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采取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男5例,女11例,年龄20~56岁,平均38岁。病变累及L4/5者7例,L5/S1者9例。手术前、后检查红细胞沉降率,X线片上测量腰骶角、椎间隙高度评估结核活动、植骨融合和畸形矫正情况。术前腰骶角平均18.6°;椎间隙高度平均7.9mm。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80min,术中出血平均475ml。术中无主要血管、神经损伤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本组优14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16例植骨全部确定融合。术后腰骶角平均27.1°;末次随访平均25.9°。术后椎间隙高度平均10.6mm,与术前比较平均撑开高度2.7mm,末次随访时平均10.4mm,丢失小于1.0mm。术前与术后及末次随访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平均30个月,无结核病变复发、内固定松动、断裂及明显矫正度丢失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腰骶段脊柱结核的患者采取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是一较为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背景:研究表明,经皮椎体成形手术中良好的骨水泥分布可减少术后椎体二次骨折并有助于改善预后,但如何获得良好的骨水泥分布是脊柱外科医生面临的一个问题。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分布与手术及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骨科医院收治的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193例,骨折椎体≤2个,均接受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手术,术后进行随访。术后随访期间(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根据手术及邻近椎体是否再次发生骨折分为骨折组(n=30)和未骨折组(n=163),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基本资料替换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其与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手术及邻近椎体再次骨折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1)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性别、体质量指数、女性患者绝经年龄、骨水泥剂量、既往史、吸烟史、饮酒史、手术节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两组患者的年龄、骨密度T值、骨水泥渗漏、骨水泥分布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95%C...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病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多节段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患者临床表现、神经功能改善、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恢复和矫形重建。[结果]所有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有改善,颈椎Cobb角、D值和椎间高度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X线片均显示融合节段融合。[结论]多节段颈椎病如果致压物来自前方,没有后纵韧带骨化,经前路多节段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颈椎压力固定器治疗单间隙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探讨影响颈椎前路手术疗效的技术因素。[方法]2007年1月~2010年2月,共收治单间隙脊髓型颈椎病56例,随访1~3年,平均1.5年。采用JOA 17分法对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定,观察术后患者的颈部症状并进行分级。[结果]单节段融合无假关节发生,术后平均神经功能改善率为90%,颈部症状的发生率为82%。[结论]颈椎病前路手术提高疗效的关键操作是彻底减压,颈椎压力固定器操作简单、置入方便、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达到确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于上位腰椎不稳同时合并有下腰椎椎管狭窄的患者进行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2004年10月~2008年10月手术治疗高位腰椎不稳合并下腰椎管狭窄患者40例均行一期后路多阶段腰椎内固定加椎管扩大减压椎体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结果:术中未有血管、神经等副损伤.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器融合术平均手术时间130 min,出血量约400 ml,术后所有患者全部下腰部疼痛及单侧沿坐骨神经放射性疼痛,均较术前明显减轻.40例患者平均随访36个月~60个月,平均48个月.随访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或大部分消失,无一例内固定松动及断裂,融合节段均骨性融合.结论:对于上位腰椎不稳同时合并有下腰椎椎管狭窄的患者一期进行后路手术,手术疗效肯定,术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经右侧颈前路切口清理结核自取髂骨植骨前路钛板固定治疗颈椎结核的手术方法、疗效及5年随访结果.[方法]收集2008年4月~2013年4月全部采用右侧颈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病例,共10例,平均31岁.C45例,C53例,C62例.所有病例均采用一期病灶清除髂骨植骨内固定术,抗结核治疗9~12个月.[结果]平均随访30个月.颈椎生理弧度得以恢复,术后随访未见矫正角度明显丢失;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术后3~6个月植骨融合,内固定器械无断裂,无结核病灶局部复发.[结论]在抗痨治疗的基础上,右侧颈前路手术清除结核病灶取髂骨钛板固定治疗中下颈椎结核,恢复病灶破坏椎体的高度、同时达到矫正后凸畸形的目的、解除结核病灶对脊髓神经的压迫、重建颈椎的稳定,有利于结核病灶的愈合.  相似文献   
7.
