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目的 探究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3,NLRP3)炎性体抑制剂格列苯脲对机械通气导致的小鼠急性肺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 方法 28只7~9周的清洁级ICR雄性小鼠,按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4组:对照组(CON组,6只)、格列苯脲组(GLY组,6只)、机械通气组(VEN组,8只)和格列苯脲+机械通气组(GLY+VEN组,8只).VEN组和GLY+VEN组机械通气4h后与CON组及GLY组麻醉插管后4h测定肺泡灌洗液中蛋白含量及炎性细胞数量,测量肺组织湿/干重比(wet/dry,W/D),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法检测肺组织IL-1β、IL-6、TNF-α的含量. 结果 VEN组肺泡灌洗液中蛋白浓度和细胞数量[(0.534±0.104) g/L和(3.4±0.7)×105/ml]比CON组[(0.167±0.021) g/L和(1.9±0.5) ×105/ml]升高(P<0.01);GLY+VEN组肺泡灌洗液中蛋白浓度和细胞数量[(0.425±0.083) g/L和(2.4±0.6) ×105/ml]比VEN组下降(P<0.05).VEN组肺组织W/D(5.1±0.5)与CON组(4.4±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LY +VEN组肺组织W/D(4.7±0.4)与VE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N组和GLY+VEN组肺组织中IL-1β、IL-6和TNF-α蛋白表达与CON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GLY+VEN组IL-1β和IL-6表达与VEN组比较,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机械通气前给予格列苯脲可有效减少小鼠肺组织炎症细胞聚集,减轻肺水肿,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炎性体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全身和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128例初次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根据氨甲环酸的不同使用方式分为A组(氨甲环酸关节腔内局部注射给药,31例)、B组(氨甲环酸静脉滴注给药,29例)、C组(氨甲环酸口服给药,35例)和D组(不使用氨甲环酸,33例)。比较4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输血率、血红蛋白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出血量D组均大于A、B、C组(P<0.001);A、B、C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输血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水平:4组术后即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天D组均低于A、B、C组(P<0.05),A、B、C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口服、关节腔内局部注射与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均可有效减少围手术期出血,且3种用药方式效果无明显差异,均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ACI住院患者62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结果分为斑块组(n=39)和无斑块组(n=23),在发病72h之内测定血清hs-CRP水平及其他生化指标,与健康对照组(n=20)进行对比。结果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无斑块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hs-CRP分别与TC(r=0.321,P=0.011)、LDL-C(r=0.341,P=0.007)、HbA_(1c)(r=0.264,P=0.038)、Fib(r=0.282,P=0.026)、UA(r=0.284,P=0.025)均呈正相关。结论 ACI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背景 机械通气是纠正低氧血症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支持措施中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但机械通气治疗在提供有效呼吸支持治疗的同时,还可能导致或进一步加重肺损伤甚至引起肺部纤维化.有研究报道,在ARDS致死原因中,难以控制的肺纤维化占40% ~70%. 目的 就机械性牵拉致肺纤维化的发生机制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人们深化对肺纤维化发生机制的认识. 内容 机械通气对肺组织产生的机械牵拉作用可诱导肺上皮细胞表型转化,这是形成肺纤维化的重要基础. 趋向 一系列刺激因素均可诱发肺纤维化,包括致敏源、化学毒素和机械牵拉等.而机械牵拉导致的肺纤维化已成为重症监护过程中的重要致死原因之一,这就需要我们的高度重视,在充分了解其发病机制的基础上,研究出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周伦  丁源  吕洲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2,28(21):2990-2994
