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旋转皮瓣用来修复邻近创面,简便快捷,效果好,但其术后往往在蒂部内侧出现皮肤皱褶,有时还须二期手术。为使皮瓣转移后平坦,供血充足,我们在设计上做了一点改进,并于2003年至2005年5月,临床应用55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应用皮肤扩张器形式的皮肤移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减少体表手术痕迹的残留 ,改善外观修复效果 ,提供一种临床应用方法。方法 利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技术与传统的皮肤移植技术相结合 ,形成邻近皮瓣、带蒂皮瓣、岛状皮瓣、游离皮瓣以及大面积全厚皮片移植修复创面及器官再造。结果 使传统的皮肤移植技术在体表留有 3处手术痕迹 ,变成 2处均为线形痕迹 ,对修复区和供皮瓣区均提供皮瓣修复 ,明显提高了修复效果。也为临床提供了大面积全厚皮片移植的一种方法。结论 此种皮肤移植技术是目前最好的及最为简单易行的皮肤移植技术。  相似文献   
3.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method for repairing the circular scar in the forearm.Methods Large expander (400-600 ml) were implanted subcutaneously at the rear flank of bottom-waist in the way of overlapping or continued expansion. After expansion was completed, the horizontal opened Ω-shaped flap was formed by advancement of expanded skin with the two pedicles at the two sides. Then the forearm was tunneled under flap with the wound covered by flap. The pedicles were cut off at the third stage. Results From April 1998 to June 2009, 8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no flap necrosis.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1 to 3 years with good flap color and thickness. Flap sensory was partially recovered.Linear atrophic scar was left in the donor sites. Conclusions It is feasible to repair forearm circular scar by expanded double-pedicle Ω-shaped flap at the rear flank of bottom-waist.  相似文献   
4.
背景:研究表明,嗅鞘细胞有利于神经元存活并促进轴突再生。 目的:验证局部注射嗅鞘细胞治疗大鼠周围神经损伤的可行性。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嗅鞘细胞。40只SD大鼠切除坐骨神经1.0 cm,植入异体神经1.0 cm。随机分为2组,嗅鞘细胞组局部注射嗅鞘细胞,生理盐水组局部注射生理盐水。术后3个月检测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光镜、电镜观察神经电生理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电镜观察嗅鞘细胞组大鼠在损伤区有较多神经纤维通过,明显多于生理盐水组(P < 0.01)。嗅鞘细胞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P < 0.01)。提示局部注射嗅鞘细胞能更好地恢复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促进神经再生与修复的策略也主要是通过促进神经内在的再生能力和改善再生的微环境两大途径,已有的研究表明联合应用一些治疗手段能更好地促进神经轴突的再生生长。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联合生长因子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可行性及效果。 方法: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神经移植组、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脊髓横断组、椎板切除组。以T9为中心纵行切开大鼠皮肤,显露硬膜囊,水平切断脊髓并切除3mm,神经移植组、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取双侧第8~10对肋间神经各2 cm,将自体肋间神经修剪成合适长度后交叉移植入脊髓缺损处(近端白质与远端灰质、远端白质与近端灰质),神经移植组用纤维蛋白凝胶固定植入的肋间神经,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用含有2.1 mg/L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纤维蛋白凝胶固定植入的肋间神经,缝合硬膜。脊髓横断组断端间旷置,椎板切除组仅行椎板切除术。术后90 d进行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检测,术后70 d进行Basso.Beattie.Bresnahan(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 结果与结论:椎板切除组均引出了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脊髓横断组未引出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波形;神经移植组3只引出双侧体感诱发电位,4只引出单侧体感诱发电位,4只引出双侧运动诱发电位,3只引出单侧运动诱发电位,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5只引出双侧体感诱发电位,2只引出单侧体感诱发电位,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5只引出双侧运动诱发电位,2只引出单侧运动诱发电位。神经移植组、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大鼠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及波幅明显优于脊髓横断组(P < 0.01),自体肋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优于神经移植组(P < 0.01)。椎板切除组大鼠麻醉清醒后运动恢复正常, 脊髓横断组在3个月的生存期内后肢持续伸展、旋转,神经移植组和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大鼠后肢功能术后3周开始明显恢复,并在整个观察期内逐渐恢复。神经移植组和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较脊髓横断组明显提高(P < 0.01),并且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较神经移植组高(P < 0.01)。提示单纯周围神经移植能部分恢复脊髓功能,联合生长因子则能更好地恢复脊髓功能。  相似文献   
6.
