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
目的研究喉罩全麻在小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的患儿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传统麻醉组和喉罩全麻组,每组25例。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相关情况、生命指标、灌洗效果。结果喉罩全麻组患儿的手术时间(16.33±4.12)min、麻醉时间(29.20±4.35)min以及术中呛咳(8.00%)、肢体运动(4.00%)的发生情况均少于传统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灌洗良好率(92.00%)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喉罩组患儿纤支镜插入后[(96.13±3.27)次/分]及灌洗时的心率[(96.33±5.27)次/分)]、灌洗时的平均动脉压(75.11±4.08)mmHg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喉罩组患儿在纤支镜插入前、纤支镜插入后、灌洗时的血氧饱和度(98.80±0.87)%、(98.74±1.06)%、(98.77±0.78)%均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术采用喉罩全身麻醉相关并发症少,接受度高,是值得推荐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普外科病人全麻后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普外科接受全麻手术病人514例,回顾分析术前、术中变量对全麻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其中的危险因素.结果:514例病人中32例发生苏醒期躁动.单因素分析显示躁动病人性别、ASA分级、术中补液、术后贫血、留置导尿管、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4分比例高于安静组(P<0.05~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ASA分级、留置导尿管、术中补液量大及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4分是全麻后躁动的危险因素.结论:对ASA分级高、留置导尿管、术中补液量大及手术疼痛较严重的病人应当积极进行术后镇定,预防躁动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依托咪酯复合瑞芬太尼静脉泵注用于老年人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的麻醉效果。方法拟行ERCP术的老年患者40例,年龄≥65岁,随机分为靶控输注依托咪酯组(E组)和恒速输注丙泊酚组(P组),每组20例。记录术中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Narcotrend指数(NI),并记录术中体动、呛咳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T2时MAP和HR均低于T1,但E组下降的幅度比P组小,且在T2、T3、T4、T5时无明显变化;P组诱导后各时间点的RR和SpO2均低于诱导前,且低于同时间点的E组;两组患者的麻醉和苏醒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E组体动或呛咳和SpO2<90%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组(P<0.05)。结论靶控输注(TCI)依托咪酯复合瑞芬太尼静脉泵注麻醉用于老年患者ERCP术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术中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周声汉  全守波 《吉林医学》2012,33(17):3762-3763
目的:探讨深静脉穿刺在危重症患儿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指导输血输液、取血实验室检查以及协助治疗等治疗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结果:所有患儿均穿刺成功,没有相关严重并发症病例发生。结论:穿刺点的选择、导管置入的深度到导管留置时间以及整个过程的无菌操作都应严格把关,消除一切不利因素,这样才能有利于深静脉的穿刺,最终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正>胸外科手术中,由于老年患者肺功能较差,且术中机械牵拉作用于肺泡表面的牵张感受器,导致其机体炎性介质大量分泌,诱发患者术后全身性炎症反应[1-2]。同时,采用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方式容易诱发低氧血症,导致患者脑组织代谢异常,从而加重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程度[3-4]。以上两种原因均明显导致患者术后治疗效果较差,且手术满意率明显下降。目前肺保护通气(lung protective ventilation,LPV)及容量控制通气(volume control ventilation,VCV)两种模式都有改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降低全身性炎症反应的作用,但对于两者孰优孰劣却没有明确的研究[5-6]。本文比较两种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比较靶控输注(TCI)瑞芬太尼与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联合靶控输注异丙酚在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中的效果.方法 40例择期行脑功能区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异丙酚组(RF组)和间断静注芬太尼加靶控输注异丙酚组(F组),每组各20例.通过镇静(OAA/S)和镇痛(VAS)评分评价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是否能够提供合适的镇静、镇痛,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唤醒时间、苏醒质量和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瑞芬太尼组唤醒时间明显小于芬太尼组(P<0.05);术中唤醒后5,10 minRF组的镇静评分明显高于F组(P<0.05),清醒后5,10 min疼痛评分及清醒后20 min的镇静、镇痛评分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F组唤醒和脑电刺激时血压明显高于基础值(P<0.05),RF组唤醒和脑电刺激时血压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上头架、切皮时RF组BP和HR明显低于F组(P<0.05);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瑞芬太尼可更好地替代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靶控输注,为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提供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喉上神经阻滞联合环甲膜穿刺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引导清醒气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需行清醒气管插管的全麻患者40例(ASA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表面麻醉联合环甲膜穿刺组(传统组)和超声引导喉上神经阻滞联合环甲膜穿刺组(超声组),每组20例。记录患者麻醉前(T1)、气管插管时(T2)、插管后(T3)各时间段MAP、HR、Sp O2情况;记录呛咳、躁动以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回访患者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T2和T3时的MAP、HR均明显高于T1(P0.05);与传统组比较,超声组T2和T3时MAP、HR明显降低(P0.05);且插管不良反应明显减少(P0.05),插管成功率及患者的满意度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阻滞联合环甲膜穿刺技术比传统口咽喉表面麻醉更适合困难气道患者清醒气管插管,患者的应激反应和接受度更好、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9.
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脑功能区手术中,应用神经导航和神经电生理技术进行功能解剖定位,要求肿瘤切除过程中病人处于完全清醒状态,麻醉过深或过浅均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唤醒麻醉用于脑功能区手术已有多年历史,主要包括局部麻醉联合镇静或真正的术中唤醒全麻技术.术中唤醒全麻使得存术中评价病人清醒状态下的神经功能成为可能:本文就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的方法和监测技术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泊酚静脉麻醉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接诊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使用丙泊酚进行静脉麻醉,观察组输注剂量为4 mg·kg-1·h-1,对照组剂量为8 mg·kg-1·h-1,观察2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后(T2)、硬脑膜切开后(T3)、输注2 h后(T4)、手术结束时(T5)时间点颅内压、脑氧分压的变化以及在T1和T5时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β蛋白(S100β)的变化,记录术后不良神经功能情况。结果T5时间点,观察组颅内压水平低于对照组,脑氧分压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在T5时间点,观察组IL-1、IL-6、TNF-α、S100β蛋白均低于对照组( P <0.05);手术后,观察组不良神经功能总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静脉麻醉中不宜使用8 mg·kg-1·h-1剂量的丙泊酚,会对患者的神经功能造成损伤,对此类患者应选择4 mg·kg-1·h-1剂量丙泊酚,以提高脑组织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