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口服达克罗宁胶浆对扁桃体剥离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入选188例全身麻醉下接受双侧扁桃体剥离手术的患者,采用全凭静脉麻醉(丙泊酚及瑞芬太尼),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94)常规诱导插管全麻。观察组( n=94)在气管插管前口含服10 mL达克罗宁胶浆10 min,10 min后再行常规诱导插管全麻。全麻诱导插管均使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靶控输注系统效应室浓度分别为瑞芬太尼1~4 ng/mL,丙泊酚1~4μg/mL。记录并评估在气管插管时、扁桃体剥离时、清醒拔管时及拔管后3 min两组患者的心率( HR)、平均动脉压( MAP)及苏醒期反应。结果两组患者中睁眼及拔管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基础值相比,对照组气管插管时、扁桃体剥离时及清醒拔管出现明显HR增快、MAP升高。观察组HR增快不明显,MAP升高也不明显。对照组的HR增快和MAP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口服达克罗宁胶浆可明显减少全麻扁桃体剥离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的波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右美托咪定辅助腰硬联合麻醉在合并COPD的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不同镇静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8年3月—2019年7月该院收治的合并COPD老年下肢手术患者11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38例,为腰硬联合麻醉,参照组38例,为咪达唑仑辅助下的腰硬联合,观察组39例,为右美托咪定辅助腰硬联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用于80岁以上高龄髋关节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择期髋关节手术患者50例,年龄80~93岁,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CSEA)组和硬膜外麻醉(CEA)组,每组25例。CSEA组注入0.5%布比卡因0.8-1.5ml(4.0-7.5mg),CEA组给予1.5%利多卡因10-15ml,两组患者麻醉平面均控制在T10以下。观察并记录①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低血压发生率。②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局麻药用量。③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入量。④观察恶心、呕吐、尿潴留、头痛等并发症。结果:CSEA组及CEA组麻醉后分别有3例和9例病人出现血压下降,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3.94,P〈0.05);CEA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利多卡因用量均大于CSEA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CEA组及CSEA组分别有15例及3例患者出现不同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5,P〈0.01)。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80岁以上高龄髋关节手术患者用药量小,效果确切,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第三代喉罩在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麻中的应用。方法:选择ASAⅡ~Ⅳ级,年龄70~85岁,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高血压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气管导管组(T组)30例,插入气管导管,第三代喉罩组(O组)30例,置入第三代喉罩,对比两组效果。结果:插管及拔管前后的HR,BP比较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喉罩前后及拔喉罩前后的HR,BP比较O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呼吸道分泌物量及气道损伤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放置第三代喉罩通气应激反应优于气管插管通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留置双腔肾透析导管建立血液透析通道应用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6例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中心静脉留置双腔肾透析,其中31例经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7例经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8例经右股静脉穿刺置管.结果中心静脉留置双腔肾透析导管行血液透析的血液流量充分,流量通畅,其操作简单,不易引起堵塞,95%以上患者血流量达到200~250ml/min.每条导管平均留置时间为51.5d,其中最长的1例导管留置时间达156d,留置效果肯定.结论中心静脉留置双腔肾透析导管建立血液透析通道的方法解决了血液透析通道不能长时间留置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逐步判别分析法评估CT检查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本院CT检查及组织学证实的85例125枚甲状腺结节的CT检查资料。其中恶性结节65个,良性结节60个。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甲状腺结节各相关指标(X1性别,X2年龄,X3结节位置,X4结节形态,X5结节边界,X6结节包膜,X7结节内囊性成分,X8微小钙化,X9增强扫描结节边缘模糊/范围缩小,X10甲状腺边缘中断征,X11淋巴结异常)进行分析,建立判别函数,并采用交互验证法验证判别函数的诊断效能。结果:逐步判别分析法筛选出结节形态、边界、增强扫描结节边缘模糊/范围缩小、甲状腺边缘中断征及淋巴结异常共5个独立预测因素。