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LIM矿化蛋白(LIMmineralizationprotein,LMP)-1和LMP-3双基因共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esenchymalstemcells,BMSC)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人工设计合成人LMP-1和LMP-3基因片段,分别与质粒pEGFP-N2连接,经酶切、测序鉴定后。分离培养新西兰兔BMSC,用脂质体包裹转染BMSC,按转染情况分为5组:未转染组(A组)、转染空载体组(B组)、转染LMP-1基因组(C组)、转染LMP-3基因组(D组)、LMP-1与LMP-3双基因共转染组(E组)。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LMP-1和LMP-3的表达。结果酶切及测序表明真核表达质粒pEGFP-N2-LMP-1和pEGFP-N2-LMP-3构建成功。E组可同时较高水平表达LMP-1和LMP-3分子。对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行灰度值测量并行统计学分析显示:LMP-1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但E组与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LMP-3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且E组与D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双基因共转染的BMSC能在体外同时表达LMP-1与LMP-3,为基因修复骨缺损带来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唐春晖  唐旭东  罗伟 《中国骨伤》2013,26(11):952-955
目的:探讨有限切开,微创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损伤的可行性、技术要点及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选择经髂腹股沟微创小切口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损伤患者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25-61岁,平均41.6岁。前环损伤按Tile分型:A2型5例,B1型2例,B2型9例,B3型1例,C1型3例。单纯前环骨折15例,前环骨折合并耻骨联合分离2例,前后环均骨折3例。观察内容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股神经及髂血管损伤情况、术后骨折复位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伤口I期愈合,无感染、深静脉血栓、股神经及髂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根据Matta复位标准,优12例,良7例,可1例。18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2个月,平均16.3个月。根据Majeed疗效评价标准,优15例,良3例,Majeed评分94.3±6.0。结论:经髂腹股沟微创小切口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损伤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出血少等优点,临床操作安全可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中上胸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中上胸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经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中上胸椎骨折脱位15例。按受累椎体统计,15例共20椎:T43椎,T65椎,T710椎,T82椎。按Hanley-Eskay分类:爆裂骨折6例,骨折脱位7例,爆裂脱位2例。术前脊髓神经功能按美国脊柱脊髓损伤协会(ASIA)标准分级:A级6例,B级4例,C级4例,D级1例。均行胸后路复位、椎管减压、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结果 15例均获随访,平均20.3个月,术后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40%恢复至术后90.3%,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按ASIA标准,除A级及1例B级无恢复外,余8例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无伤椎高度及脊柱生理弧度再丢失。结论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可靠,能达到良好的复位和减压目的,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重建骨盆环治疗骨盆C型骨折的疗效和方法.方法:40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类确定为C型骨折,对前、后环严重损伤者行前路、后路或联合入路复位同定重建骨盆环.结果:随访36例,平均随访15个月.骨折愈合骨盆环无畸形,下地行走,无腰腿痛及步态异常.结论:骨盆C型骨折手术内固定,重建骨盆环方法恢复解剖关系,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本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 对2005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本病多见于学龄前儿童,临床表现多样,发热(96.7%)、咽峡炎(79.3%)、淋巴结肿大(70.7%)、肝大(56.5%)、脾大(52.2%)、皮疹(18.5%)、眼睑浮肿(44.6%)、鼻塞(22.8%)以及呼吸、循环、泌尿、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10%占63.0%,3~9%占20.7%),EB病毒衣壳抗原IgM(VCA-IgM)阳性(84.8%).结论 本病是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不典型病例多,易误诊、漏诊,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与重视,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VCA-IgM阳性有助确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骨折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掌侧LCP治疗30例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性骨折(按AO/ASIF桡骨远端骨折分类:属B2型4例,B3型9例,C1型7例,C2型8例,C3型2例)患者.