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环状RNA hsa_circ_0006867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全转录组测序筛选结直肠癌中特异circRNAs表达谱,挑选出差异表达显著的hsa_circ_0006867,qRT-PCR检测54例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hsa_circ_0006867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hsa_circ_0006867在结直肠癌中的诊断价值。结果:测序获得circRNAs在结直肠癌中的差异表达谱,qRT-PCR验证hsa_circ_0006867在结直肠癌中表达下调(P<0.05)。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和远处转移有关(P<0.05)。ROC曲线显示hsa_circ_0006867诊断结直肠癌AUC为0.851(95%CI:0.775~0.927),当截断值为0.0146时,敏感度为88.46%(95%CI:0.770~0.946),特异度为73.08%(95%CI:0.598~0.8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hsa_circ_0006867在结直肠癌中表达下调,与相关临床病理特征密切联系,可作为潜在结直肠癌临床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中抗O、类风湿因子(RF)、抗-CCP抗体水平对(1,3)-β-D-葡聚糖试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通过检测127例风湿和(或)类风湿患者血清中抗O、RF、抗-CCP抗体水平,同时检测血清中的(1,3)-β-D-葡聚糖,把各项检测指标阳性患者按阳性指标组合分为抗O阳性组、RF阳性组、抗O+RF阳性组、RF+抗-CCP抗体阳性组、抗O+抗-CCP抗体阳性组、抗-CCP抗体阳性组、抗O+RF+抗-CCP抗体阳性组,分别与(1,3)-β-D-葡聚糖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观察血清中抗O、RF、抗-CCP抗体水平对(1,3)-β-D-葡聚糖试验结果的影响。结果 127例确诊为风湿和(或)类风湿的患者中有4例抗O、RF、抗-CCP抗体、(1,3)-β-D-葡聚糖试验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123例各项检测指标阳性组与对应的(1,3)-β-D-葡聚糖试验结果进行比较,总阳生率为69.92%。结论血清中抗O、RF、抗-CCP抗体水平对(1,3)-β-D-葡聚糖试验结果有影响,会使(1,3)-β-D-葡聚糖试验结果出现假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该院2008~2010年大肠埃希菌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变迁,为其院内、外感染控制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临床微生物标本收集方法,2008~2010年临床科室送检各类细菌培养标本32 531份,分离出1 212株大肠埃希菌,按统一的方法和判断标准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大肠埃希菌在尿、痰标本中检出率高;该菌广泛分布于院内各科室,以门诊、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ICU)检出构成比高;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常用的青霉素类、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率较高,呈逐年上升趋势;对美洛培南、呋喃妥因、磷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较低,但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大肠埃希菌广泛分布于院内各科室,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逐年升高,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临床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株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的药敏率及菌株亲缘性关系,为医院感染实时监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柳州市三级医院2011年1-12月标本中分离的MDRPA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分析33种β-内酰胺酶基因、15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6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1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基因、oprD2膜孔蛋白基因,并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20株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为60.00%,敏感率均为40.00%;样本聚类分析示存在7个克隆传播.结论 MDRPA携带获得性耐药基因可导致对相关抗菌药物耐药,且可移动遗传元件的水平转移,使细菌的耐药性在同种细菌之间甚至不同种细菌之间得以快速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多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中获得性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存在状况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柳州市三级医院2011年1-12月标本中分离的MDRPA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分析33种β-内酰胺酶基因、15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6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和1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基因,并对检测结果作了指标聚类分析.结果 20株MDRPA中共检出4种β-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4种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指标聚类分析显示,获得性耐药基因与多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相关联;aac(3)-Ⅱ、aac(6')-Ⅱ与Tn 21/merA、ISpa7、intⅠ 1、trbC高度关联,IMP、aph3'-Ⅱb、DHA、aac(6')-Ⅰ b与之也有不同程度的关联.结论 20株MDRPA携带获得性耐药基因可导致对相关抗菌药物耐药,且可移动遗传元件的水平转移使细菌的耐药性在同种细菌菌株之间甚至不同种细菌菌株之间得以快速传播.  相似文献   
6.
肝吸虫病是我国主要传统寄生虫病之一,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经过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该病的流行曾在我国处于低水平状态。近年来,由于人群肝吸虫病防治意识的下降、饮食习惯的改变和医务人员诊断肝吸虫病经验不足等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hsacirc0001459在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中的表达水平, 判断其对EBV感染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全转录组测序获得EBV感染者PBMC中差异表达circRNAs表达谱, 根据∣log2差异倍数∣≥1且P<0.05标准筛选出显著差异的circRNAs, 再结合circRNAs组成、长度和引物特异性挑选出高表达的hsacirc0001459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60例EBV感染者和45例健康对照者PBMC中hsacirc0001459的相对表达量;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Kappa分析其对EBV感染者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 hsacirc0001459在EBV感染者中表达上调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其曲线下面积为0.83(9...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院2011~2013年临床分离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A.baumannii,MDRAB)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特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TDR-200B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运用WHONET 5.4软件分析试验数据。结果在2011~2013年12月期间,我院共分离126株MDRAB,该菌临床分离呈逐年快速递增趋势,主要来源于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普外科等患有基础疾病并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的老年患者、重大外科手术等危重症患者以及免疫能力低下的患者,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对临床常用抗菌药呈高水平耐药。结论我院MDRAB检出频率逐年上升,临床分布不均,耐药性严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尿电导率(Con)对呼吸衰竭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一次性尿液专用塑料杯收集54例呼吸衰竭早期肾损伤患者和健康体检人群的中段尿,测定Con、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微量转铁(UTRf)、尿唾液酸(USA)、α1-微球蛋白(α1-M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URBP)、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中β-内酰胺酶基因和膜孔蛋白oprD2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 收集柳州市三级医院2011年1-12月标本中分离的MDRPA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A~D 4类33种β内酰胺酶基因和oprD2膜孔蛋白基因.结果 20株MDRPA中A类β-内酰胺酶基因检出TEM(100.0%),B类β-内酰胺酶基因检出IMP(75.0%),C类β-内酰胺酶基因检出PDC(100.0%)和DHA (30.0%),D类β内酰胺酶基因无检出;oprD2膜孔蛋白基因均未检出,提示膜孔蛋白基因编码缺失;1号株TEM基因PCR产物经测序证实为TEM-1基因,IMP基因PCR产物经测序证实为IMP-1基因;9号株DHA基因PCR产物经测序证实为DHA-1基因.结论 产TEM、PDC、IMP型基因少数并产DHA型β-内酰胺酶和膜孔蛋白基因编码缺失,是该组MDR-PAE对β-内酰胺类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