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6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前列腺腺癌发病率有增高趋势,所以前列腺腺癌的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但是,由于电切及钬激光技术的普及,很难见到完整的前列腺标本,大都是术前活检或电灼后的前列腺组织,单凭HE切片很难诊断,急需寻找一种可靠的辅助诊断方法。我们采用组织芯片技术观察了p504S在前列腺腺癌与良性增生组织中的表达,探讨p504S在活检组织中诊断前列腺腺癌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3.
近年来,淋巴造血系统疾病的研究和认识发展快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进步,2001年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以下简称WHO分类)是这些年来在这一领域进展的突出标志,是淋巴造血疾病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这个分类从正式公布以来,我国的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积极地介绍、宣传、实践新的分类。经过3年的实践已有很多病理工作者和临床医生了解和掌握了新分类,并且积累了一定经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1995-2007年37例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石蜡组织标本(其中5例为反应性增生性病变,32例为淋巴瘤),依据2001年WHO肿瘤分类标准对32例淋巴瘤标本重新诊断分类.采用IgH、MALT1、bcl-6、c-Mye、bcl-2、CCND1、bcl-10、FOXP1双色分离重排探针、IgH/bcl-2双色融合易位探针和18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利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方法 检测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分子遗传学特点.结果 32例淋巴瘤均为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其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28例(87.5%),滤泡性淋巴瘤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例.60.7%(17/28)的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携带分子遗传学异常.其中,IgH基因断裂1例,但未找到与其发生相互易位的伙伴基因;基因3拷贝者16例,其中MALT1基因、bcl-6基因和c-Myc基因3拷贝的发生率分别为25%(7/28)、43%(12/28)和7%(2/28).16例基因3拷贝病例中,两种基因3拷贝合并存在者5例,其中bcl-6基因合并MALT1基因3拷贝者4例,bcl-6基因合并c-Myc基因3拷贝者1例.进一步研究显示,MALT1基因3拷贝者均存在18号染色体三体.2例滤泡性淋巴瘤都携带t(14;18)(q32;q21)/IgH-bcl-2.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均存在遗传学异常,1例表现为bcl-6基因3拷贝合并18号染色体三体,另1例表现为bcl-6基因3拷贝合并IgH和c-Myc基因双断裂.5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牛性标本均未见分子遗传学异常.结论 MALT淋巴瘤是眼附属器最常见的淋巴瘤类型;间期FISH有助于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及淋巴瘤的分类;MALTI基因3拷贝者由18号染色体三体所致;18号染色体三体和bcl-6基因3拷贝(可能为3号染色体三体所致)是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常见的分子遗传学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和EB病毒原位感染特征,以提高对IM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采用HE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技术,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对15例IM进行了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和EB病毒感染的研究.结果 (1)IM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人(中位年龄18岁),起病急,常有发热(12例),伴浅表淋巴结肿大,多数在短期内痊愈.(2)病变以T区增生为主,斑驳状改变常见,细胞混杂,种类多样,可见B细胞分化谱(活化淋巴样母细胞、免疫母细胞、浆样细胞、浆细胞),包膜不厚,间质不多.(3)病变中以CD3阳性的小T淋巴细胞为主,部分活化的淋巴样母细胞和免疫母细胞表达CD20和CD30,信号强弱不等,散在分布.(4)所有病例都有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阳性细胞,数量多少不一(10~100个/HPF),大中小淋巴细胞均可阳性,主要分布在T区,也见于套区、初级滤泡和生发中心内.结论 进一步确认了IM是EB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自限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IM在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和EB病毒感染方面都具有特点,只有综合考虑这4方面的信息才能减少错误,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分析和总结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SMZL)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8例原发性SMZL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组织切片的形态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染色分析,并对部分病例行基因重排克隆性检测,获得4例随访资料.结果 8例SMZL的中位年龄为61.5岁(36~75岁),男女比例为1.7:1.患者均因脾大就诊,5例伴血象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均低于正常,其中2例全血细胞下降.脾切除后3例血象全部或部分恢复正常.3例福达华联合化疗后,2例完全缓解,1例死亡.随访4例的平均生存期21.5个月(6~60个月).在病理形态上,8例脾脏均呈白髓结节状增生,其中6例由经典的两种细胞组成,其分布表现为结节中央密集而深染的小淋巴细胞,周围为不典型单核细胞样细胞.2例增生结节全部由形态一致的不典型单核细胞样细胞组成.红髓区片状浸润8例.肿瘤细胞CD20+(8例);bcl02+(6/6),IgD+(2/4),CD5+(1/4),CD43-(516),cyclin D1-和bcl-6/CD10-(6/6).核增殖指数<15%.结论 SMZL为惰性淋巴瘤,以脾大伴血象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脾切除治疗有效,FCD化疗可完全缓解,预后较好.病理形态以白髓结节状增生为主,呈不典型单核细胞样细胞形态,大部分标本结节中央见较小密集的淋巴细胞,同时存在红髓区片状浸润.诊断需除外其他小B细胞淋巴瘤和脾白髓增生.  相似文献   
8.
2001年WHO淋巴瘤分类与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免疫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从1 95 0年来,它的发病率一直在稳定增长,死亡率也在随之增加,这反映了淋巴瘤的新治疗手段的缺乏。为给临床提供具体化治疗的依据,促进临床寻找新的治疗方案,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和分类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临床问题〔1〕。有关淋巴瘤的研究报告最早是1 832年Hodgkin描述7例淋巴结肿大的病人,命名为霍奇金病(Hodgkin’sdisease)。1 86 3年,Virchow首先将淋巴瘤命名为淋巴肉瘤。1 891年Billroth将其定名为淋巴瘤,现在已为世界各国所采用。1 893年,Dreschfeld和Kundrat首先进行淋巴瘤分类的工作,根据…  相似文献   
9.
肺上皮样血管肉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上皮样血管肉瘤(EA)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肺EA的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肿瘤有大片的坏死出血区。瘤细胞具上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异型性明显,CD31和vimentin(+)。结论 肺EA具有软组织EA的一般病理形态学特征,但出血、坏死更为显著。CD31是敏感性较高的标记物。主要与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恶性间皮瘤、硬化性血管瘤、肺腺癌相鉴别。  相似文献   
10.
细胞块免疫细胞化学和原位杂交在针吸细胞学中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因针吸细胞学技术具有简单、快捷、经济、患者痛苦少的特点,所以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针吸技术获取的标本量较少,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人们在针吸标本的基础上引入了细胞块制作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形成形态学与免疫学相结合的现代细胞诊断学。我们通过摸索,认为细胞块较细胞涂片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更有效、更稳定、成功率更高,同时将原位杂交技术应用于细胞学。现将我们利用细胞块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原位杂交的方法和体会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友谊式”穿刺器[1]、一次性试管、一次性吸管、琼脂和滤纸。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