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0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采用带滑车上动脉前额部皮瓣法修复上睑缺损的效果.方法 7例上睑全层缺损采用带滑车上动脉前额部皮瓣进行修复,术后随访6 ~ 24个月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颜色、质地与周围皮肤相近,上睑部无明显臃肿,睁眼、闭眼活动自如,无眼部不适感.皮瓣蒂部及额部植皮区无明显瘢痕增生.结论 在上睑缺损的修复中使用带滑车上动脉的前额部皮瓣对于功能和外形都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对小鼠肿瘤模型的影响。方法用小鼠结肠腺癌CT26细胞接种于肝特异性IGF-1基因缺失鼠[LID]及对照组小鼠皮下,共120只6周龄的雄鼠接受了肿瘤移植,其中对照鼠和LID鼠各60只。2组小鼠分别又随机分成2个亚组(每个亚组各30只小鼠)。一个亚组每10只分别在肿瘤移植后第10,14,18天开始每天一次接受皮下注射重组人GH(1mg/kg)至第22天结束;另一个亚组接受盐水注射。结果接受GH注射的LID和对照鼠血清IGF-1均升高。从第10天开始干预时,高水平的IGF-1促进恶病质形成。从第14开始干预时,血清IGF-1水平与小鼠恶病质状态呈负相关。18d则效果不明显。结论肿瘤早期,IGF-1,GH加快肿瘤生长,促进恶病质形成。当恶病质已形成时,早期干预则可以改善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在肝特异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缺失小鼠及对照鼠体内建立原发性乳腺癌,探讨血清中IGF-1水平与乳腺肿瘤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 使用7,12-二甲基苯蒽(DMBA)在实验鼠体内诱导原发性乳腺癌,人参皂甙Rg3进行干预治疗.比较各组肿瘤发生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比例.结果 未管饲Rg3的对照鼠乳腺癌发病率为66.67%,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管饲Rg3的肝特异性IGF-1基因缺失(LID)鼠乳腺癌发病率为12.00%,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未管饲Rg3的对照鼠凋亡比例为(2.47±0.69)%,低于其他各组(P<0.05);而管饲Rg3的LID鼠凋亡比例为(14.00±1.74)%,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 降低血清IGF-1水平可促进细胞凋亡,对乳腺肿瘤的发生具有抑制作用,人参皂甙Rg3对这一效应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三种不同全耳再造手术方式术后支架外露的发生情况,为耳再造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369例全耳再造术分别采用耳后乳突区皮肤扩张后肋软骨支架耳再造(软骨组)、颞浅筋膜瓣翻转Medpor材料耳再造(Medpor组)及颞浅筋膜瓣翻转肋软骨耳轮联合Medpor耳基耳再造手术(复合组),比较不同全耳再造术后支架外露的发生率、发生部位、出现时间及与患者年龄、手术时期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软骨组、Medpor组及复合组支架外露发生率分别为7.1%、12.9%及6.7%,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中,耳轮外上缘均为外露比例最高部位,出现时间均多在术后3月内发生。软骨组支架外露发生率在18岁以上者最高,Medpor组支架外露发生率则在18岁以上者最低(P<0.05)。近5年来手术者支架外露比例较前5年降低。结论:不论选择何种手术方式,均不能完全杜绝支架外露的发生,采用何种方法要依患者的情况及术者对手术方式的掌握情况来综合考虑。但对于6~12岁少儿,采用肋软骨法再造为宜;而对于大于18岁的成人,则采用Medpor法再造为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肿胀吸脂术在副乳腺切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3例患者采用肿胀吸脂技术对局部隆起的副乳腺组织进行抽吸,至局部皮肤平坦,术后加压包扎。结果全部患者均I期愈合,术后切口隐蔽,局部隆起外观消失,整个胸壁及腋下曲线流畅,术后无血肿、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肿胀吸脂术不仅可以小切口切除副乳腺,而且很好地去除了局部增生的脂肪组织,具有更好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水平与正常水平的小鼠乳腺癌模型中,应用人参皂甙(GS)Rg3后IGF家族及血管生长因子相关基因的变化。