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小儿支气管哮喘用药物治疗很难收效。我们用点刺四缝穴冶疗5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一、治疗方法: 1.四缝穴位置:在两手食、中、无名和小指的掌侧面,第一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处为四缝穴。两手共8个针刺点。2.点刺方法:患儿手掌向上,五指并拢伸直。医者左手握住患儿手指尖端,使被刺指略成弓形(点刺部位凸起)。局部常规消毒后,右手持消毒的三梭针或1.4厘米长(市上  相似文献   
2.
“颞三针”,是近年来临床上用以治疗中风的常用穴位,其定位在颞部耳尖直上2寸处为第一针,水平向前后各旁开1寸为第二、第三针。笔者在治疗小儿脑源性疾病时,或单用、或配穴、或加拔罐,均能得心应手,兹举例如下。例1.小儿急性偏瘫李××,女,4岁。因左侧肢体活动失灵20天,于1995年5月2日来诊。患儿发病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低能量氦氖(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法(ILIB)对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观察30例脑梗塞患者ILIB治疗1个疗程前后的脉象、静脉回流血颜色以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选取患者阳溪、孔最、手三里或三阴交等穴位附近处较粗大静脉(直径>2mm),穿刺后先使置留针回血管内充满血液,再进行激光血管内照射,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结果:30例脑梗塞患者ILIB治疗1个疗程前后脉象、静脉回流血颜色以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及P<0.01)。结论:ILIB对脑梗塞患者具有确切疗效。其疗效从经络学方面解释,可能与络脉放血疗法与ILIB有机结合有关。  相似文献   
4.
孙学全教授认为补泻是一定的针刺手法作用于机体后的反应,以机体的需要为标准。补泻并非是两种不同的针刺手法,而是针刺手法的目的。文章介绍了孙教授单式针刺手法(包括单刺术、捻转术、提插术、捣针术、刮针术、震颤术、单向捻转术、留针术、摇针术)与复式针刺手法(包括提插捻转术、捣捻术、分段针刺术、刮震术)的实践经验。孙老在研究古代针刺手法的基础上,为了增加刺激量,适应治疗需要,还创新了短促行针法、持续行针法与间歇行针法三种行针手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对中风急性期患者早期应用针刺疗法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6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发病2周以上者21例作为观察组,发病2周以下者47例作为对照组,均以头针针刺为主,配用体针及西医常规药物治疗。结果:观察组中痊愈7例(33.33%),显效9例(42.86%),进步5例(23.81%);机能缺损5例(23.81%)。对照组痊愈9例(19.15%),显效17例(36.17%),进步19例(40.43%),无效2例(42.55%);机能缺损21例(44.68%)。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早期应用针刺疗法,能减轻脑组织的损害,促进脑细胞的代偿能力,防止血栓进一步加重,促进病情好转,对患者预后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s most com-monly seen in the middle-aged and elderly.During 1986 and 1988 we adopted a therapyof suspended moxibustion with ignitedmoxa rolls in 138 patients with coronaryheart disease.Controls were a group of 45cases treated by acupuncture.The therapywas considered highly effective,simple andsafe.A report follows.  相似文献   
7.
治疗落枕方     
取穴方法:中指与四指屈向掌心,两指尖所着之中间是劳宫穴,与此相对之背面是外劳宫穴。与外劳宫穴平,第二、三掌骨之间是穴,半握拳取之。手法:针刺5至8分,用啄雀术,痠麻感直达颈部为止(颈部无痠麻感者,疗效较差)。颈不能左转者,针右侧穴;不能右转者,针左侧穴。两穴亦可同时针刺。治验:笔者应用此穴治疗落枕患者多例,均收到  相似文献   
8.
介绍孙学全教授自身针感体验的研究总结。孙学全教授通过自身针感体验,从针感的表现形式、产生的物质基础、针感的区别及临床意义等方面提出了新认识。孙老认为针感的产生及传导方向有其物质基础,是客观存在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刺激量与刺激总量的概念。认为刺激量的大小对个体而言是产生补泻的主要基础,刺激总量与针刺的深度、强度,留针的时间,针刺的数量等因素相关。孙老认为针灸补泻是针对疾病的虚实性质相对而言,是针刺作用于人体后产生的反应,并认为个体对针刺刺激量的耐受程度也是影响补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正> 非化脓性肋软骨炎,主要临床表现为肋软骨患病部位肿胀,皮色不变,按之较硬,推之不动,明显压痛,轻者绵绵作痛,重则不可近衣,甚至放射到腋下或背部。笔者用压痛点皮下理针的方法治疗,效果较好。此介绍于下。一、治疗方法:患者取坐位,暴露胸部,头微后仰。医者于患部压痛处常规消毒后,将皮肤捏提起,右手持1.5~2寸毫针,沿肋角方向水平刺入0.5~1寸(针体在皮层与肌层之间),亦可在硬块的上下部位按上法各刺一针。后用胶布固定针柄和针体在体外的部分(针孔  相似文献   
10.
孙学全教授在治疗胸痹时发现便秘与胸痹的发展、转归密切相关,通过临床积累,根据临床辨证创立通腑八法,分别为补中益气通腑、育阴润肠通腑、疏肝解郁通腑、化痰通络通腑、燥湿健脾通腑、益气补血通腑、行气活血通腑、泻火解毒通腑,经过冠脉CTA前后对比发现通腑益气化瘀法可有逆转斑块,开通冠脉狭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