周围神经联合生长因子移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目前促进神经再生与修复的策略也主要是通过促进神经内在的再生能力和改善再生的微环境两大途径,已有的研究表明联合应用一些治疗手段能更好地促进神经轴突的再生生长.目的:探讨周围神经联合生长因子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神经移植组、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脊髓横断组、椎板切除组.以T_9为中心纵行切开大鼠皮肤,显露硬膜囊,水平切断脊髓并切除3mm,神经移植组、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取双侧第8~10对肋间神经各2 cm,将自体肋间神经修剪成合适长度后交叉移植入脊髓缺损处(近端白质与远端灰质、远端白质与近端灰质),神经移植组用纤维蛋白凝胶固定植入的肋间神经,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用含有2.1 mg/L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纤维蛋白凝胶固定植入的肋间神经,缝合硬膜.脊髓横断组断端间旷置,椎板切除组仅行椎板切除术.术后90 d进行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检测,术后70 d进行Basso.Beattie.Bresnahan(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与结论:椎板切除组均引出了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脊髓横断组未引出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波形;神经移植组3只引出双侧体感诱发电位,4只引出单侧体感诱发电位,4只引出双侧运动诱发电位,3只引出单侧运动诱发电位,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5只引出双侧体感诱发电位,2只引出单侧体感诱发电位,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5只引出双侧运动诱发电位,2只引出单侧运动诱发电位.神经移植组、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大鼠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及波幅明显优于脊髓横断组(P<0.01),自体肋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优于神经移植组(P<0.01).椎板切除组大鼠麻醉清醒后运动恢复正常,脊髓横断组在3个月的生存期内后肢持续伸展、旋转,神经移植组和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大鼠后肢功能术后3周开始明显恢复,并在整个观察期内逐渐恢复.神经移植组和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较脊髓横断组明显提高(P<0.01),并且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较神经移植组高(P<0.01).提示单纯周围神经移植能部分恢复脊髓功能,联合生长因子则能更好地恢复脊髓功能.  相似文献   
7.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_1是一种强效细胞生长增殖调节蛋白,在移植免疫的抗排斥反应、移植物血管病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目的:观察经冷冻处理异体神经移植后,局部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_1对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6/2008-06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受体为清洁级SD大鼠60只,分为3组:自体神经移植组、异体神经移植组、转化生长因子β_1质粒+异体神经移植组,每组20只.供体为40只Wistar雄性大鼠.pAdTrack-CMV-TGF-β_1质粒、pAdEasy-1-Bj51833细胞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四院骨科实验室惠赠.方法:取供体大鼠40只作双侧股后外侧纵切口,分离显露坐骨神经,切取双侧整段坐骨神经,置于无菌冷冻管中保存1周,备用.手术显微镜下将受体鼠自骨二头肌与半腱肌和半膜肌间隙剪开结缔组织,显露坐骨神经,从犁状肌孔下0.5 cm处整齐剪下长约1 cm的坐骨神经.自体神经移植组、异体神经移植组选择粗细相等、已预制冷冻的自体及异体神经移植;转化生长因子β_1质粒+异体神经移植组异体神经移植后于大鼠局部肌肉及神经两断端内注射pAdTrack-CMV-TGF-β_1质粒40 μg/只.主要观察指标:术后3,6,9周各组大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病理学和轴突计数检查.结果:转化生长因子β_1质粒+异体神经移植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高于新鲜异体神经移植组(P < 0.01),与自体神经移植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自体神经移植组、转化生长因子β_1质粒+异体神经移植组术后9周轴突计数较新鲜异体神经移植组高(P < 0.01).转化生长因子β_1质粒+异体神经移植组光镜及电镜可见神经纤维走行正常,排列完好,神经纤维可见血管增生,髓鞘结构较好,神经纤维内见有大量再生髓鞘,许旺细胞明显增多,胞质较发达,大量粗面内质网,线粒体结构清晰,再生的轴突内微丝密集排列,与自体神经移植组接近.异体神经移植组光镜及电镜可见神经纤维数量少、排列紊乱,髓鞘轴突变性明显,大部分神经纤维脱髓鞘崩解,轴突消失,未见再生的神经纤维.结论:局部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_1质粒联合冷冻处理的冷藏异体神经移植可以协同减轻移植后产生的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应用外固定架及封闭式负压引流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治疗胫、腓骨开放骨折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 2008年6月~2009年6月,胫、腓骨开放骨折18例,患者均行骨折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清创后创面范围为5 cm×4 cm~12 cm×9 cm。均采用积极清创后平均16 d VSD治疗,待创面肉芽组织新鲜、感染控制后,采用大小为6 cm×5 cm~13 cm×8 cm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创面。结果皮瓣术后1例出现皮瓣远端皮缘坏死,1例术后3 d皮瓣因蒂部缝合过紧压迫出现静脉回流不良,均经对症处理后成活,其余皮瓣顺利成活,切口Ⅰ期愈合。皮瓣与周围皮肤色泽相似,无臃肿,质地佳。术后皮瓣受力处无破溃,无骨髓炎复发。结论应用外固定架及封闭式负压引流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是治疗三度小腿骨折合并皮肤软组织碾挫缺损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method for repairing the circular scar in the forearm.Methods Large expander (400-600 ml) were implanted subcutaneously at the rear flank of bottom-waist in the way of overlapping or continued expansion. After expansion was completed, the horizontal opened Ω-shaped flap was formed by advancement of expanded skin with the two pedicles at the two sides. Then the forearm was tunneled under flap with the wound covered by flap. The pedicles were cut off at the third stage. Results From April 1998 to June 2009, 8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no flap necrosis.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1 to 3 years with good flap color and thickness. Flap sensory was partially recovered.Linear atrophic scar was left in the donor sites. Conclusions It is feasible to repair forearm circular scar by expanded double-pedicle Ω-shaped flap at the rear flank of bottom-waist.  相似文献   
10.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临床应用特点。方法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对小腿、踝周、足部皮肤缺损伴骨肌腱外露21例进行修复,其中4例修复前足背顺行皮瓣5例,逆行皮瓣16例。同时观察和测量腓肠神经的走行及合成以及腓动脉穿支的发出部位。结果21例皮瓣全部存活。腓肠神经(18例)吻合型12例,单干型4例,双干型2例,腓肠内侧皮神经与腓肠外侧皮神经的交通支吻合点在踝上11~14cm者12例,其吻合点越低者,腓肠神经越短。腓动脉穿支18例其中15例在踝上4~7cm范围内,另3例最高分支点分别位于踝上10、11、11.5cm。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切取简单,不损伤主要血管,是修复小腿、踝周、足部皮肤缺损骨肌腱外露的理想供区,修复足跟时必须吻合神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