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增值因子激活物受体(PPAR-γ)在侵袭性垂体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42例垂体腺瘤组织依据影像学、术中所见及激素分泌水平分为侵袭组与非侵袭组,用RT-PCR检测PPAR-γ在18例侵袭性垂体瘤和24例非侵袭性垂体瘤中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 PPAR-γ基因在侵袭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侵袭性组(P<0.05),在催乳素性和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中,PPAR-γ在侵袭组的表达水平高于非侵袭组(P<0.05);而在生长激素性垂体腺瘤中,PPAR-γ在侵袭组的表达水平与非侵袭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0.01).结论 PPAR-γ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生长行为有关, 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侵袭性垂体腺瘤诊断和判断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9—2017-03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神经外科152例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中使用TSEP、BAEP监测的110例患者为观察组,未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的42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有效率(含显效、好转)以及面瘫、眩晕、面部麻木及听力下降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有效率94.5%(104例),出现眩晕3例(3%);对照组术后有效率76.2%(32例),出现眩晕10例(23.8%),听力下降2例(4.8%),面部麻木5例(11.9%),面瘫1例(2.4%)。2组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有效对术者实时预警,避免脑神经损伤,保障微血管减压术的效果,同时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类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端粒末端重复扩大-聚合酶链反应(TRAP-PCR)方法检测hTERT在18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和24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情况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hTERT基因在22.2%(4/18)的侵袭性垂体腺瘤中有所表达,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0.0%,0/24)相比,差异显著(P<0.05);且在hTERT表达阳性的侵袭性垂体腺瘤中,其hTERT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hTERT表达阴性的侵袭性垂体腺瘤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0.05);电泳结果显示hTERT阳性病例中其表达均为中低度表达。结论 hTERT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生长行为有关,可用来对侵袭性垂体腺瘤进行早期诊断以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4.
5.
端粒酶(telomerase)属于逆转录酶家族,其过度表达与细胞的永生化和癌变直接相关,其结构和功能决定了它在肿瘤治疗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垂体腺瘤为一种良性肿瘤,但其具有侵袭性的特性,端粒酶的表达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国际上关于二者的关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端粒酶的表达与垂体瘤的侵袭性呈正相关,而另一种认为二者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因此,进一步研究端粒、端粒酶和垂体腺瘤等良性肿瘤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端粒、端粒酶及其与垂体腺瘤之间的关系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微电极在立体定向功能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PD )的应用,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84例未使用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功能核团毁损术治疗的PD患者(对照组)和74例使用微电极引导下立体定向功能核团毁损术治疗的PD患者(观察组)的临床病例资料。同时分别获得观察组及对照组核团毁损术前、术后不同服药状态下PD综合评分量表(UPDRS)评分,进而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功能核团毁损手术前后UPDRS运动评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在术后3、6个月及1年的随访中UPDRS 运动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同时患者术后抗帕金森病药物用量较术前减少(P<0.05)。其中对照组显效70例(83.3%),有效14例(16.7%),总有效率100%;观察组显效62例(83.7%),有效12例(16.3%),总有效率100%。两种治疗方法在改善患者核团毁损手术前后的UPDRS 运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功能核团毁损治疗PD疗效满意,微电极记录是否可显著提高手术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类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过氧化物酶增值因子激活物受体(PPAR-γ)在侵袭性垂体瘤中的表达和意义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42例垂体腺瘤依据影像学、术中所见及激素分泌水平分为侵袭组与非侵袭组,分别检测hTERT和PPAR-γ在18例侵袭性垂体瘤和24例非侵袭性垂体瘤中的表达情况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hTERT基因在22.2%的侵袭性垂体瘤中有所表达(4/18);且电泳结果显示端粒酶阳性病例中其表达均为中低度表达,侵袭组和非侵袭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侵袭组PPAR-γ表达水平(0.972±0.103)明显高于非侵袭性组(0.121±0.013)(P0.05),hTERT与PPAR-γ在侵袭性垂体瘤中的表达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s=0.309*,P0.05)。结论 hTERT和PPAR-γ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生长行为有关,且二者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双源CT辅助下测量听眦线及鼻翼耳郭软骨下缘线对AC-PC平面的定位情况,达到更加准确的在成人体表勾绘出AC-PC平面。方法通过测量我院326例接受立体定向手术的成人头颅的256层高分辨率双源CT扫描仪数据,输入手术计划系统,以获得听眦线及鼻翼耳郭软骨下缘线与AC-PC线在矢状平面投射夹角、前后联合间径长度、外耳道中点至平面垂直距离等常用参考值,以便获得扫描时精准的AC-PC平面。结果采用平行于听眦线进行的CT 2 mm层厚的扫描中,AC-PC点全都存在同一层面中;在以平行于鼻翼耳郭软骨下缘线进行的CT 4mm层厚的扫描中,AC-PC点全都存在同一层面中。听眦线与AC-PC的夹角为(1.6±0.7)°,相距(48.4±4.2)mm;鼻翼耳郭软骨下缘线与AC-PC的夹角(2.3±0.3)°,相距(15.8±2.8)m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听眦线及鼻翼耳郭软骨下缘线在现有的CT扫描基线中与AC-PC连线平行度均较高,临床上实用性均较强;二者相比较,鼻翼耳郭软骨下缘线可作为更理想的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的CT扫描基线。  相似文献   
9.
背景 目前,有效清除血肿仍是脑干出血患者的治疗难题之一.近年随着神经导航系统和立体定向系统的不断完善,其因简便、创伤小、快捷等优势而在脑干出血患者治疗中得到进一步实践.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引导下无框架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治疗脑干出血的临床疗效,并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20年1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