持续作用下,普卡霉素浓度依赖性地抑制低钾诱导24 h所致的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凋亡,其有效浓度在50~200 nmol.L-1之间,普卡霉素浓度为200nmol.L-1时达到的最大凋亡抑制率约为80%。结论普卡霉素对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低钾性凋亡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低钾”诱导大鼠神经元凋亡过程中ARNT2的表达变化,探讨ARNT2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 方法: 建立“低钾”诱导神经元凋亡模型,应用RT-PCR分析ARNT2在凋亡过程中mRNA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ting分析蛋白质的表达变化,间接免疫荧光与激光共聚焦确定亚细胞定位。 结果: “低钾”诱导30 min后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ARNT2 mRNA表达水平即明显上调,1h后上调表达最明显,并持续至“低钾”诱导后12 h左右,ARNT2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变化与 mRNA水平的表达变化相似,免疫荧光结合激光共聚焦分析显示ARNT2蛋白定位于正常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细胞核内。 结论: ARNT2分布于正常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细胞核内,在“低钾”诱导的凋亡过程中ARNT2 mRNA与蛋白均上调表达。  相似文献   
5.
中华眼镜蛇毒组份M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机制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探讨中华眼镜蛇毒组份M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机制;方法:运用卵磷脂法、剩余可凝纤维蛋白原法、纤维蛋白平板法等分别测定了中华眼镜蛇毒组份M中磷脂酶A_2(PLA_2),纤维蛋白原溶解酶及纤维蛋白溶解等与血小板聚集相关的酶活性,并运用十二烷基磺酸钠一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SDS-PAGE)分析了组份M对血小板内细胞骨架蛋白的影响;结果:组份 M不含 PLA_2活性,无纤维蛋白(原)溶解酶活性,亦无ADP酶和 5’-核苷酸酶活性,不影响正常人血浆乳酸脱氢酶的含量,但对ADP诱导的血小板细胞内肌动蛋白微丝聚合物的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中华眼镜蛇毒组份M对血小板聚集所依赖的血小板内细胞骨架系统的功能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具有多种功能的细胞,它在生理性止血以及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蛇毒中广泛存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活性组份,它们的生化特性及作用机理均不尽相同[2]。本文就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1通过水解ADP或5’-核苷酸而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1983年,台湾欧阳等[3]最先报道了一种蛇毒5’-核苷酸酶。该酶是从棕点竹叶青蛇毒(Trimeresurusgramineus)中提纯得到的,为-单链糖蛋白,分子量约74,000Da,对ADP、花生四烯以及肢原诱导的人富血小板血浆聚集都有抑制作用。其…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 (CGNs) “低钾”性凋亡过程中Arnt2亚细胞定位的变化。方法:Western blotting法分析“低钾”性凋亡过程中CGNs 核抽提物中Arnt2蛋白质的表达变化,间接免疫荧光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 (LSM) 分析Arnt2蛋白质亚细胞定位的变化。结果:在CGNs细胞核抽提物中,“低钾”诱导30 min后Arnt2 蛋白质已明显表达上调,1 h后达至峰值水平,“低钾”诱导6 h后上调表达的Arnt2回落至正常对照水平;LSM分析显示位于正常CGNs 细胞核内的Arnt2在“低钾”作用下逐步向胞浆转移,并在CGNs凋亡末期与胞浆线粒体定位的HSP60完全重叠。结论:Arnt2在小脑颗粒神经元“低钾”性凋亡过程中发生了核浆转位;结果提示,Arnt2很可能是通过传递“低钾”诱发的细胞凋亡或存活信号而直接参与小脑颗粒神经元“低钾”性凋亡的调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蛇毒溶血试验的实验条件。方法参考Kabakei等法,观察蛇毒溶血试剂浓度、血清浓度、孵育温度及时间对阵发性睡虑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红细胞溶血度的影响,并作正常对照。结果在一定范因内,蛇毒溶血试剂浓度及血清浓度与PNH红细胞溶血度明显正相关;蛇毒溶血试剂浓度为0.5mg/ml时,PNH红细胞的溶血度基本达到最大值;而血清稀释至1/4时,PNH红细胞的溶血度即明显降低,血清稀释至1/16时,溶血度接近于0。温度对溶血度的影响非常明显,15℃下PNH红细胞溶血度明显降低,而0℃下反应基本中止。37℃下,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溶血度也不断增高,但至30分钟已基本达到最高水平。结论蛇毒溶血试剂的最适浓度为0.5mg/ml;由于试验结果受血清中补体浓度的制约,每次试验最好选用同一批血清;整个反应体系必须置37℃恒温孵育,解育时间以30-60分钟为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Arnt2的亚细胞定位情况。 方法:利用CBS生物信息资源,根据Arnt2氨基酸序列 (LOCUS:NP_036913) 进行真核生物亚细胞定位预测,并寻找Arnt2核输出信号(NES);最后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LSM) 确定Arnt2在正常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中的亚细胞定位情况。 结果:预测Arnt2在真核生物细胞中主要为细胞核定位,并具有线粒体定位的可能性;预测结果还显示Arnt2氨基酸序列上存在着核输出信号,具体位置为氨基端第143位亮氨酸;LSM分析结果证实Arnt2定位于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细胞核内。 结论:Arnt2定位于正常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细胞核内;Arnt2具有线粒体定位的可能性,并存在核输出信号,提示在某些诱导因素作用下,Arnt2存在线粒体定向转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9种国产蛇毒中筛选具有激活血浆蛋白C作用的蛇毒。方法:运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发色底物实验分别观察抗凝活性和酰胺酶活性,综合抗凝活性和酰胺酶活性确定蛋白C蛇毒激活作用。结果:在9种国产蛇毒中烙铁头蛇毒及蝮蛇毒在1.5mg/L浓度下即使人血浆纯蛋白C产生酰胺酶活性,并使APTT显著延长。结论:9种国产蛇毒中烙铁头蛇毒及蝮蛇毒具有激活人体血浆蛋白C成为活化蛋白C(APC)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