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志红  吕利英 《医学信息》2007,20(3):401-403
医学教育不断走向多媒体化、网络化,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巨大冲击。为进一步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结合病理学直观性和实践性极强的特点,我们制作并应用了CAI课件。通过教学实践、自身体会及问卷调查表明,使用CAI课件教学能全面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单纯疱疹病毒2型(herpes simplex virus 2,HSV-2)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14 d(或出院)时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 2011年6月~2013年12月,本研究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从国内14家医院纳入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例1 150例,检测入院时血清HSV-2 IgG水平,以发病后14 d(或出院)发生死亡或心血管事件为不良预后,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HSV-2 IgG水平与不良预后的关系。结果 依HSV-2 IgG四分位数将病例分为4组,以第1分位组为参照组,经多因素调整后第4分位组发生不良预后的风险是参照组的4.32倍(95% CI:1.33~14.03,P=0.015),且随不同组间HSV-2 IgG水平的增加,不良预后的发生风险有增加的趋势。亚组分析发现,病例为女性、或不饮酒、或伴有糖尿病、或伴有高血压时,高水平HSV-2 IgG可增加14 d(或出院)时不良预后的发生风险(均有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伴HSV-2感染时,高水平的HSV-2 IgG能增加病后14 d(或出院)时不良预后的发生风险,且随HSV-2 IgG水平的增加,不良预后的发生风险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升高的联合作用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3个月不良预后的关系。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从国内14家医院纳入缺血性脑卒中病例1 110例,检测入院时血清幽门螺杆菌免疫球蛋白G(helicobacter pylori immunoglobulin G,HP-IgG)水平及CRP水平,不良预后定义为发病3个月后的死亡或复合结局(死亡或心血管事件)。根据HP-IgG及CRP是否升高,将所有患者分为四组,:G1为低水平HP-IgG+低水平CRP组,G2为低水平HP-IgG+CRP升高组,G3为HP-IgG升高+低水平CRP组,G4为HP-IgG升高+CRP升高组。采用COX回归方法分析HP-IgG升高和CRP升高的联合作用与不良预后的关系。  结果  对HP-IgG升高及CRP升高的联合作用分析发现,多因素调整后,与G1(低水平HP-IgG+低水平CRP)患者相比,G4(HP-IgG升高+CRP升高)患者3个月的死亡风险为G1的13.45倍(95%CI:2.83~63.94,P=0.001),发生复合结局的风险为G1的3.97倍(95%CI:1.79~8.82,P < 0.001)。  结论  HP感染与CRP升高的联合作用与脑卒中发病3个月后不良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4.
吕利英  张敏华 《医学信息》2006,19(7):1282-1282
1病例资料患儿,男,12岁。因反复发作性喘息4年加重2天入住院。患儿于2天前因受凉后出现发热、打喷嚏、流涕、咳嗽、继而喘息,并出现持续性呼吸困难36小时,在外院给予氨茶碱等治疗未见缓解转入我院。入院查体患儿端坐呼吸,呼气性呼吸困难,胸廊稍膨隆,两锁骨上区及前胸部皮肤稍隆起,触之有捻发感。双肺闻及满布的哮鸣音,肺底部可闻及散在的水泡音。胸片示:左心缘旁见一斑片影,左腋下及两锁骨上区软组织内见条状气体密度影。血常规示:白细胞12.3×109/L,中性粒细胞93%。诊断:支气管哮喘合并肺内感染,哮喘持续状态,皮下气肿。给予吸氧,抗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 于2011年6月~2013年12月在中国7省14家医院纳入AIS首发病人,建立研究队列。在患者入院24 h内采集静脉血样本,检验HP-IgG含量,并在发病后1年时进行随访,调查和收集不良预后信息。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HP-IgG水平和AIS不良预后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AIS患者1 150人,HP-IgG M(P25,P75)为10.14(7.39,15.05)ng/L。患者病后至1年时死亡、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以及死亡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83%、7.90%、3.72%和11.43%。应用Cox回归模型调整多因素后,以G1为比较组,G4组发生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升高,HR(95%CI)值分别为3.43(1.26~9.36)和5.45(1.57~18.90);G2组、G3组、G4组发生死亡或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升高,HR(95%CI)值分别为1.84(1.02~3.34)、2.00(1.12~3.56)和1.97(1.10~3.55);且随着HP-IgG水平升高,发生死亡、心血管死亡以及死亡或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升高(均有P<0.05)。结论 HP感染是AIS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高水平的HP-IgG能增加AIS发病1年后死亡、心血管死亡以及死亡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耐药菌的迅速增长 ,世界上许多制药公司都在积极开发新的抗菌药。