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早产儿D-二聚体及凝血功能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强  叶莱锦  严争  危夷  王健 《重庆医学》2009,38(22):2865-2866
目的 观察不同日龄正常早产儿D-二聚体(DD)、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生理水平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日龄1、5、10d的早产儿各20例及1、5、10d正常足月儿各20例(作对照),检测血浆DD、PT、APTT水平,比较各组间凝血、纤溶活性变化及其日龄变化规律.结果 (1)早产儿和足月儿DD在新生儿期较高,尤其是早产儿在生后1周内;DD随日龄增长而降低,早产儿降低较慢.(2)早产儿PT、APTT在第1天与足月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5、10天与足月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早产儿PT、APTT随着日龄增长有下降趋势;足月儿第1天的APTT较长,PT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新生儿出生后DD高于正常值,尤其是早产儿DD显著高于正常值,PT及APTT均较高.提示凝血、纤溶活性的增强,对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临床出现DD高于正常或PT及APTT延长时,应动态观察,诊断DIC要慎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cd)和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B(CK-MB)的动态变化,用以评价心肌损害情况。方法采用对70例有不同程度窒息的足月新生儿24~48 h和治疗7 d后QTcd和CK-MB进行检测与3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对照组)比较,根据生后1 min及5 min Apgar将窒息组分为三组,1 min Apgar评分为4~7分为窒息组1,1 min Apgar评分为0~3分为窒息组2,5 min Apgar评分为7分以下为窒息组3并分析结果。结果窒息组Q-Tcd和CK-MB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窒息组2 Q-Tcd明显高于窒息组1,差异有显著性(P<0.01),窒息组2 CK-MB高于窒息组1,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窒息组3 Q-Tcd和CK-MB明显高于窒息组2,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经7 d治疗后,患儿QTcd及CK-MB均显著下降。结论新生儿窒息越重,时间越长,Q-Tcd越大,并能反映新生儿窒息时心肌损害恢复情况。Q-Tcd较CK-MB能更早反映新生儿窒息时心肌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