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 LSS)患者行后路椎体间融合手术前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SD)影像学的特征。方法 纳入2017年3月~2019年3月行后路腰椎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的LSS患者121例,依据患者术前邻近节段的退变情况分为:A组68例,术前邻近节段无退变;B组53例,术前邻近节段存在退变。对两组患者随访2年以上,对比其术前和末次随访的腰痛、下肢痛的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同时,对两组患者术后ASD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对术后ASD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获24~31个月的随访,平均27.3个月。B组术后ASD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62.3%vs 20.6%,P<0.05)。术前存在退变和体质量指数均为患者术后发生ASD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A、B两组患者术后ASD退变的影像表现均以椎管狭窄为主,分别占比9/14...  相似文献   
2.
感染性骨不愈合造成的骨不连临床常见,治疗上较为困难。自2004—2007年,我们共收治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造成股骨远端骨不连的患者12例,经采用内固定取出、病灶清除、一期植骨、抗生素骨水泥链内置和骨外固定架固定治疗。使感染得到控制,伤口愈合,最终达到骨愈合,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孙建强 《北方药学》2012,(11):12-12
近年来,笔者采用小青龙加黄芪附子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所选64例均为我院中医内科门诊患者,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中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最大89岁,最小42岁,平均年龄70.3岁;病程6~40年。对照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最大86岁,最小47岁,平均年龄69.6岁;病程7~41年。所有病例均排除肺心脑病等病情危重需机械通气的患者。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微型钢板固定治疗桡骨头Mason型和部分Mason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01/2007-06采用微型钛板固定治疗Mason型桡骨头骨折25例,Mason型挠骨头骨折7例。结果:其中29例得到随访,随访11~35(平均19)个月,所有骨折全部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个月。按Broberg和Morrey评估标准进行功能评定,优18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9.7%。结论:只要适应证选择恰当,微型钢板固定治疗桡骨头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和术后恢复快的特点,是目前较好的固定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并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通过对23例胸腰段椎体骨折的发病原因,骨折类型,脊髓损伤情况及椎弓根钉固定的临床治疗分析.结果 23例均获临床随访,椎体前后缘高度由术前平均为41.9%和87.2%恢复到术后的89.6%和92.3%.Cobb角由术前的平均19.3°矫正为术后6°.脊髓神经损伤术后有明显恢复.骨折椎体愈合良好,其中内固定物1例松脱无断裂.结论 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手术简单安全,三维固定稳固,对恢复脊椎结构及功能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非普拉宗致面部浮肿5例刘佩风孙建强(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山东威海264400)1临床资料本组5例,男2例,女3例,年龄30~50岁。原发病:风湿性关节炎2例,颈椎病2例,腰椎压缩性骨折1例。5例均常规口服非普拉宗0.2g,每日2次(未同服其它药品),4...  相似文献   
7.
1临床资料本组4例病人均为青年男性,年龄18~20岁,因误饮乌头浸泡的乙醇(外用)约半小时,一并被送入本院抢救。[例1]病人神志不清,反复抽搐,皮肤湿冷,紫错,血压测不到;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迟钝。呼吸急促,双肺少许细水泡音;心律不齐,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软,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活跃。心电图示:QRS波群宽大畸形,形态多变,R-R间隔不均,频率220~25O次/分之间,部分QRS-T融合,P波隐约可见,但与QRS波分离,无QRS波群围绕等电位线扭转形态。意见:持续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血生化:血…  相似文献   
8.
乌头碱中毒抢救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α-苯基 - β-对甲氧基苯基丙烯酸 (1 )为菲并联啶类生物碱开环类似物中间体。菲并联啶类生物碱具有抗肿瘤、抗真菌及抗细菌作用[1,2 ] 。此类生物碱来源有限 ,提取工艺复杂 ,毒副作用较多。为保留其药理活性 ,降低毒副作用 ,进行了结构改造。本文报道的 1合成方法 ,较文献法有所改进。文献 [3 ,4 ]以醋酐为溶剂 ,三乙胺为缩合剂 ,反应 6h,产品发粘 ,颜色深 ,收率为 54.6% [4 ] 。以溴化四丁基铵(TBA)、聚乙二醇 (PEG60 0 )为催化剂[5] ,反应 1 h,收率为 51 .5%~ 58.6%。本文以醋酐为溶剂 ,氯化三乙基苄基铵 (TEBA)为相转移催化剂 ,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低旋转点外踝上皮瓣修复跟骨骨折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缺损疗效分析.方法 2003年1月至2009年9月,应用低旋转点逆行外踝上皮瓣11例,轴点在外踝尖上1~3 cm处,平均2 cm,皮瓣切取的面积为6×8 cm~12×8 cm.结果 所有皮瓣均成活.术后有2例远端部分皮肤坏死,但其皮下有肉芽组织生长,其中1例经换药愈合,1例采用中厚皮片植皮愈合.所有病例均经6个月至1年以上随访,患肢正常步态行走,皮瓣耐磨.结论 应用低旋转点外踝上皮瓣,转移、切取方便,成活率高,外观满意,是跟骨骨折术后出现皮肤软组织坏死缺损修复补救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