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1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病原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耐药情况。方法:收集732例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的临床资料,并对发生CRBSI的63例患者病原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菌的耐药性进行评估分析。结果:732例血液透析患者送血及污染物品的培养样品中分离出病原菌6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4株(53.97%),革兰阳性菌28株(44.44%)。病原菌构成比列前五位的分别是表皮葡萄球菌10株(15.87%)、肺炎克雷伯菌10株(15.87%)、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14.29%)、大肠埃希菌9株(14.29%)和铜绿假单胞菌8株(12.70%)。革兰阴性菌中,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较高,除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外,对其它抗菌药物耐药率均>80.00%;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耐药率<25.00%;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耐药率<11.11%。革兰阳性菌中,溶血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的耐药率>66.66%,对利福平的耐药率<30.00%,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对全部敏感。对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RBSI的单因素分析发现,血液透析患者年龄、导管留置时间与模式、白细胞水平、APACHEⅡ(分)、是否合并糖尿病与CRBSI发生率关系密切,其相对应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了解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RBSI病原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菌的耐药情况,有助于指导抗生素在治疗CRBSI中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血清巨噬细胞迁移移动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IL-10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CHB患者38例为治疗组并随访48周,以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MIF、IL-17、IL-10水平。结果:治疗前治疗组患者血清MIF、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治疗组患者血清MIF、IL-17水平高于治疗12周、24周、48周后水平,IL-10水平低于治疗12周、24周、48周后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BV高载量组血清MIF、IL-17、IL-10水平高于HBV低载量组(P<0.05)。HBeAg(+)组患者血清MIF、IL-17、IL-10水平高于HBeAg(-)组(P<0.05)。治疗前CHB患者MIF、IL-17水平与ALT呈负相关关系,与AST呈正相关关系;IL-10水平与ALT与AST均呈负相关关系。结论:MIF、IL-17和IL-10是导致CHB发生的重要致炎与抑炎因子,其水平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CHB病情程度与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相关肝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表面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 1~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HBV携带者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0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2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30例,肝细胞癌患者20例,以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各研究对象外周血PBMCs表面Tim-3、PD-1表达水平。结果 PBMCs表面Tim-3、PD-1表达水平在健康对照组最低,与HBV携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情加重,PBMCs表面Tim-3、PD-1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在重型乙型肝炎组、肝细胞癌组最高,各组患者PBMCs表面Tim-3、PD-1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组、HBV携带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感染患者PBMCs表面Tim-3、PD-1表达水平与HBV DNA载量呈负相关(r?=-0.431和-0.422,均P?<0.05),与ALT、AST水平呈正相关(r?=0.214、0.325、0.234和0.354,均P?<0.05);HBV感染患者总体PBMCs表面Tim-3的表达水平与PD-1表达量呈正相关(r?=0.967,P?<0.05)。结论 免疫负性调节因子Tim-3、PD-1与HBV相关性肝病患者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发生相关,对Tim-3、PD-1水平调节可能为其临床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相关性肝损伤对循环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8年8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为EBV感染致相关性肝损伤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56例EBV病毒感染者中,单纯EBV病毒感染者36例(64.29%),EBV合并感染者20例(35.71%),其中合并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2例(3.57%),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8例 (14.29%),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1例(1.79%),合并科萨奇B组病毒(CVB)感染2例(3.57%),合并 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3例(5.36%),合并HBV、VZV 4例(7.14%);单纯EBV病毒感染与EBV病毒合并感染组的肝损伤指标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0.05),EBV合并感染组肝损伤程度较EBV单纯感染组重,两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单纯EBV感染组,EBV合并感染组的CD3+T、CD8+T细胞亚群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CD4+T、CD4+/CD8+T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EBV合并感染组CD3+T、CD8+T高于EBV单纯感染组,CD3+T、CD4+/CD8+T水平低于EBV单纯感染组(P?