根据这些因素建立判别函数,甲状腺恶性结节的判别式为Y1=-28.687+6.266X4+6.346X5+8.143X9+16.637X10+8.434X11;甲状腺良性结节的判别式为Y2=-68.726+9.443X4+9.505X5+12.530X9+28.221X10+11.879X11。交互验证法结果显示判别函数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总体诊断符合率为92%。结论:基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CT检查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建立的判别函数,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准确性较好,可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方法,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长托宁复合咪达唑仑用于高血压手术病人麻醉前用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80例需行手术治疗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术前对照组和治疗组的血压控制好;对照组患者入室前不用术前用药,入室后肌肉注射阿托品0.01m∥kg,咪达唑仑0.1mg/kg;治疗组患者入室前不用术前用药,人室后肌肉注射长托宁0.01mg/kg,咪达唑仑0.1mg/kg;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15min、30min的心率(HR)、血压(BP)、脉搏氧饱和度(SPO2)。结果对照组患者用药后HR、SBP、DBP分别由原来的(73.2±12.3)次/min、(123.4±17.4)mmHg(1mmHg=0.133kPa)、(79.2±10.3)mmHg升高到30min后的(89.5±14.4)次/min,(131.2±22.8)mmHg、(85.6±13.2)mmHg,增高较治疗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搏氧饱和度对照组从用药前的(96.4±4.3)%变为30min后的(96.7±4.0)%,治疗组从(97.2±4.5)%变为(97.4±4.0)%,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长托宁复合咪达唑仑适合作为高血压手术患者的麻醉前用药,用药后患者血压更稳定,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用于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清醒期对气管耐受的I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160例拟施气管插管全麻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用石蜡油均匀地涂于气管导管的套囊及前端;治疗组患者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均匀地涂于气管导管的套囊及前端,比较两组患者术毕清醒期的呛咳、血压、心率、躁动、术后3d内咳嗽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出现呛咳、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躁动、术后3d内咳嗽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可以有效地抑制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术毕清醒期患者不能耐受气管引起的呛咳、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躁动等应激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CT在进展期胃癌(AGC)与胃淋巴瘤(GL)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初步建立AGC与GL的判别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0例AGC及23例GL患者的CT资料,总结AGC与GL的CT鉴别诊断要点,并采用逐步判别分析及分批筛选变量的方法,初步建立两者的CT判别模型。结果:①AGC最常累及胃窦,GL最常累及胃体及胃窦;累及多部位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3)。②弥漫性胃壁增厚和节段性胃壁增厚在两组间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局限性胃壁增厚多见于AGC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③GL组胃壁厚度大于AGC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胃壁厚度鉴别AGC与GL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4(P=0.001),以14.5mm为阈值鉴别诊断AGC与GL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6%、56.0%,Youdern指数为0.386。④形态固定、胃腔局限性狭窄多见于AGC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⑤AGC组多表现为明显强化,GL组多表现为轻度/中度强化,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GC组多见不均匀强化,GL组多见均匀强化,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⑥AGC组多见白线征,GL组多见胃黏膜面细线样强化,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0)。⑦AGC组多见胃浆膜面脂肪间隙模糊,GL组多见浆膜面脂肪间隙清晰,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⑧AGC组与GL组均可见腹腔内淋巴结异常,腹主动脉下部旁淋巴结异常GL组相对多见于AG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淋巴结坏死只见于AGC患者(12%),GL患者未发现淋巴结坏死。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分批筛选)筛选出胃壁厚度、胃腔形态、强化程度、黏膜面细线样强化等4个最有效的指标,初步建立AGC与GL的CT判别模型,交互验证法验证结果显示判别函数对AGC与GL的总体正确判别率为91.8%。结论:多种CT征象在AGC与GL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经逐步判别分析法(分批筛选)初步建立的AGC与GL的CT判别模型,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