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次频繁捐献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常规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228名自愿捐献单采血小板次数≥5次的献血者,统计首次和末次采集血小板前外周血常规的检测结果,分别从献血量,献血频次(总次数/总月数),献血次数3方面分组分析数据.结果 1)WBC在累计血小板献血量>18治疗量,献血次数>10次开始WBC计数减少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 胸腔积液病人积液中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 (TREM-1)和调节性T细胞(Treg)、双阴性T淋巴细胞(double-negative T-cell,DNT)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疾病鉴别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获取的62例胸腔积液标本,其中肺炎旁胸腔积液患者(肺炎组)16例,恶性胸腔积液患...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一种将O型单采浓缩血小板悬浮于AB型新鲜冰冻血浆而制备的通用型组合血小板在患者紧急救治中的临床应用,以提高紧急和特殊救治的血小板保障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三级综合医院21例血液病患者同一住院周期内按输注通用型、AB型和同型血小板三种血小板输注方案分组,分析输注前PLT、输注剂量、输注24 h后血小板回收率(24 h PPR)、输注后24 h血小板计算增高指数(CCI)、后续血小板输注剂量及间隔时间、输注不良反应之间的数据差异。结果 1)制备用起始O型单采血小板和成品通用血小板的PLT、MPV、PDW、K、MA、PH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制备的通用型血小板中抗-A、抗-B效价均<2;2) 21例病例的患者输注通用型血小板27次,单人输注1~5次,单次输注1(0.4,1.0)治疗量,无输血反应发生;3)三组输注方案后24 h CCI、24 h PPR有效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型和通用型输注组后续第一次输注血小板的间隔时间长于AB型输注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输注剂量间无差异,P>0.05。结论 紧急情况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有关肿瘤自身免疫反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部分肿瘤,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阳性,如抗核抗体、抗着丝点抗体等。临床上不能因自身抗体阳性就简单地诊断为结缔组织病,应警惕机体免疫学异常和自身抗体的高表达有可能是肿瘤的一种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影响早产儿胃肠外营养( PN)相关性胆汁淤积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4年4月在佛山市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进行PN治疗的146例早产儿相关资料,按照是否发生胆汁淤积分为对照组(未出现胆汁淤积,n=110例)与观察组(出现胆汁淤积,n=36例),比较两组患者出生体重、PN持续时间、禁食时间、住院时间、PN营养液配比、感染、抗生素、机械通气等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出生体重、PN持续时间、禁食时间、糖热卡比、氨基酸热卡比、脂肪乳酸热卡比、奶热卡比、总热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5.469、12.921、14.802、8.156、9.217、10.108、19.982、14.698,均P<0.05);感染发生率及机械通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105、4.891,均P<0.05)。多重逐步进入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PN持续时间长(OR=2.147,95%CI:1.040~3.807),禁食时间长(OR=2.751,95%CI:1.970~4.408)、高葡萄糖热卡比(OR=2.433,95%CI:1.583~3.901)、高脂肪乳热卡比(OR=2.907,95%CI:2.072~5.833)、高氨基酸热卡比(OR=2.779,95%CI:2.018~4.540)、机械通气(OR=1.511,95%CI:1.067~3.908)及感染(OR=1.275,95%CI:1.021~3.460)是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危险性因素,而高出生体重(OR=0.672,95%CI:0.070~0.759)则为保护性因素。结论早产儿胆汁淤积危害患儿的生命健康,临床医师在对早产儿进行PN时应控制早产儿感染、机械通气的使用、早日开奶,减少PN持续时间,且注意PN营养液的合理配比。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临床检测抗核抗体(ANA)的最佳方案。方法724例患者样本同时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筛查ANA和线性免疫印迹法(LIA)检测特异性抗核抗体谱(ANAs),结合其临床诊断分为自身免疫性疾病(AID)组和非AID组,将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IIF和LIA结果不一致的307例患者中,92例确诊为AID,其中IIF(+)LIA(-)有80例,61例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RA);IIF(-)LIA(+)有12例。215例非AID患者中有部分患者的疾病具有相关性,如81例患者为2型糖尿病(DM)和(或)高血压。在IIF和I。IA结果一致的417例患者中,IIF(+)LIA(+)有149例,135例确诊为AID,其中5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结论AID临床诊断中,IIF筛查ANA应与uA检测ANAs同时进行,以避免单一方法检测导致AID患者的漏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分析256例经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的安全性以及产品质量的实用性,为PRP的安全采集和产品的质量控制提供一定参考。方法 统计分析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本院行PRP治疗的256名患者资料,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血小板计数值的患者使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时,在采集时间、循环血量以及献血不良反应发生上的差异,以及PRP产品中血小板含量、红细胞和白细胞残存量上存在的差异。结果 1)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血小板计数的患者在采集时间、循环血量、采集量上均差异不明显(P>0.05);2)男性和女性患者采集后的产品白细胞、红细胞残存量和血小板含量亦差异不明显(P>0.05);3)采集产品中白细胞含量随着年龄段的增加而增高,其中年龄较高组(组3,56~78岁)白细胞残存量(0.64±0.41)×109/L明显高于年龄较低组(组1,18~40岁)(0.50±0.35)×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小板较低组(组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经不同麻醉方式对脊柱结核患者围手术期炎性因子及应激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系统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脊柱骨病科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筛选出其中进行手术清除病灶的患者86例,根据患者病情将其分为A组与B组,其中A组43例,采用硬膜外阻滞联合静脉麻醉的方式,剩余43例为B组仅采用静脉麻醉的方式,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结果:两组患者血清中IL-1β、IL-6含量从T0期至T3期逐渐上升,在T3期达到顶峰,T4期开始下降,其中两组患者血清中IL-6和IL-10含量从T1至T4期水平均明显高于该组T0期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可以发现,A组患者在T2期和T3期血清中IL-1β和IL-6含量均明显低于B组,而A组患者在T2期至T4期血清中IL-10含量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身麻醉相比于单纯静脉麻醉,有助于减轻患者体内炎症反应,改善手术后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小板献血者不同献血次数间单采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差异,为科学、合理、有效的献血以及血小板输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9—10月本院血液科血小板输注的血液病患者,追溯血小板来源,将其血小板献血者按献血次数,分为3组:第一组,为首次在本站献血小板的献血者,80例;第二组,连续献血小板献血2—9次者,32例;第三组,连续献血小板次数≥10次者,105例。统计分析数据,观察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血小板、白细胞计数的改变,进而对血小板输注效果做比较。结果 1)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后白细胞平均值分别为(2.57±5.41)×109/L,(2.67±7.25)×109/L(P>0.05);男性与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4.03%,65.38%;年龄<18岁与>18岁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3.64%,64.67%;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无差异(P>0.05);血小板抗体检测阴性患者有效率(84.15%)明显高于阳性(50.00%)及弱阳性(59.00%)者(P<0.05);A(58.1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对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患者,按照病床号的奇偶性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实验组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发热、淋巴结肿大、黏膜充血、皮疹、手足肿大等症状消退时间均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实验组为8.57%,对照组为31.4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治疗前两组T细胞亚群相近,治疗后实验组CD4~+、CD8~+、CD4~+/CD8~+分别为(32.56±2.37)%、(27.62±2.36)%、(1.50±0.09)%,对照组分别为(38.92±2.48)%、(23.28±2.23)%、(2.12±0.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患者安全有效,可以显著调节T细胞亚群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