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静脉血栓栓塞(VTE)是外科手术后的高危并发症之一。为了提高口腔专科患者的安全性并预防VTE的发生,建设有效的VTE风险预警系统至关重要。方法:本研究以某医院口腔科室为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VTE相关风险因素数据,建立了基于人工智能的VTE风险预测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类型、术后活动水平等多个因素。将基于该模型的VTE系统嵌入医护工作站,通过业务流程实时提醒医护人员及时处理。结果:统计VTE风险预警系统上线后的2022年10月的数据,出院患者426人,VTE评估人数426人,初始风险评估率100%,发生VTE低危患者7人,发生率为1.64%,中高危患者3人,发生率为0.70%,而系统上线前的2021年10月同期出院患者372人,VTE评估人数325人,初始风险评估率为87.37%,发生VTE低危患者11人,发生率2.95%,中高危患者4人,发生率1.07%。低危患者的发生率同比下降36.4%,中高危患者的发生率同比下降25%。对接入智能VTE系统前后的VTE评估率进行统计学检验,χ2值为7.835,P <0.05,表明系统上线前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2019-nCoV高传染性重症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高危程序操作,是一线医务人员发生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急需降低操作者的感染风险。方法 本团队发明一种手术防喷溅隔离装置,在操作者与患者之间建立可视化防喷溅隔离区域,术者可将手伸进隔离装置的操作口进行手术操作,在不影响正常手术程序的同时,降低了自身感染风险。结果 本装置经申请专利后已初步试用于临床,在7例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气管切开术中得以成功应用,目前已批量生产,发往武汉抗疫一线。结论 本隔离装置在救治2019-nCoV患者的临床应用中得到良好反馈,为抗击疫情的一线医务工作者提供了有效防护措施,降低了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拉出法与插入法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 2018年1月—2020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行PEG的113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年龄、性别、PEG方式、术后并发症情况。根据PEG操作技术将患者分为2组,分别采用拉出法(Pull-PEG组)和插入法(Intro-PEG组)进行PEG,比较2种操作技术的优缺点。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白蛋白水平相似,Intro-PEG组中患者的肿瘤分期较高,Karnofsky评分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8.8%,其中局部并发症发生率为6.2%,全身并发症发生率为2.7%。Pull-PEG组患者75例,术后发生并发症7例(9.3%);Intro-PEG组患者38例,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7.9%);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需要营养支持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拉出法和插入法均是操作简便、安全易行、并发症少的PEG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拟接受放化疗头颈肿瘤患者胃造瘘的时机。 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12月间接受放化疗的头颈肿瘤患者,由放疗科医师根据营养风险评估,估计存在营养障碍问题,拟行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G),分为放化疗前预防性胃造瘘组(预防性PEG组)和放化疗期间胃造瘘组(反应性PEG组),其中预防性PEG组234例,反应性PEG组93例。检测2组患者置管前、后的体重、白蛋白水平,计算并比较置管前、后BMI及白蛋白变化程度;观察2组患者耐管及创面感染情况,比较2组放疗结束后拔管率的变化。采用SPSS 11.5软件包对2组患者的数据进行团体t检验和χ2检验。 结果: 放化疗结束后,预防性PEG组BMI、白蛋白值及拔管率均显著高于反应性PEG组(P<0.01),而预防性PEG组的感染率显著低于被动性PEG组(P<0.05)。 结论: 预防性PEG术能改善头颈部肿瘤患者接受放化疗后的营养状况,减轻放化疗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颅颌面部为主多发伤的救治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3月—2018年3月间收治的20例颅颌面部为主多发伤患者(男16例,女4例;年龄9~83岁,平均40.8岁)的救治情况,包括早期急救、组织器官损伤、损伤控制性手术开展、功能恢复或重建、创面愈合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20例患者中,初级生命支持情况分别为急诊清创止血19例,单纯液体复苏13例,大量液体复苏+输血4例,气管插管或切开5例,外固定(石膏或骨牵引)4例。