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9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7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一例真性颈总动脉瘤切除,应用自体颈内静脉移植,并以阔筋膜包裹缝合加固成功地重建了颈总动脉,手术中用硅胶管实行颈总动脉一颈内动脉转流,为临床治疗颈总动脉瘤、颈动脉体瘤、颈部原发或转移性恶性肿瘤等,需切除颈总动脉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和较安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1980年5月~1987年11月共收治66例牙源性颔骨角化囊肿,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66例中男38例,女28例,男女之比为1.4:1:年龄6~70岁,平均40岁。囊肿发生在上颌骨11例,下颌骨51例,上下颌骨同时发生者4例,上下颌骨之比为1:5。发生在下颌骨体部和升枝部共43例;发生在双侧下颌骨体部5例,上颌骨前牙区8例,后牙区9例;发生  相似文献   
3.
真性颞下颌关节强直唯一的治疗方法是假关节成形术 ,我科自 1958年~ 1990年用手术治疗该病患者 2 37例 ,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2 37例中 ,男性 141例 ,女性 96例 ;单侧 2 0 4例 ,双侧 33例 ;骨性强直 182例 ,占76 8% ,纤维性强直 2 3 2 % ;年龄最小 3岁 ,最大 60岁 ,平均 19 2 6岁 ,其中 15岁以下 10 1例 ,占4 2 6%。病程 4年以上者 12 0例 ,占 50 6%。病因常为炎症 ,本组有 165例 (包括耳颞区皮肤感染、化脓性中耳炎、败血症等 ) ,外伤 64例 ;原因不明 8例。二、手术方式 :根据截开位置不同分成高位、中位和低位成形术。本…  相似文献   
4.
<正> 我院自1980年5月至1987年11月共收治均经病理确诊的牙源性角化囊肿共65例。为提高治疗效果和对该囊肿有足够的认识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初发年龄最小者6岁,最大者70  相似文献   
5.
1993年以来,我们针对双侧唇裂修补术后继发鼻上唇畸形,用上唇叉形瓣修复鼻小柱,恢复鼻背皮肤与鼻大翼软骨,鼻大翼软骨内脚与鼻中隔软骨的正常解剖位置,预留上唇正中条形皮肤恢复人中结构,恢复口轮匝肌的完整性等方法,共修复双侧唇裂术后继发畸形20例,获得良好效果。记录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0例中,男性14例,女性6例。最大年龄26岁,最小13岁,平均年龄18岁。20例均在局麻下进行手术,给予双侧眶下孔阻滞麻醉加局部浸润麻醉,麻醉效果充分。手术后5~7天拆线。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62~1981年收治小儿口腔颌面部肿瘤384例,占同期口腔颌面部肿瘤住院患者(2326例)的16.5%,占8393例住院病人的4.58%。384例年龄在16岁以下,最小者4个月,系血管瘤,从表1中可见,各年龄组所占百分比随年龄增大而有升高的趋势。男性217例,女性167例(1.3:1)。  相似文献   
7.
患者,文××,女,24岁。因左鼻翼外伤后缺损6月余。于1986年10月29日住院,检查:左鼻翼至鼻尖外侧有0.7×0 6cm缺损区(图1),鼻尖至鼻背部见5cm长条索状疤痕,左鼻孔大于右鼻孔0.3cm,鼻小柱居中,于1986.11.3在局麻下切除左鼻翼缺损缘疤痕组织,游离出鼻翼软骨1mm。  相似文献   
8.
吴俊培  叶炳飞 《江苏医药》1997,23(4):265-265
我院自1958~1990年共收治颌骨骨肉瘤ZI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性别与年龄:本组21例,男10例,女11例;年龄18~65岁,平均34.2岁,以20~40岁居多;病程3~6个月,平均4个月。2.病灶部位:上颌骨6例,其中跨部3例,齿槽突区2例,上颌窦侵蚀颅底鼻咽部1例;下颌骨15例,其中体部7例,角部2例,升支部5例,下颌骨正中联合部1例。3.病理类型:骨母细胞型10例(47.6%),软骨母细胞型7例(33.3%),纤维母细胞型4例(19.1%)。4.临床表现:常以患区疼痛,病灶区牙齿松动移位甚至自行脱落为主,局部可有骨性膨隆;若肿瘤生长迅…  相似文献   
9.
吴俊培  万飞 《口腔医学》1993,13(2):88-89
<正> 涎腺混合瘤(多形性腺瘤)是口腔颌面外科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大多数好发于腮腺区,而颌下区较少见。我院自1975年至1988年共诊治的涎腺混合瘤共477例,其中腮腺区为319例  相似文献   
10.
<正> 患者张××,男,40岁。5年前左颌下区不适,近年来触及骨性隆起,并逐渐增大。在外院曾用抗菌素药物治疗无效。于1982年10月18日来我院诊治,疑诊为“左茎突过长症”。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患者。检查:两侧面部对称,左颌下区深面后方,可触及与颌骨体及升枝方向一致的骨性肿块,约4.5×2cm,无触压痛,颈项活动无异常,启口度正常,于口内磨牙后区舌侧触及骨性隆起,与下颌骨无粘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