唑烷酮类 ,以利奈唑胺(linezolid )的上市为标志 ,成为 3 5年来首次上市的结构全新的抗菌药。该类药物作用机制独特 ,竞争性与核糖体5 0S亚基上的P -位点相结合 ,而导致肽转移酶无法与这一位点结合 ,抑制第一个肽键的形成 ,来发挥抗菌作用。构效关系研究显示 5位碳链的最适长度是一个碳 ,N上的H为活性必需基团。 4′ -位与 5 -位取代基的脂溶性之间的平衡关系与抗菌活性有一定的关系。孟庆国和Lohray等对Brickner等报道的合成路线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个危险因素聚集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结局不良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连续纳入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2009年6月1日~2012年5月31日住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3 440例。收集人口统计学、生活方式和实验室检查资料。结局不良定义为患者出院时MRs(Modified Rankin’s scale,MRs)≥3分,结局良好定义为患者出院时MRs≤2分。对结局良好组和结局不良组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危险因素的分析采用两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95%Confiden...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不同尿酸水平与出院结局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连续性纳入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2009年6月1日~2012年5月31日的全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3 440例。结局不良定义为发生残疾或住院期间死亡。残疾的定义参照(modified rankin's scale,MRs)脑卒中量表,评分在3分及其以上者(MRs≥3)定义为残疾。采用尿酸水平的百分位数P20,P60和P90为界点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危险因素的分析采用两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95% confident interval,95%CI)。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 研究对象中发生不良结局的共359人,占10.4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相对最低分位组(UA≤222.6 mmol/L),处于二,三分位组(UA水平为222.7~310.9 mmol/L和311.0~419.7 mmol/L)发生结局不良的OR(95%CI)为0.70(0.53~0.91)(P<0.05)和0.66(0.49~0.88)(P<0.05)。最高分位组相对最低分位组OR值无统计学差异。在调整了年龄、体温、高血压、高血糖、脑卒中病史、高三酰甘油、高低密脂蛋白胆固醇和吸烟后,相对于最低分位组,依然有处于二,三分位组发生结局不良的OR(95%CI)为0.70(0.53~0.93)(P<0.05)和0.66(0.48~0.90)(P<0.05)。最高分位组相对最低分位组O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较高的尿酸水平可能独立的与出院结局良好有关联。  相似文献   
9.
吕利英 《河北中医》2012,34(11):1720-1721
重型颅脑损伤是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为5~8分的严重颅脑外伤[1],损伤病因复杂,病情危重,病死率高达30% ~ 50%,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昏迷,伤后因颅内高压引起呕吐、误吸导致呼吸道不畅,加之患者昏迷时间较长,为了改善患者通气,挽救患者生命,减轻肺部感染的发生,常需立即或短时间内行气管切开术.其术后护理质量高低是关键.2010-01-2011-08,笔者对97例气管切开术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入院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结局不良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连续性纳入1 31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按入院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为3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院结局不良的关系。结果 结局良好与结局不良组之间入院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以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第1组为参比,第2,3组发生出院结局不良的OR值(95%CI)分别为2.111(1.297~3.437,P<0.05),2.113(1.361~3.279,P<0.05); 经多因素调整后,第2,3组仍有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院结局不良的风险,OR值(95%CI)分别为1.876(1.160~3.036,P<0.05),2.396(1.414~4.062,P<0.05)。结论 入院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可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结局不良发生率的风险,是独立的危险因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越高不良结局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