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模式健康宣教对加速康复外科(ERAS)胃癌病人术后早期饮水进食的影响。方法:将行胃癌根治术的6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多模式健康宣教,细化、量化了饮水进食的指导方案;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健康宣教方法。比较两组病人术后饮水进食的依从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人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饮水进食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病人出院满意度中的健康宣教项目,观察组与对照组比为(19.50±0.50)vs(16.12±3.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病人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低于对照组,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模式健康宣教在ERAS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进食中的应用安全有效,提高了依从性,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实现了术后早期饮水进食的量化指导,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延迟脐带结扎对婴幼儿贫血的影响研究,为降低临床婴幼儿贫血率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分娩的单胎妊娠阴道分娩产妇180例,将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97例、对照组83例,对照组新生儿采取常规脐带结扎(娩出10 s内结扎),实验组新生儿延迟脐带结扎(娩出2 min结扎),比较2组新生儿娩出1 min以及5 min的Apgar评分,出生后24 h、出生后4周以及出生后4个月时的血红蛋白(Hb)以及红细胞比容(HCT),出生后3 d的经皮胆红素水平,以及接受光疗的平均天数、贫血率及输血率。 结果 2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5 min 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新生儿出生后24 h、4周以及4个月血红蛋白水平以及红细胞比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新生儿经皮胆红素水平以及光疗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新生儿贫血率以及输血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延迟脐带结扎能够有效升高婴幼儿血红蛋白含量,增加了机体的铁储备量,并减少婴幼儿生理性贫血的发生率,而对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及Apgar评分未发现明显不良影响,是改善婴幼儿贫血的一种简单、安全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胃癌患者术后首次通气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105例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及围手术情况登记表、ERAS术后下床活动登记表、术后肠功能恢复记录表登记相关资料,无线智能手环记录术后活动量,术前采用肿瘤患者功能状态评分表评价患者功能状态、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评价患者情绪状况。结果:105例患者中60例为48 h内通气,首次通气时间平均(37.10±10.16)h;48 h后通气45例,首次通气时间平均(57.62±7.00)h;48 h内及48 h后首次通气患者的活动量[(484.23±137.34)步vs.(334.00±97.87)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ERAS胃癌患者术后首次通气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首次通气的主要因素:手术方式(β=0.820,OR=2.271,P0.05)、患者术后活动量(β=-0.048,OR=0.953,P0.01)、术前白蛋白及C反应蛋白水平。结论:确保患者术前处于良好的机体条件,可促进术后肠功能恢复;ERAS联合机器人微创手术应用于胃癌患者,可进一步减少手术应激,加速首次通气;术后患者适当增加活动量会促进首次通气,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胃癌患者术后不常规留置导尿管的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 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采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麻醉诱导期插入导尿管, 手术结束时即刻拔除导尿管并以此时间为观察起始点, 记录患者术后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量、重插尿管的比例, 分析首次排尿延迟及重插尿管的危险因素。  结果  13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 其中男性90例(65.7%), 女性47例(34.3%), 平均年龄(58.9±10.1)岁, 术后首次排尿时间为(5.3±2.1)h, 首次自解尿量(298.9±101.3)ml, 重置尿管比例为11.7%(16/137);相比开腹组, 机器人组自主排尿率高, 诱导排尿率、重置导尿管及尿路刺激征发生率均较低(P均 < 0.05);以术后6 h首次排尿时间作为分界, 与≤ 6 h组相比, >6 h组术中输液量、尿量及术后首次自解尿量均较多, 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延迟(P均 < 0.01)。  结论  加速康复外科胃癌患者术后即刻拔除尿管是可行的, 术中控制性输液、多模式镇痛是不常规留置导尿管的基础条件, 机器人手术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自主排尿。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介绍达芬奇机器人联合折刀位行经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abdominoporinal resection,APR)(Miles手术)的临床经验,确定其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15例在解放军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行APR的患者临床资料,对此手术方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 结果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50~190 min,平均(164.5 ± 20.4)min;术中出血量20~50 ml,平均(28.5 ± 9.4)ml;清扫淋巴结10~18枚,平均(14.7 ± 3.7)枚;造口排气时间4~40 h,平均(18.4 ± 10.7)h;首次排尿时间6~32 h,平均(13.3 ± 6.7)h;术后住院时间4~16 d,平均(6.6 ± 3.1) d。患者术后随访4~8周,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无肿瘤复发及死亡。 结论机器人联合折刀位行APR安全可行,具有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相似文献   
6.
夏灿灿  王刚  彭南海  杨洋  江志伟 《浙江医学》2017,39(24):2313-2316
胃肠道肿瘤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增高,根治性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围术期的优化处理及健康指导直接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提倡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以利于术后恢复。本文将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保护性造口应用于机器人辅助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15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行达芬奇机器人保肛手术,根据是否行末端回肠保护性造口分为造口组(n=60)与非造口组(n=55),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通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首次化疗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与非造口组相比,造口组术后首次通气时间、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首次化疗时间提前,吻合口瘘发生率降低,手术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速康复外科联合达芬奇机器人行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时,应用保护性造口可加快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加快患者术后康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无线智能手环在加速康复外科机器人胃癌患者术后下床活动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行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术的患者95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5例)与对照组(40例).试验组佩戴无线智能手环(fitbit flex)监测术后患者的下床活动;对照组术后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活动的依从性、活动的效果等.结果:试验组患者活动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通气、通便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线智能手环在加速康复外科机器人胃癌患者术后下床活动中的应用客观有效,可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一组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1]. 相关研究表明,胃间质瘤占GIST的52% ~58%,且对放化疗不敏感,因此临床治疗胃间质瘤以手术为主[2].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我国胃镜、腹腔镜、腹腔镜联合胃镜胃间质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但是目前少有应用达芬奇机器人切除胃间质瘤的报道,现将达芬奇机器人在手术切除胃间质瘤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微创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适应证、安全性及远期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67例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为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微创组(n=43)与开腹组(n=24),分析两组临床病理资料、围手术期相关因素、手术适应证及远期预后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两组肿瘤多位于胃底,微创组占60.47%(26/43),开腹组占58.33%(14/24);肿瘤直径平均(4.06±2.28)cm与(3.90±2.82)cm。两组术中出血量[(33.61±23.51)ml vs.(137.08±40.24)ml]、术后住院时间[(7.00±3.38)d vs.(11.87±3.7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微创组无一例中转开腹,术后出现1例胃排空障碍。术后均至少随访1年,中位随访44个月,微创组中1例复发,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微创技术治疗胃间质瘤具有出血少、康复快的优点,胃间质瘤位于贲门口、幽门口等特殊位置时更具优势,与开腹手术相比,对术后远期生存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