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眼科学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内障摘除术后所致的散光,已逐渐被眼科医师所重视,但除手术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外,术后进行详细的屈光系统检查也很有必要,对有散光的患者予以足够的矫正可获得更佳矫正视力。本文通过对我院1988—1991年132例白内障摘除术后患者进行随访复查,所有病例均经眼科医师常规行裂隙灯、直接检眼镜检查,排除屈光间质混浊及眼底病者,再进行检影验光及镜片矫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不同屈光状态的人群行海德堡共焦激光断层扫描仪(heidelbergretinatomographyⅡ,HRTⅡ)检测和分析,测量不同屈光状态的视盘参数,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20名受测试者来自2004年1月~6月本院门诊患者,经裂隙灯显微镜、视野、非接触眼压计检查未见异常。根据屈光状态将患者分为近视、正视、远视组,每组40例。120例患者中男57例,女63例;年龄16~54岁。1.2方法所有检查均由第一作者完成。应用HRTⅡ获取视盘图像。患者取坐位,下颌置于颌托上,将扫描仪调整至所测眼前。镜头距角膜1cm,患者注视内固视灯,调节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手术效果。方法翼状胬肉切除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方法治疗45例(48眼),随访6个月~2年。结果随访2眼复发(4.16%)。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有利于重建角膜缘功能,是治疗翼状胬肉一种合理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视网膜光凝术(PRP)对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26例(397眼)PDR患者行PRP术,3个月后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复查眼底新生血管及玻璃体出血、眼底出血等情况,随访观察6个月~6年,记录视力及眼底情况。结果:195眼(49.1%)视力提高≥2行,125眼(31.4%)视力无变化,77眼(19.5%)视力下降,356眼(89.7%)新生血管消退。结论:PRP可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生长,是治疗PDR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2%利多卡因表面黏膜麻醉与常规眼部注射麻醉施白内障手法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效果。结果216例白内障,93%患者在表面麻醉下完成手术。结论2%利多卡因表面黏膜麻醉下施手法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简便、安全、痛苦小、麻醉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白内障晶状体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主要原因.方法 回顾2008年10月实施白内障晶状体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32例(346眼)中85眼1个月后低视力患者进行详细全面的眼科检查、总结原因.结果 术后随访1个月,346眼中矫正视力<0.3者85眼(24%),其中眼底病占80眼(94.1%),手术并发症2眼(2.4%).结论 白内障复明手术后低视力主要取决于视网膜、视神经功能,早期及时的检查治疗,术前详细检查十分重要,对存在眼底病变的患者进行复明手术仍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焦作地区50岁以上人群中白内障、盲和低视力的患病率及白内障手术后视功能和生存质量情况.方法 自2009年12月至2010年9月,采用横断面研究,对焦作地区50岁以上居民14568人,进行视力和眼科检查;明确盲和低视力的患病情况,并对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3个月进行视功能和生存质量问卷调查.结果 5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患病率为23.45%,居第1位.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明显上升.其中男性患病率为13.81%,女性为32.28%,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P<0.01).眼底病在低视力及盲者中居第2位.白内障手术后视功能平均得分为83.78±20.37.手术后生存质量平均得分为88.63±17.97,各视力等级组得分情况和视功能结果相似.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白内障在焦作地区仍是一个应当引起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以白内障手术为主的防盲工作已初见成效,建议加大对年龄相关性眼病、眼底病及青光眼等致盲和低视力眼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使用0.15%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6例树枝状角膜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0.15%更昔洛韦凝胶和0.10%阿昔洛韦滴眼液,每日5次,观察治疗后3 d、7 d、10 d、14 d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各项症状和体征计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样本t检验,P<0.05)。结论:0.15%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安全有效,可以较早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瞳孔后粘连、不能散大的手术对策。方法38例(45眼)前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合并虹膜后粘连、瞳孔闭锁或膜闭的患者术中分离虹膜粘连,切除瞳孔区机化膜,白内障晶状体摘除,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0.3者29眼(64.5%),0.1~0.3者15眼(33.3%),〈0.1者1眼(2.2%)。结论前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术后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无张力瞳孔的发病原因。方法统计1278例(1389眼)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4眼发生无张力瞳孔,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1278例(1389眼)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出现无张力瞳孔4例(占0.28%),其中超声乳化421例(462眼)发生1眼(占0.24%),手法小切口857例(927眼)发生3眼(占0.32%)。结论无张力瞳孔发生与术中眼内损伤、眼内注射药物、人工晶状体毒性及患者全身疾病有关,以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