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腕关节功能按Sarmiento标准评定,优17例、良9例、可3例、差1例.采用腕关节功能及X线片测量指标进行综合评定:优19例,良8例,差3例,优良率达90%.结论:对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性骨折,掌侧LC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有效防止复位丢失、减少结构性植骨、避免肌腱激惹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唐春晖  姚高文  王林  罗伟 《中国骨伤》2018,31(9):863-866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内、外联合固定结合锚钉修复腕骨间韧带治疗月骨周围损伤的可行性、技术要点及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9月至2016年9月采用克氏针行腕骨间关节固定,3.0 mm空心钉固定舟骨骨折,可吸收锚钉修复腕骨间韧带,联合跨腕关节支架固定治疗月骨周围损伤患者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29~68岁,平均43.6岁。其中经舟骨骨折月骨周围脱位5例,月骨周围脱位6例,观察内容包括舟月角、桡月角、腕骨高度指数、腕关节活动度等。结果:所有患者伤口Ⅰ期愈合,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X线片示舟月角平均51°(35°~65°),桡月角平均7°(-10°~15°),腕骨高度指数平均0.51(0.50~0.53),5例舟骨骨折均Ⅰ期愈合,未见舟骨及月骨坏死。临床检查腕关节活动度平均为91.5°,握力达健侧的78.5%。腕关节无痛者6例,轻度疼痛者3例,中度疼痛者2例。按照Cooney腕关节评价标准,优8例,良2例,可1例。结论: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超腕关节支架固定,联合腕骨间韧带修补治疗月骨周围损伤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等优点,临床操作安全可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LMP-1与LMP-3真核双表达质粒的构建及体外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真核双表达质粒pBudCE4.1-LMP-1-LMP-3,并检测其在体外的表达.方法:采用人工设计合成人LIM矿化蛋白-1(LIM mineralization protein-1,LMP-1)和LIM矿化蛋白-3(LIM mineralization protein-3,LMP-3)基因片段,分别连接于中介质粒Puc57,经酶切、测序鉴定后,LMP-1和pBudCE4.1先连接,经酶切鉴定,再连接LMP-3,重组双表达质粒行酶切、测序鉴定.用脂质体包裹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按转染情况分为5组:未转染组(A组)、转染空载体组(B组)、转染LMP-1基因组(C组)、转染LMP-3基因组(D组)、转染LMP-1和IMP-3双基因组(E组).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LMP-1和LMP-3的表达.结果:酶切及测序证实质粒Puc57-LMP-1、Puc57-LMP-3及其pBudCE4.1-LMP-1-LMP-3真核双表达质粒构建成功.该双表达质粒在体外转染骨髓MSCs后可表达LMP-1和LMP-3分子.对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行灰度值测量显示:LMP-1 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A、B组与C、D、E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P-3 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A、B组与C、D、E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组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及D组在LMP-1及LMP-3的表达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构建真核双表达质粒pBudCE4.1-LMP-1-LMP-3,证实转染的骨髓MSCs能在体外同时表达LMP-1和-LMP-3分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骨盆前、后环微创内固定在骨盆C型骨折治疗中的可行性、技术要点以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10年12月至2015年12月,选择经髂腹股沟微创小切口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损伤;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患者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29~68岁,平均43.6岁。骨折按Tile分型:C1型14例,C2型3例,C3型1例。耻骨骨折合并同侧骶骨骨折12例,耻骨骨折合并同侧骶髂关节脱位2例,双侧耻骨骨折合并单侧骶骨骨折伴耻骨联合分离3例,双侧耻骨骨折合并双侧骶髂关节骨折脱位1例。观察结果包括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腰骶神经及髂血管损伤情况、骨折复位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伤口Ⅰ期愈合,无感染、深静脉血栓、腰骶神经及髂血管损伤、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发生。根据Matta复位标准,优14例,良3例,可1例。16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3个月,平均16.7个月。根据Majeed疗效评价标准,优15例,良1例,Majeed评分92.13±5.44。结论:骨盆前环损伤选择经髂腹股沟微创小切口重建接骨板内固定,骨盆后环损伤选择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C型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等优点,临床操作安全可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IFF)是临床最常见的髋部骨折之一,好发于老年人.随着医学发展,目前IFF手术治疗优于非手术治疗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同,IFF的治疗已基本被积极主动的手术治疗所替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