损伤情况分别为2处损伤3例,3处损伤4例,4处损伤7例,损伤5处及以上6例。损害控制性手术开展情况分别为损伤控制性手术10例,其中,眼球探查修补1例,颅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1例,剖胸探查止血+肺裂伤缝合+胸腔闭式引流1例,介入止血1例,骨牵引外固定2例,创面修复(清创后负压封闭创面)4例。EICU继续高级生命支持情况分别为6例患者在抢救室经初级生命支持后,生命体征稳定而直接转入专科,做确定性手术治疗;14例患者由抢救室转入EICU继续高级生命支持,其中10例病情稳定后联合专科行早期确定性手术,4例病情严重无法早期确定性手术患者伤情稳定后直接出院,后续行整形或功能重建。20例患者全部存活,无死亡。结论 实现急诊急救一体化,早期器官功能支持,是颅颌面部严重创伤成功救治的重要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肛垫悬吊联合消痔灵注射治疗痔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在齿线上4cm,直肠左侧、右上、右下,用可吸收线“Z”形缝合悬吊肛垫并在黏膜下注射消痔灵。治疗痔50例,其中混合痔32例,内痔18例。观察术后便血,痔核脱垂等症状发生率及并发症。结果50例总治愈率96%,总好转率100%,无效为0;其中混合痔治愈率93.7%,好转率100%,内痔治愈率100%。结论肛垫悬吊联合消痔灵注射是治疗痔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手术简单、安全,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工作快,费用低廉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分诊制下口腔颅颌面创伤急诊救治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9月—2021年8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南部院区口腔颅颌面创伤患者急诊接诊救治情况。期间共接诊36 599例患者,急诊留观处理1 683例,住院治疗326例。收集住院患者入院前处理情况,包括基础生命支持(急诊止血、液体复苏、损伤控制手术)、伤情、高级生命支持、多学科联合救治及转归情况等。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26例急诊入院患者中,男253例,女73例,男女比例3.47∶1;年龄20~73岁,平均(41.64±15.34)岁。最常见原因为道路交通伤(169例),其中电瓶车事故伤138例,占81.63%;其次为生活意外伤(89例),其中跌伤65例,占73.01%;工伤33例,其中坠落伤14例,占42.42%;其他损伤35例。83例进行初级生命支持(心电监护、液体复苏,清创止血),其中输血30例,气管插管或切开7例,石膏或支具外固定9例。65例实施损害控制性手术。235例直接收住口腔颅颌面科,54例根据创伤情况收入相应专科,37例收入EICU继续高级生命支持。所有患者均成功救治,326例患者经急诊或延期手术得到确切治疗,4例出院后做二期修复。结论: 采取急救辅助下的专科诊治是有效解决分诊制下日益增多口腔颅颌面创伤救治需求的有效措施。由急诊科牵头,强调以生命救治、器官功能保护和重建、社会回归为中心,在各个专科之间开展协作,是口腔颅颌面多发伤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Introduce法经皮胃造瘘术在上消化道狭窄肿瘤患者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对61例上消化道部分或完全梗阻肿瘤患者[男48例,女13例;年龄18~90岁,平均(60.02±9.88)岁],采用Introduce法经皮胃造瘘建立肠内营养管道,分析术前准备、胃腔充气膨胀方式、胃壁固定穿刺置管、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61例患者中,造瘘成功60例,失败1例。鼻胃镜充气膨胀52例,超细管充气4例,腹腔穿刺针刺入充气5例,其中1例穿刺充气失败,原因是穿刺针滑入胃壁,造成胃黏膜下充气,形成夹层。鼻胃镜引导手术顺利,术后无并发症;CT引导下手术后1例伤口出血,止血处理后出院。结论: Introduce法经皮胃造瘘术是上消化道梗阻患者建立肠内营养途径的有效方法。鼻胃镜和CT均可引导胃造瘘,但前者可提供可视窗口,安全性较好;CT不能实时监控,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每年死于各类创伤的总人数已达70万,在人口死因构成中占第4位[1],并且有随着经济发展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如何提高创伤的抢救成功率,是目前的重点及难点课题之一.笔者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急救中心在一体化模式下运用损伤控制术、低压延迟复苏等技术救治多发伤1796例进行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