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通过回顾我国临床学科发展历程,探研其发展脉络及规律,以推动学科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创新发展。方法 基于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等数据库系列文献和有关典籍,以时间序列为主线,系统梳理和剖析我国临床营养学科发展道路上的重大纪事和发展规律。结果 我国临床营养学科的发展经历了学理初创、赋能成长、规范建设三个阶段的积累和沉淀,已具备一定的科学理论规模和营养诊疗型学科特质,现正在不断深化发展。结论 临床营养工作需围绕全民健康的目标,针对性地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学科研究深度和广度不足,以及专业影响力高质量提升等问题,是临床营养学科未来发展与进步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含有达喜四联方案治疗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本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患者2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120)和对照组(n=120).两组均给予标准三联疗法治疗,对照组在三联疗法基础上加用复方铝酸铋颗粒,观察组在三联疗法基础上加用铝碳酸镁片...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检测与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外周血CD19+ CD5+B细胞(B1)及CD19+ CD5+ CD1d+B细胞(B1o)的比例,探讨黄芩苷对其体外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并分离活动期UC患者其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以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PBMC为对照,经脂多糖(LPS)+黄芩苷体外刺激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刺激前后外周血B1和B10细胞比例.结果:UC患者外周血中B1和B10细胞占CD19+B细胞的比例(4.83%±3.26%,0.97%±0.48%)低于正常对照组(16.16%±11.89%,5.99%±3.59%),P<0.05,LPS+黄芩苷体外刺激能上调UC患者B10淋巴细胞的比例(P=0.02),但对正常人该淋巴细胞亚群未见明显影响.结论:B1和B10细胞可能在UC病程中发挥免疫调节作用,黄芩苷可能对UC患者的B10细胞有上调作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观察细胞因子IL-10、IL-13和IL-17在湿热型和非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表达,探讨其与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16例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15例普通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10、IL-13和IL-17水平,并与对照组13例正常人比较;对所有受试对象进行胃肠湿热评分,分析3种细胞因子水平与大肠湿热证的相关性.结果 湿热型和非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组血清IL-17水平明显升高,IL-10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比较,IL-13水平未见明显差异(P>0.05);湿热组与非湿热组溃疡性结肠炎间的细胞因子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IL-17、IL-10可能与溃疡性结肠炎病程有关;IL-10水平与胃肠湿热证程度负相关,IL-17与胃肠湿热证程度正相关,IL-13与胃肠湿热证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胃黄色瘤与根治幽门螺旋杆菌后早期胃癌相关性的回顾性、单中心观察性研究,最终确定胃黄色瘤对诊断根治幽门螺旋杆菌后早期胃癌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8~2021年在我院成功根治幽门螺旋杆菌且进行胃镜随访的病人,收集相关病例资料。所有病例。根据胃镜下检查并经病理最终证实为早期胃癌,归为病例组,其余归为对照组,分析胃黄色瘤与根治幽门螺旋杆菌后早期胃癌的相关性。结果 病例组胃黄色瘤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71.1% vs. 13.9%;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萎缩、肠上皮化生和胃黄色瘤是幽门螺旋杆菌根治后早期胃癌检测的独立预测因素。萎缩匹配对照分析也确定胃黄色瘤为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胃黄色瘤可作为幽门螺旋杆菌根治后早期胃癌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