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
目的::研究隐丹参酮对乳腺癌 MDA-MB-231细胞自噬、增殖和侵袭迁移的作用,初步探讨其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隐丹参酮处理 MDA-MB-231细胞24,48和72 h,MTT 法检测细胞活性,计算24 h 半数抑制浓度(IC50);20μmol/L隐丹参酮处理细胞24 h,吖啶橙染色检测细胞酸性自噬囊泡;Western blot检测自噬标志蛋白LC3-Ⅱ、LC3-Ⅰ(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及Beclin 1的表达;Transwell小室观察细胞侵袭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力。结果:隐丹参酮呈时间-浓度依赖性抑制 MDA-MB-231细胞增殖(P<0.05);与未加药组相比,隐丹参酮处理组细胞酸性自噬囊泡增多,Beclin 1蛋白表达增多且 LC3Ⅱ/LC3Ⅰ值增高(P<0.05);transwll小室及划痕实验发现,经隐丹参酮处理的 MDA-MB-231细胞穿膜数及迁移数均较未加药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隐丹参酮可诱导乳腺癌 MDA-MB-231细胞自噬,从而抑制其增殖和侵袭迁移的潜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方法对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院及西院2003~2011年9年期间收治的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其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结果共818例肝血管瘤患者纳入分析,其中男398例(48.7%),女420例(51.3%)。各年男女患者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912,P=0.271),但不同年龄组的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791,P=0.0001),大于60岁年龄组中男性多于女性。肝血管瘤无特殊临床表现,本组病例中有75例(9.2%)患者合并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组患者的肝血管瘤直径为0.5~39.0cm,中位直径为3.0cm,肿瘤大小与患者性别有关(P〈0.05),女性大于男性患者。肿瘤发生部位以肝右叶最常见,占57.2%,肿瘤发生部位在不同性别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血管瘤以单发病灶最常见(70.0%),单发病灶中右叶病灶多于左叶病灶,多发病灶以双叶多发最常见。结论肝血管瘤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位置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应深入开展防治策略研究;对参与肝血管瘤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有待深入研究;自身免疫性疾病与肝血管瘤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建立个体化预测Nomogram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36例乳腺癌术后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术后发生医院感染和未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疾病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建立Nomogram预测模型并计算C指数,应用验证集以受试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136例乳腺癌患者术后有24例患者发生了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7.6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60岁、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白细胞计数<4×109/L、血清白蛋白<30g/L、血糖水平>6.1mmol/L、APACHEⅡ评分≥20分及化疗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发生医院感染Nomogram模型采用重复Bootsrap法内部验证AUC为0.901,提示分区度良好,且观测值与预测值一致性良好。结论 患者年龄≥60岁、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白细胞计数<4×109/L、血清白蛋白<30g/L、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