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2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对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再灌注治疗结果及近期预后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方法 将46例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患者按有无右心衰及心源性休克进行危险分层;运用多因素回归模型对不良心血管事件及住院死亡率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的关系作回归分析。结果 46例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病人中42例做了冠脉造影检查,造影显示梗死相关血管(IRA)为右冠者35例,IRA为回旋支者9例,IRA为前降支者2例;单支病变者15例,双支病变者21例,三支或多支病变者10例;住院期间有11例发生心绞痛,其中行直接PCI组9例,均为较重的三支病变患者;住院期间溶栓治疗组与直接PCI组分别各有1例在住院期间发生再梗,均行紧急PCI干预;住院期间死亡3例,其中溶栓组1例,直接PCI组2例;B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高于A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右心衰合并心源性休克、女性、年龄、多支病变均为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死亡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率较高,心脏功能、年龄、性别及血管病变严重性对其具有重要影响;直接PCI疗效在降低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特别是合并右心衰或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住院死亡率方面优于溶栓疗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对直接支架植入(DS)与球囊预扩张支架植入(BA S)的手术及长期临床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方法;从2000年2月至2001年12月,对155例有选择的血管病变进行非随机分组,Ds组82例,BA S组73例.结果:非球囊预扩张直接支架植入成功率96.6%,3.4%的血管病变需要球囊预扩张再植入支架.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无一例支架脱位或丢失.住院期间术后两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术后两组平均随访时间均为8±3月.DS组与BA S组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5%及4.9%(P>0.05),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手术操作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DS组比BA S组明显缩短,分别为52 13分钟及59 15分钟(P<0.01)及9.5 4.3分钟及11.8 4.7分钟(P<0.01):造影剂用量DS组比BA S组明显减少,分别为182 35ml及205 41ml,P<0.01.结论:对某些有选择的血管病变直接支架植入是安全、可行的.与常规支架植入方法相比.直接支架植入可减少造影剂用量,缩短手术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住院及长期随访结果表明术后两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伴梗塞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及造影特点,并评价梗塞前心绞痛对直接PCI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连续观察247例行直接PCI的AMI患者,根据AMI前2周内有无心绞痛分为梗塞前心绞痛组和非梗塞前心绞痛组,分析其临床和造影特点,并评价其对直接PCI近期疗效的影响。结果梗塞前心绞痛组共107例(43·3%)。与非梗塞前心绞痛组比较,梗塞前心绞痛组年龄较大(分别为62·3岁和60·8岁),左室射血分数较高(60·8%:57·2%,P=0·043)。两组间住院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死亡、再梗塞、急诊CABG、心源性休克、术后室颤需电复律的联合终点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梗塞前心绞痛对AMI直接PCI近期疗效无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自溶现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梗死相关血管(IRA)的自溶(SR)现象,探讨SR现象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观察205例未予静脉溶栓治疗,直接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AMI患者,根据TIMI血流分为自溶组(前向血流TIMI 2-3级)和非自溶组(前向血流TIMI 0-1级),分析其临床和造影特点,并寻求发生SR的影响因素。结果自溶组共49例(23.9%)。与非自溶组比较,一般临床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自溶组发生梗死前心绞痛的比例较高(38.8%比22.4%,P〈0.05)。而非自溶组多支病变和存在侧支循环的比例高于自溶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则提示多支病变和侧支循环是发生SR现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SR是AMI患者较常见的现象,其独立影响因素是多支病变和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5.
患儿男 ,11岁 ,体重 34kg ,因体格检查发现心脏杂音4年 ,伴晕厥 2次入院。入院心功能分级 (NYHA)为 2级 ,生长发育和智力均正常 ,胸骨左缘第 3~ 4肋间及右缘第 2~ 3肋间可闻及 4 /6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 ,向颈部传导 ,可触及收缩期震颤 ,A2 相似文献   
6.
围产儿死亡相关因素调查分析赵卫东,姬兰云民权县妇幼保健院民权476800关键词围产儿;死亡率;围产期保健为改进围产期保健工作,提高围产儿产前诊断及处理水平,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对本院1992~1994年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1对象与方法1992...  相似文献   
7.
对363名学龄前期儿童龋病发生情况与其婴儿期喂养方式的关系做了调查。结果:母乳喂养组小儿的患龋率及受检者龋均分别为55.97%及1.57,而非母乳喂养组小儿的患龋率及受检者龋均分别为79.41%及2.69。提示:婴儿期实行母乳喂养,对学龄前期龋病的防治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用于治疗介入术后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之间介入治疗术后的82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两组的患者经过3个月的治疗结果对比分析,其中观察组的患者治疗后其心脏的缺血事件的发生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的情况,比较具有显著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情况比较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结论介入术后冠心病患者的治疗采取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而且治疗的过程中出现心脏缺血的事件情况也明显的减少,总体比较这种治疗方法安全、可靠,值得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9.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治疗决策及其与临床预后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再灌注治疗结果及近期预后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方法作者将1999年至2002年间收住的46例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患者按有无右心衰及心源性休克进行危险分层:A组为无右心衰组(32例),接受溶栓处理与直接经皮介入治疗(PCI);B组为右心衰或同时合并心源性休克组(14例),均接受直接经皮介入治疗;运用多因素回归模型对不良心血管事件及住院死亡率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的关系作回归分析。结果46例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病人中42例作了冠脉造影检查,造影显示梗死相关血管(IRA)为右冠状动脉者35例,IRA为回旋支者9例,IRA为前降支者2例;单支病变者15例,双支病变者21例,三支/多支病变者10例;住院期间有11例发生心绞痛,其中行直接PCI组9例,均为较重的三支病变患者;住院期间溶栓治疗组与直接PCI组各有1例在住院期间发生再梗死,均行紧急PCI干预;住院期间死亡3例,其中溶栓组1例,直接PCI组2例;B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高于A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右心衰合并心源性休克、女性、年龄、多支病变均为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死亡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急性右室心肌梗死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率较高,心脏功能、年龄、性别及血管病变严重性对其具有重要影响;直接PCI在降低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特别是合并右心衰或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住院死亡率方面优于溶栓疗法。  相似文献   
10.
潘欣  崔克俭  姬兰云  倪幼方 《海南医学》2002,13(11):104-105
目的 报道 1例主动脉瓣合并瓣下狭窄经皮球囊成形术治疗成功 ,获得良好近期疗效 ,并作简要讨论。方法 男性患儿 ,11岁 ,发作晕厥 2次 ,心功能 (NYHA) 2级。超声显示主动脉瓣增厚伴开放受限 ,瓣下距瓣环 4mm处见一隔膜样结构 ,主动脉瓣环处内径 19mm。造影诊断先天性主动脉瓣和瓣下狭窄 (隔膜型 )。心导管检查测得狭窄的压力阶差为 70mmHg。经右股动脉穿刺送入 18mm× 40mm球囊进行扩张。结果 术后造影显示主动脉瓣和瓣下狭窄基本消失 ,其压力阶差降至 2 4mmHg。超声心动图复查示主动脉瓣下隔膜由原固定不动变为随左室舒缩而摆动。结论 作为一种少创有效的介入技术经皮导管球囊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合并瓣下狭窄 1例获得良好效果 ,中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防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