文题释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常见病,手术方式较多。近年来,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作为微创治疗方法迅速发展,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并能快速康复的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式较多,各有优缺点,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脊柱生物力学研究可以指导临床工作。 目的:建立L3-5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术式在椎间盘摘除后对脊柱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1名无腰椎病史的35岁男性志愿者,收集腰椎CT数据构建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在L3/L5脊柱正常模型(模型Ⅰ)的基础上建立L4/5节段单纯开窗髓核摘除模型(模型Ⅱ)、椎间盘镜手术模型(模型Ⅲ)、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模型(模型Ⅳ)、关节突关节切除模型(模型Ⅴ),在7种加载工况下测定L4/L5节段椎体、椎间盘和左右关节软骨应力分布及L4椎体位移。 结果与结论:①建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有效,方差分析模型有效;②L4-5椎间盘两两比较后模型Ⅲ、Ⅳ在椎间盘应力集中最小;L4椎体应力,模型Ⅳ对椎体影响最小;L4椎体位移,模型Ⅲ和Ⅳ对椎体稳定影响最小;③从加载方式看,关节突关节损伤越小,椎间盘应力越小,模型Ⅳ最小;左侧关节突模型Ⅲ和Ⅳ均保持关节完整;右侧关节左右旋转加载下手术侧关节越完整,应力越大,故模型Ⅳ较大;左右侧倾加载下反而相反,模型Ⅴ最大;L4椎体应力模型Ⅳ最小;椎体位移,模型Ⅲ和Ⅳ位移最小,接近模型Ⅰ;④提示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模型在椎体、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应力分布最小,有明显优势;椎间盘镜手术模型和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模型位移均较其他手术模型稳定,二者无差异;故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目前是较理想的术式。  ORCID: 0000-0002-2604-0049(吐尔洪江·阿布都热西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对比研究新鲜与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69例,均为单椎体骨折,其中新鲜骨折(A组)38例,陈旧性骨折(B组)31例。对两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活动能力评分、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后凸角度纠正情况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超过12个月。A组术前VAS评分8.3±1.1,术后12月1.1±0.6,B组术前5.7±1.4,术后12月3.2±2.0。A组活动能力评分术前术前3.1±0.9,术后12月1.1±0.3,B组术前2.0±0.7术后12月1.4±0.5。组间术前与术后比较,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椎体前壁和中间高度恢复与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椎体后壁高度和后凸矫正度数与B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发症:骨水泥渗漏:A组9例;B组7例,A组邻椎骨折3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新鲜与陈旧性骨折安全有效,新鲜骨折疗效优于陈旧性骨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并发食管瘘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并观察置管冲洗负压引流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1-03—2014-10诊治的18例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的食管瘘。3例行一期清创、瘘道口缝合,放置引流管引流。4例行一期清创、瘘道口部分缝合,伤口畅开呋喃西林纱条填塞。11例行一期清创、瘘道口缝合,放置冲洗管和负压引流管。结果 18例均获得随访2~36个月,平均12个月。一期清创、瘘道口缝合、负压引流11例中1例因瘘道口未愈合,反复感染,经长期换药20周窦道形成,随访36个月后窦道未完全愈合。将一期清创、瘘道口缝合、单纯引流和呋南西林纱条填塞治愈的7例定为换药组,将一期清创、瘘道口缝合、负压引流治愈的10例定为冲洗组。换药组食管瘘停止时间为(11.2±6.8)周,冲洗组为(4.2±4.9)周,冲洗组食管瘘停止时间明显早于换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8,P0.05)。结论颈椎前路术后并发食管瘘治疗较棘手,在结合手术修补、全身支持治疗的同时,采用置管冲洗并负压引流的方法治疗可以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荟萃分析的方法评价TGF-β的表达与黄韧带肥厚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Google Scholar、MDConsult、OVID、CNKI、CBM、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收集关于TGF-β的表达与黄韧带肥厚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7年12月。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以及对其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此过程分别由2位评价者独立完成,之后荟萃分析选择RevMan 5.3软件进行。[结果]最终有5篇描述TGF-β的表达与黄韧带肥厚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纳入本研究,共190例包括120例黄韧带肥厚病例和70例正常黄韧带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黄韧带组织相比,肥厚黄韧带组织中检测到TGF-β阳性的比率更高[OR=31.15,95%CI (11.03,87.99),P0.001];而且,TGF-β的强阳性表达几乎只出现在肥厚黄韧带组织中[OR=52.03,95%CI (13.53,199.98),P0.001]。[结论] TGF-β的表达与黄韧带肥厚的发生发展有显著的相关性,TGF-β可能是黄韧带肥厚发病机制及诊断的分子标志物之一。受到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数量和质量限制,此结论正确性的进一步验证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