方法7,12-二甲基苯蒽(DMBA)诱导肝脏特异性IGF-Ⅰ基因敲除(LID)鼠及对照鼠建立原发性乳腺癌模型,应用GSRg3进行干预治疗,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小鼠乳腺肿瘤及正常组织中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结果①LID鼠组小鼠的肿瘤发生时间、生长速度及大小均低于对照组;②IGF家族及血管生长相关基因的变化:LID鼠组肿瘤组织中IGF-Ⅰ、IGFBP-4、IGFBP7、FGF-1、FIGF、Ang-1、HGF、TGF-β1基因较对照组上调,IGF-Ⅱ、IGF-ⅡR、IGFBP2、IGFBP3、IGFBP-5、FLT1、Ang-2、FGFR-2、PDGFa、PDGFb、THBS-1、Col18al基因较对照组下调;应用GSRg3组IGFIR、IGFIIR、IGFBP-2、IGFBP-3、IGFBP5、VEGFa、Ang-2、EGF、EGFR、PDGFa、FGFR-2、THBS-1、Col18a1基因较对照组上调,而IGF-Ⅰ、IGFBP-4、IGFBP-7、TEK、TGF-β1基因较对照组下调。结论IGF-Ⅰ促进小鼠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且与血管生长密切相关。GSRg3可能通过IGF-Ⅰ及其结合蛋白、TEK、TGF-β1、THBS-1及Coil8a1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恶病质小鼠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与小鼠营养状况的关系,寻找外源性生长激素(GH)干预时间。方法小鼠结肠腺癌CT26细胞株皮下接种肝脏特异性IGF-1基因缺失鼠(LID鼠)20只和非IGF-1基因缺失鼠20只,建立癌性恶病质模型。两组分别又随机分成两个亚组:对照组10只、LID组10只接受皮下注射重组人生长激素1mg/kg,其余各10只皮下注射生理盐水。结果所有接种动物均出现恶病质,接受GH注射的两组与盐水注射两组比较,血清IGF-1明显升高(P〈0.01),肿瘤大小和肿瘤重量均明显增加(P〈0.01)。结论对处于肿瘤生长期但尚未进入恶病质状态的小鼠进行GH注射可引起IGF-1明显升高,并明显促进肿瘤生长,但不能改善恶病质机体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与正常IGF-1水平的小鼠乳腺癌模型中应用血管生长抑制剂——人参皂甙(GS)Rg3后,IGF-1对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应用7,12-二甲基苯蒽(DMBA)诱导肝脏特异性IGF-1基因敲除鼠(IAD鼠)及对照鼠建立原发乳腺癌模型,应用GSRg3进行干预治疗,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Ⅷ因子相关抗原(F8-RAg)表达水平,同时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小鼠乳腺癌及正常乳腺组织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LID鼠乳腺癌的发生率低于对照鼠(P〈0.05);LID鼠乳腺癌组织中VEGF表达水平与微血管密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LID鼠乳腺癌组织中IGF-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基因较对照组上调,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2、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A和PDGF-B基因较对照组下调;应用GSRg3后,LID鼠乳腺癌组织中VEGFa、表皮生长因子(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PDGF—A和FGFR-2基因较对照组上调,而IGF1和TGF-β1基因较对照组下调。结论IGF1促进小鼠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且与血管生长密切相关。血管生长抑制剂可能通过IGF-1及TGF-β1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51岁,因"左乳糜烂13年"入院.13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乳头搔痒、糜烂、溢脓,且逐渐向周围扩展.当地医院诊断为"乳头湿疹",予以搽剂及其他对症处理.于8年前行"乳头乳晕局部切除术"(术后未行病理检查),伤口愈合不良,溃烂面积继续扩大,遂来我院就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精微注射技术进行面部自体脂肪填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3例要求行面部填充的就医者,通过细致的面部填充区域设计,采用离心法提纯自体脂肪颗粒,使用智能精微注射枪连接18G钝针于面部进行脂肪颗粒填充,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57例就医者面部轮廓线饱满、柔和,较术前明显改善;3例就医者经2次填充后达到满意;3例就医者满意度欠佳,但因故未进行再次填充。所有美容者无面神经损伤、填充部位感染、脂肪栓塞等并发症。结论:采用精微注射技术行面部自体脂肪填充,脂肪存活率高,并发症少,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