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2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识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疾病已经几个世纪了,但有关病毒的分子、遗传、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潜伏性和致癌性、免疫学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发展,取得重大突破还是近十年的事.本文就上述几方面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于行为改变轮理论的随访管理用于门诊初治HIV感染者的效果。方法 将73例门诊就诊的初治HIV感染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随访管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行为改变轮理论的随访管理。结果 干预1年后,观察组自我护理能力量表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服药依从性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基于行为改变轮理论的随访管理有利于提高初治HIV感染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服药依从性,增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从足部溃疡分离出林生地霉及其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报道1例足部溃疡分离菌株的真菌学研究结果.方法 采用真菌直接镜检与培养、扫描电镜、AP120生化鉴定试验和DNA序列分析,对1例男性患者足背溃疡分离出的菌株进行鉴定,并作小鼠感染试验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皮损分离菌株27℃培养见表面平坦、不湿润、无粘性的乳白色酵母样菌落;镜检见粗大、透明、分隔菌丝,有方形、矩形孢子.API20CAUX试刺盒检测,提示为帚状地霉;DNA序列分析,与林生地霉模式菌株UFMG-354-2的D1/D2区碱基同源序列具有99.1%的相似性,而与MTCC39474具有99.8%的相似性.该菌株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克霉唑、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高度敏感.小鼠接种试验显示该菌株有致病性.用伊曲康唑治疗2周后,皮损明显好转.结论 此例足部溃疡分离菌株为林生地霉,伊曲康唑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4.
应用PCR技术快速检测淋球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淋球菌4.2Kb质粒pJDl基因序列选择一对引物序列合成引物,PCR扩增产物为230bp片段。经30次循环后,最低可检出10CFU。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这对引物与白念珠菌有部分同源性,PCR扩增产物小于75bp。与脑膜炎奈瑟菌及其他13种常见的细菌、4种念珠菌、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正常女性宫颈分泌物中的细菌均无同源性。临床标本检测结果表明,与涂片法和培养法相比较,阳性检出率可达100%。试验表明,应用本方法可直接快速检测分泌物中的淋球菌。  相似文献   
5.
成人咽部解脲支原体定植与性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63名性乱者咽部和尿生殖道标本和63名健康成人咽部标本进行解脲支原体(Urapiasmaunealyticum,Uu)检测,结果表明性乱人群咽部Uu定植率(41.1%)极显著高于健康成人(6.3%)(P〈0.001),咽部Uu定植与性活动,多性伴,性乱交和口交等不洁性行为以及Uu尿道炎有明显关系,性乱人群咽部Uu阳性者中,73.1%的人有直接不洁性为史,44.7%的人有Uu尿生殖道感染,29.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11岁。全身泛发褐色斑,右手无名指增大10余年,广泛新生物3年。患者自出生时即发现背部有2外鸡蛋大小浅褐色斑,无红肿痛痒,4个月后渐波及全身,大小不等,深浅不一,无不适,右手无名指末节稍增粗,呈肤色,不发红,偶有痛感。近3年来全身渐出现多发性小结节,初为米粒大小,以后缓慢增大、增多,患儿时感腹痛,呈阵发  相似文献   
7.
乳腺和乳腺外Paget病—c—erbB—2癌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国凤  刘季和 《中华皮肤科杂志》1992,25(5):294-296,T001
  相似文献   
8.
常规的单一或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恶性黑素瘤诱导缓解期很短,而且只有极少数病例治愈。为了提高疗效,必须寻找新的疗法。本文简要地综述了干扰素单一疗法、细胞因子联合疗法(包括干扰素和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外源性免疫疗法和白细胞介素的应用、体液免疫疗法(单克隆抗体)和特异性免疫疗法(如同种异体肿瘤溶解物的应用)。并对上述诸疗法的疗效、作用机制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端粒一端粒酶在细胞永生化及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已逐渐被人们所揭示。对近年来端粒酶在皮肤科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皮肤恶性肿瘤、良性肿瘤、癌前病变、某些炎性皮肤病及正常皮肤、皮肤附属器中的表达进行了综述,并对以端粒酶为靶点的治疗在皮肤科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炎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29岁,全身泛发丘疹、斑块3年,于2002年11月20日来笔者所在科室就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于面部、颈部出现淡红色、粟粒至绿豆大丘疹、斑块,无水疱、脓疱,伴瘙痒,天热时加重,曾按“扁平苔藓”、“痒疹”、“发疹性汗管瘤”治疗,约1~2周消退,以后再发,并蔓延到躯干,四肢及手足背,可自行消退,遗留瓷白色萎缩性小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