目的 探究微小核糖核酸-34a(microRNA-34A,miR-34a)基于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对骨关节炎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研究时间为2020年2月至2021年5月,选取43只6~9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作前瞻性研究,其中随机选取10只分为空白组,剩余33只建立骨关节炎模型。成功建模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上调miR-34a组、沉默miR-34a组,各10只。观察病理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RT-PCR)法检测miR-34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IL-4、IL-10,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ed protein kinase B,pAKT)、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hosphorylated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pmTOR)表达。其中多组间比较行F检验,两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空白组、模型组、上调miR-34a组、沉默miR-34a组的miR-34a表达分别为(0.94±0.08)、(2.39±0.26)、(2.12±0.23)、(1.54±0.17),Makin评分分别为(0.35±0.05)、(4.13±0.19)、(3.02±0.16)、(1.15±0.09)分,IL-1β分别为(3.68±0.37)、(7.51±1.23)、(5.72±0.95)、(4.63±0.72)ng/L,TNF-α分别为(37.45±4.85)、(62.05±7.49)、(56.26±6.25)、(43.85±5.10)ng/L,IL-4分别为(115.75±16.81)、(50.43±9.42)、(75.82±11.94)、(93.85±13.86)pg/ml,IL-10分别为(106.49±17.51)、(60.85±10.23)、(76.81±13.07)、(91.05±15.02)pg/ml,pAKT分别为(1.00±0.01)、(1.95±0.29)、(1.71±0.26)、(1.71±0.26),pmTOR分别为(1.00±0.01)、(1.89±0.24)、(1.56±0.25)、(1.25±0.1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上调miR-34a组、沉默miR-34a组的miR-34a表达、Makin评分、IL-1β、TNF-α、pAKT、pmTOR较高,IL-4、IL-10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P值分别为25.290/0.001、91.260/0.001、14.144/0.001、13.077/0.001、15.525/0.001、17.580/0.001、16.080/0.001、10.676/0.001);与模型组相比,上调miR-34a组、沉默miR-34a组miR-34a表达、Makin评分、IL-1β、TNF-α、pAKT、pmTOR较低,IL-4、IL-10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沉默miR-34a组与上调miR-34a组相比,沉默miR-34a组miR-34a表达、Makin评分、IL-1β、TNF-α、pAKT、pmTOR较低,IL-4、IL-10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沉默miR-34a对骨关节炎大鼠有干预作用,减少大鼠出现炎性反应,降低Makin评分,其作用机制与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术(CAS)后支架自膨胀率与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 选择30例(30条)颈动脉狭窄行CAS患者,术前依据超声检查将斑块分为软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并于术后3d及1、3、6、12个月分别测量支架近心端、中间段、远心端内径.结果 在CAS术后3个月内支架内径均持续增加,以术后1个月最明显(P均<0.05),6个月后支架各段内径的变化则较小(P均>0.05);至术后12个月,与术后3d比较支架近心端自膨胀率为3.8%±3.4%,中间段为11.4%±5.8%,远心端为11.1%±3.5%.术后3d及1、3、6、12个月,软斑块及纤维斑块支架中间段内径均较钙化斑块大(P均<0.05),软斑块与纤维斑块支架中间段内径无显著差异.结论 CAS术后支架各节段内径在术后1个月持续增大,以中间段最明显;自膨胀程度与术前斑块性质有关,软斑块组自膨胀程度最大,纤维硬斑块组次之,钙化斑组自膨胀程度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7.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 arteriosclerotic encephalopathy,SAE)又称Binswanger病(Binswanger's disease,BD)或慢性进行性皮质下脑病,是一种老年性脑血管疾病,是脑血管性痴呆的主要原因之一,极大地损害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同时,由于SAE伴发的痴呆、运动障碍等也给社会、家庭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相似文献   
8.
冯文霞  宋福聪  吕洲  李霞  刘青蕊  尤素伟 《河北医药》2012,34(21):3245-324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斑块及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为急性脑梗死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76例ACI住院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组46例和无斑块组30例,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hs-CRP)的水平及其他生化指标,选择2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和对照组(P<0.05);斑块组低密度脂蛋白(LDL)、糖化血红蛋白(GHb)、尿酸(UA)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hs-CRP分别与胆固醇(TCH)(r=0.32,P=0.01)、LDL(r=0.34,P=0.01)、GHb(r=0.26,P=0.04)、UA(r=0.28,P=0.03)、纤维蛋白原(Fbg)(r=0.28,P=0.03)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10.
躁动、神志恍惚的患者易发生坠床、皮肤擦伤、意外拔管、骨折等意外。传统的约束方法是将棉垫围绕在患者手腕,再以约束带打套结后固定在床档的适当位置。此方法拇指和其他各手指仍能进行抓握,因此稍有不慎仍会出现意外拔管及皮肤擦伤等现象。且神经内科以偏瘫患者居多,手指屈肌张力增高的患者,若不加以注意就会出现手部畸形,但患者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