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2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5篇
  2篇
中国医学   1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蓓萨罗丁是一种新型维甲酸类似物,大量研究表明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晶I型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较低,严重限制了蓓萨罗丁的临床应用。本文首次制备蓓萨罗丁-聚乙烯吡咯烷酮共无定型物样品,基于X射线衍射及红外光谱分析表征了共无定型物结构。同时,利用LC-MS建立SD大鼠血浆及组织中蓓萨罗丁检测方法。体外溶出结果表明共无定型物使蓓萨罗丁在纯水中溶出度提高了4.17倍。SD大鼠分别给予30 mg·kg-1蓓萨罗丁和共无定型物后,共无定型给药组的蓓萨罗丁血浆AUC从7 034.89μg·L-1·h提高至10 174.03μg·L-1·h,达峰时间从7.33 h显著提前至0.9 h,同时Cmax由627.76μg·L-1显著提升至3 011.88μg·L-1。各个组织中的蓓萨罗丁含量都有提升,其中以脑、肝和肾组织中提升最为显著。动物福利和实验过程均遵循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动物伦理委员会的规定。结果表明蓓萨罗丁-聚乙烯吡咯烷酮共无定型物改变了原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为蓓萨罗丁共无定型物治疗脑...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Bcc以及Bcc与干扰菌的混合物在不同的增菌培养基中能否生长和增殖;探讨不同的 Bcc菌种对增菌培养基的营养需求和抗生素的耐受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将Bcc的代表菌株、干扰菌以及 Bcc与干扰菌的混合物分别接种至TSB、10倍稀释的TSB、添加10 mg·L-1庆大霉素的TSB和添加250000 U·L-1多粘菌素B的TSB中培养,划线分离至选择性培养基上观察结果,并对可疑菌落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只接种Bcc的4种增菌培养基均能使之良好地增殖。低量的Bcc(约102 cfu)与高量的干扰菌 (104 cfu)的混合接种,除了神秘伯克霍尔德菌CMCC(B)23010外,4种增菌培养基能使Bcc增殖并被检出。结论:添加抗生素的TSB与未添加抗生素的相比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TSB可以作为Bcc检验时的增菌培养基使用。生长缓慢且活力弱的Bcc菌株在特定条件下有可能会被漏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狼疮肾炎并心血管损害患者血脂水平异常及其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收集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2012年1月~2019年12月狼疮肾炎并心血管损害患者39例(住院病例),及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者39例,对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用药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狼疮肾炎并心血管损害患者的甘油三酯(T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0±1.4 vs. 1.0±0.4)mmol/L (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减低(1.03 ± 0.42 vs. 1.31±0.23)mmol/L (P<0.01),两组间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狼疮肾炎并心血管损害患者TG水平与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r = ?0.32,P<0.05)呈负相关,与补体C3水平(r = 0.44,P<0.01)呈正相关。TG判断狼疮肾炎并心血管患者病情活动的的最佳界值为1.295(灵敏度为79.49 %;特异度为76.92 %),ROC曲线下面积为0.8261。HDL-C判断狼疮肾炎并心血管损害患者病情活动的的最佳界值为1.165(灵敏度为76.92 %;特异度为74.36 %),ROC曲线下面积为0.7794。 结论 狼疮肾炎并心血管损害患者的TG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HDL-C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者。TG和HDL-C可以预测狼疮肾炎并心血管损害患者的疾病活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低浓度对比剂结合能谱CT最佳keV成像技术对胆囊动脉的显示能力。方法 前瞻性选取体质量指数为25.15~34.91 kg/m2的90例患者,按照扫描方式和对比剂浓度分为能谱扫描低浓度对比剂组(A组)和常规扫描高浓度对比剂组(B组)。对两组分别测量胆囊动脉、相同层面竖脊肌的CT值及竖脊肌CT值的标准差,计算胆囊动脉与竖脊肌间的CNR和SNR。对胆囊动脉行VR、MIP及CPR。由2名观察者分别独立评价两组重建后的图像质量。对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观察者间一致性检验。结果 能谱CT单能量成像显示胆囊动脉的平均最佳keV值为(60.62±5.85)keV。A组胆囊动脉CT值、竖脊肌CT值均高于B组(P均<0.05),但两组CNR及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名观察者主观评分一致性良好(Kappa=0.804、0.773),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3,P=0.808)。结论 低浓度对比剂结合能谱CT最佳单能量成像技术可提供良好的胆囊动脉的图像质量,并可显著降低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实习护生对基础护理操作项目的兴趣程度并分析其原因,为学校和临床老师的带教提供帮助。方法:采用调查表对实习护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基础护理操作的兴趣程度,及对护士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发展前景的看法。结果:护生们较感兴趣大多是静脉输液等专业性较强的操作,不感兴趣的大多是床上洗头、吸痰等生活和排泄方面的操作;本科生感兴趣人数的百分比要比专科生明显偏低。结论:护生对基础护理操作项目的兴趣大小与专业思想稳定与否、操作项目的技术含量大小、工作内容的重复单调以及学历的高低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并发心血管损害(CVD)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RA患者临床资料122例,分为并发CVD的RA (并发CVD组)62例和未并发CVD的RA (单纯RA组)60例为对照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结果 并发CVD组中患者发病年龄较小、病程较长,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比例、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发CVD组中常见损害依次为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和冠心病;心脏超声异常以瓣膜返流(61%)最多见;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C反应蛋白(CRP)、总胆固醇(TC)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并发CVD密切相关。结论 CVD为RA患者常见的关节外表现,且表现多样。DAS-28 评分、CRP、TC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RA并发CVD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β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β1-AA)对大鼠B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以主动免疫大鼠的方法获得β1-AA阳性的IgGs (pIgGs);免疫磁珠分选技术获得大鼠B淋巴细胞;CCK8法检测B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 β1-AA(0.1 μmol/L pIgGs)促进LPS刺激的大鼠B淋巴细胞增殖(A值:0.739±0.036 vs 0.533±0.032,P<0.05),且有浓度依赖性的趋势;该效应可以分别被β1/β2-肾上腺素受体(β1/β2-AR)阻断剂部分阻断,被两种阻断剂共同作用完全阻断;pIgGs对静息的大鼠B淋巴细胞无增殖作用.结论 β1-AA可能通过B淋巴细胞表面的β1-AR和/或β2-AR信号通路促进激活的B淋巴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强化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在使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早期综合的康复训练,对照组仅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未经指导的自我锻炼.结果:40天治疗后两组的FMA ADL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毒义(P<0.05),康复组各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康复训练有效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心电图是诊断心血管疾病的常用检测方法,然而术语繁多,加之长时程可穿戴心电图监测的应用,对心电诊断的需求剧增.深度学习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心电领域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和应用.本文综述了深度学习技术在心电图自动诊断和预测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和电刺激治疗非溃疡型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PBS)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6月非溃疡型女性IC/PBS患者30例,进行生物反馈盆底肌肉电刺激,每天1次,每次20~30 min,5次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记录患者治疗前后O’Leary-Sant间质性膀胱炎症状指数(ICSI)评分、间质性膀胱炎问题指数(ICPI)评分、盆腔疼痛和尿急/尿频症状(PUF)评分、24 h排尿次数和平均每次排尿量。结果:治疗后1周及1、3、6个月的症状缓解率分别为76.7%(23/30)、66.7%(20/30)、53.3%(16/30)和23.3%(7/30);ICSI评分、ICPI评分、PUF评分、24 h排尿次数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平均每次排尿量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未发生明显不良事件。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非溃疡型IC/PBS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