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2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白疕"。外用中成药治疗银屑病因其针对性强、简便易行、经济实用、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银屑病治疗中。银屑病的外用中成药种类多样,疗效不一。本文通过总结归纳古今外用中成药对银屑病治疗的作用,为银屑病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麻风病的病原体是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 ML).自挪威学者于1873年发现以来已有130多年了.遗憾的是至今尚无人工体外培养之法.尽管小白鼠足垫模型等相关动物模型在新药研究、抗原生化分析以及麻风杆菌分子结构分析诸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欲走向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麻风杆菌的分子生物学是必须了解的领域.近年来这方面研究有不少进展.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补骨脂脂质体(EGCG-PL)并检测其体外透皮性。方法: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EGCG-PL,以激光粒度仪测定EGCG-PL的粒度及Zeta电位,超滤-HPLC法测定包封率,Franz 扩散装置比较EGCG-PL与EGCG-补骨脂醇溶液组(EGCG-PS)体外透皮性质的差异。结果:所制备的EGCG-PL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18.1±17.0)nm,Zeta电位为-29.3 mV。EGCG-PL中EGCG、补骨脂素及异补骨脂素的包封率分别为(85.58±1.07)%、(55.49±2.82)%和(53.73±1.29)%。体外透皮试验结果显示,EGCG-PL中EGCG、补骨脂素及异补骨脂素24 h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及皮肤滞留量均明显高于EGCG-PS。结论:EGCG-PL制备简便、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建一种适用于临床中检测麻风杆菌(ML)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并优化检测条件以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方法:用麻风杆菌纯DNA作模板,对PCR反应体系中模板浓度、引物浓度等反应条件进行优化,以建立高敏感性的PCR反应体系,并与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方法比较,对麻风病人标本进行检测,确定优化后两法的反应体系及两法的临床检测意义。结果:经过大量的实验比对表明,反应体系引物含量为0.2μL×100μmol时,模板浓度10-1条ML/m L可以作为稳定的可检测到条带的模板浓度的下限。对52例各型麻风患者标本的检测结果显示常规PCR检测阳性数(49/52)略高于Real-time PCR(47/52),但Real-time PCR操作程序简单和需时短,且成本低。结论:通过对PCR反应条件中DNA模板浓度和引物浓度的优选,提高了PCR检测麻风杆菌DNA的灵敏度;对于不同PCR方法的选择方面,Real-time PCR比常规PCR简捷快速,而常规PCR灵敏度略高于Realtime PCR。  相似文献   
5.
表皮通透屏障功能的改变与多种皮肤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银屑病是病因不明、发病机制不清、复发率高的常见病.银屑病患者皮损的主要病理改变为皮肤炎症细胞浸润、表皮增生过度、角化不全以及表皮分化蛋白表达降低.表皮通透屏障功能降低是其重要的皮肤生理特性改变之一.尽管表皮通透屏障功能降低与银屑病的因果关系尚不清楚,但大多学者赞同两者间是相互影响的.了解银屑病表皮通透屏障功能的改变及其机制或许对其病情评估和防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麻风愈后者其原受累及部位是否存在角质层生理功能障碍。方法:利用多功能皮肤生理仪对麻风患者痊愈后前臂原皮损处角质层含水量、酸碱度、透过皮肤水分丢失率及屏障功能的恢复速度进行测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麻风愈后者原皮损处角质层含水量明显降低(P〈0.002),以瘤型麻风患者降低幅度最大;皮肤表面的pH明显增高(P〈0.0001),界线类偏结核型患者pH改变不甚明显;麻风愈后者原皮损处的基础表皮通透屏障功能好于正常人,以界线类偏瘤型患者水分丢失量降低最明显:麻风愈后者原皮损处表皮通透屏障功能的恢复速度无明显改变。结论:麻风患者痊愈后仍然有角质层生理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1999年和2000年大连市性病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特点,为政府部门制定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全市性病疫情报告系统上报的年度报表资料并利用SPSS软件、EXCEL分析。结果 2000年大连市共报告常见7种性病6619例,较1999年降低16、13%,大连市性病总报告发病率为121.07/10万,在大连市尖锐湿疣较1999年增长了1.56%,而梅毒和淋病则出现了下降的趋势,降幅分别是51.57%和33.50%;大连市仍以城镇为高发地区.结论 2000年大连市性病发病有下降的趋势,性病流行病谱在发生改变,提示防治措施和资源分配应作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8.
脂肪组织不仅是一种存储过剩能量的组织,也是一个活跃的内分泌器官,可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瘦素和脂联素等,这些物质称为脂肪因子,是体内营养状态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介质.脂肪细胞和巨噬细胞均参与释放促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及脂肪因子(脂联素、瘦素、抵抗素等).其中,脂联素不仅与肥胖及胰岛素抵抗有密切关系,还具有抗炎及血管保护作用.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等其他细胞因子可在体外抑制脂联素的产生,而脂联素可以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和T淋巴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17、22和干扰素γ.脂联素水平与银屑病的严重程度及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人类早就注意到精神因素对疾病(包括皮肤病)的影响。基础研究显示,精神因素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增生和皮肤的免疫有调节作用。临床研究证明,精神刺激可以诱发或加重某些皮肤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使某些皮肤疾病得以缓解。正确地了解精神因素对皮肤的影响,对于某些皮肤病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角质层的含水量及其对皮肤生物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角质层的水分含量对皮肤乃至整个机体都具有重要的生物调节作用,其因机体的内在因素(性别、年龄、遗传、营养及代谢等)及生活环境(湿度)的不同而不同。角质层含水量的多少对皮肤的生理功能也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通过观察角质层的含水量,有助于了解机体的生物状态;适当地调节角质层的含水量有利于延缓皮肤老化和防治某些皮肤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