<0.05);治疗后CD3+T、CD8+T较治疗前下调,CD4+T、EBV合并感染组的CD4+/CD8+T上调(P?<0.05),CD3+T、CD4+T、CD8+T水平高于EBV单纯感染组(P?<0.05);单纯EBV感染与EBV合并感染组治疗前后CD3+T、CD4+T、CD8+T、CD4+/CD8+T水平与EBV-DNA载量无相关性(P?>0.05)。结论 EBV感染不仅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也会导致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紊乱,重视EBV病毒筛查有利于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HBV相关性肝病患者循环血CCL2、CCL5、CXCL10水平的表达差异与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在本院检测或治疗的乙肝病毒携带者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5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2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20例、乙肝肝癌患者20例的循环血标本及临床资料,以同期体检而无HBV感染的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循环血中CCL2、CCL5、CXCL10的表达水平,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乙肝病毒(HBV-DNA)载量,用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的ALT、AST等,分析CCL2、CCL5、CXCL10表达水平的差异与临床意义。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轻、中、重度组循环血CCL2、CCL5、CXCL10的表达水平与乙肝病毒携带者及健康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度组表达水平最高,五者间比较,F值分别为824.90,595.51,810.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HBV相关性肝病患者间,随着病情加重其循环血CCL2、CCL5、CXCL10表达水平逐渐升高,重型乙型肝炎组水平最高,六组间比较,F值分别为226.77、196.14、133.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循环血CCL2、CCL5、CXCL10水平与HBV-DNA载量呈正相关系(r值分别为:0.32、0.3、0.41,P<0.05);HBV相关性肝癌组CCL2水平与HBV-DNA载量呈正相关系(r值为:0.57,P<0.05),其余各HBV相关性肝病组的CXCL10与CCL2、CCL5水平与HBV-DNA载量无相关关系(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CCL2、CCL5、CXCL10表达水平间呈正相关系(r值为0.88、0.88,P<0.05),其余各HBV相关性肝病患者组CCL2、CCL5、CXCL10表达水平间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循环血CCL2、CCL5、CXCL10表达水平在HBV相关性肝病患者中明显升高,可能介导了肝组织的炎症反应与免疫损伤的发生,并在HBV相关性肝病患者的肝组织炎症发生及慢性化、纤维化和肝细胞癌变的进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DNA病毒,以慢性感染多见,我国约有9300多万的HBV感染者,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约3 000多万人。HBV慢性感染及CHB的形成与机体免疫状况关系密切,作为目前最为强大专职抗原呈递功能的树突状细胞(DC)是诱导和开启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与调节免疫平衡的关键环节。CHB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肝细胞的损伤与机体免疫状态及免疫应答关系紧密,免疫应答可清除HBV,但也亦导致肝细胞损伤或HBV变异。目前研究结果显示,在HBV感染中DC发育不成熟与功能障碍是导致HBV感染慢性化与CHB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手足口病(HFMD)患儿循环血T 淋巴细胞亚群、NK 细胞及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 年1 月—2018 年6 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68 例HFMD 患儿,分析其治疗 前后细胞免疫功能与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探讨其与病情程度的关系。结果 68 例HFMD 患儿作为观察 组,该院健康体检儿童25 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以单一病毒感染最为常见,肠道病毒71(EV-71)构成比最 高(47.06%),其次为EV-71+CA16 的(14.71%)。观察组治疗前CD4+T、CD8+T、NK 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IL-17)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 平高于对照组(P <0.05)。重型HFMD 组治疗前CD4+T、CD8+T 水平低于普通型HFMD 组(P <0.05),而 NK 细胞水平高于普通型HFMD 组(P <0.05);重型HFMD 组IL-10、IL-17 及TNF-α 高于普通型HFMD 组(P <0.05)。观察组患儿治疗7 d 后CD4+T、CD8+T 及NK 细胞水平较治疗前高(P <0.05),而治疗后IL- 10、IL-17 及TNF-α 水平较治疗前低(P <0.05)。结论 HFMD 发生机制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和相关 细胞因子水平失衡相关,并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情评估及转归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外泌体作为人体内多种细胞分泌的微型多囊泡体,存在于机体的多种体液当中,由脂质双层膜结构来保护其内含物的结构与功能稳定,携有大量microRNA(miRNA)、mRNA等活性物质。研究表明外泌体及内含物miRNA与肝纤维化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其通过对肝星状细胞(HSC)的作用,改变HSC活化、增殖、凋亡、漂移等来调节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对外泌体miRNA的生物学特点以及与肝纤维化关系的阐述,分析了其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诊治及预后评估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外泌体miRNA可能成为肝纤维化诊治与预后评估的潜在新靶点。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