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患者男,61岁,入院前3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纳差,无发热、恶心、呕吐、乏力,无腹痛、腹泻,无尿量减少、体重下降等。2个月前于外院查血ALT18U/L,尿素氮6.36mmol/L,肌酐116μmol/L,血糖4.9mmol/L。对症处理症状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皮肤性病门诊患者对性病/艾滋病的了解以及预防知识的认知情况,探讨如何在人群中进行性病/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及干预方式。方法:对皮肤性病患者按就诊科室分为2组,在同一时间可随机调查人群的认知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给予适当的性病预防知识宣传及干预,再对同一人群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人群对性病有一定的认识,尤其是宣传较多的艾滋病及经典性病如梅毒、淋病等,但对性病的预防及传播知识了解不够。结论:加强社会宣传,提高人们对性病预防知识及意识的提高,通过行为干预是预防性病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17岁。因“反复便血5年,再发1个月”于2005-02-11收入院。患者5年前夏季无明显诱因出现便血,排成形条状便,外覆鲜血,以后为鲜血便,粪质少,每日2~3次,每次50~150mL。不伴发热、腹痛,当地医院查血常规“正常”,结肠镜示严重结肠炎,予止血等对症治疗,10余天后便血逐渐停止,排黄软便。入院前21、9和6个月无明显诱因反复3次出现鲜红血便,表现同前,止血治疗3~7d后停止出血。6个月前便血,血止后1周在当地医院查结肠镜,发现结肠黏膜普遍充血糜烂,升结肠、直肠距肛门5~10cm处见数处半球状息肉,取升结肠、直肠息肉活检,直肠活检后较多出血…  相似文献   
4.
<正>患者,女,20岁,因发现血压增高1个月入院。患者1个月前因受凉后鼻塞咳嗽就诊于当地医院,查体:血压200/100mmHg,无发热、头痛头晕、视物不清、心慌大汗、面色苍白、手抖怕热、发作性软瘫、肢体无力等,以"高血压病因待查"收入我院。既往无特殊病史。家族史:曾祖父、祖父有高血压病,均为老年起病;无家族肾病史。入院查体:T 36.3℃,左上肢BP170/110 mmHg,右上肢BP 180/110 mmHg,体质量指数:18.72kg/m~2,神志清,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正常女性体貌,颈、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浮肿,四肢肌力检查正常。眼底  相似文献   
5.
本例患者为少年男性,反复便鲜血,判断出血部位为下消化道。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甚多,肠道疾病包括肿瘤和息肉、炎症性肠病、血管病变、?室炎、肛门病变等。在肠道血管病变中包括:(1)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家族性病变,有皮肤、黏膜的毛细血管扩张,常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经直肠局部药物注射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6侧正中矢状面男性盆腔标本进行解剖结构观察并测量前列腺后壁至直肠前壁距离、可进针范围、可进针深度及与肛门间距离等指标。分析51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经直肠局部药物注射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前列腺与直肠前壁间仅存在少量脂肪组织和静脉丛,前列腺后壁至直肠前壁的距离为(5.773±0.710) mm、可进针范围为(15.408 8±1.438 2) mm、可进针深度为(15.703 1±0.944 1) mm、可进针部位至肛门皮肤距离35~50 mm。51例中治愈43例(84.31%)、有效7例(13.73%)、无效1例。结论经直肠局部药物注射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北京协和医院外籍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住院患者人口统计学特征、疾病构成和临床特点。  方法  通过检索医院信息系统和复习住院病历, 回顾性收集、整理、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国际医疗部住院的外籍和中国港台地区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  结果  共纳入557例患者, 其中男性216例, 女性341例; 平均年龄45.5岁, 其中30~59岁患者居多, 共379例(68.0%)。患者来自于76个国家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 来源前3位分别为美国(123例, 22.1%)、加拿大(66例, 11.8%)和澳大利亚(45例, 8.1%)。557例患者罹患247种疾病, 前3位疾病分别为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124例, 22.3%)、肿瘤(78例, 14.0%)、消化系统疾病(65例, 11.7%); 187例(33.6%)急诊入院。疑难及急重症患者103例(18.5%), 29例(5.2%)曾转入转出重症监护病房。557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7.1 d。281例(50.5%)经治疗后痊愈, 273例(49.0%)好转, 3例(0.5%)死亡。  结论  北京协和医院国际医疗部外籍及中国港台地区住院患者年龄跨度大、地域来源广泛、病种丰富、疑难急重症患者多, 除需要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和人文关怀外, 更需要医务人员具有流利的外语水平、全面丰富的临床经验、迅速识别危重患者的能力, 充分发挥多学科协作的优势, 提供高效、优质的涉外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出的微小残留病(MRD)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阶段发生表面抗原的改变以及MRD水平、出现时期与顸后关系.方法 2001年10月至2006年3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收治63例出现过MRD阳性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同时使用流式细胞术及PCR检测MRD.结果 (1)在63例流式细胞术检测MRD阳性患儿中,有23例骨髓复发,1例脑膜白血病,6例失访,1例因严重感染死亡,33例随访至今无病生存.(2)共有147次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呈阳性.有78次(53.06%)MRD检测结果至少有1个抗体荧光强度的变化,其中出现一个抗体强度变化的为33次(22.44%),2个抗体荧光强度变化为22次(14.96%),3个及3个以上荧光强度变化为23次(15.64%).CD10、CD45、CD34抗体荧光强度变化频率最高.(3)共有10例患儿在复发时行免疫分型检查,8例(8/10,80%)与初治时有抗体荧光强度变化.(4)MRD为10-3水平组存活率明显低于10-4水平组(P=0.0007).(5)维持化疗和(或)停药期间出现MRD阳性组存活率明显低于巩固化疗期间出现MRD)阳性组(P=0.024).结论 在小儿B-ALL治疗过程中,MRD的免疫表型可能会发生变化,在检测过程中应加以注意.如果出现10-3水平MRD或者是在维持化疗和(或)停药期间出现MRD,应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10.
<正>颅内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儿童急性白血病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在生理条件下,促凝因素与抗凝因素处于微妙的平衡,血液保持流动状态。急性白血病患儿则由于高白细胞计数、血管壁浸润、脑膜白血病、化疗药物的使用、低血小板计数、凝血因子缺乏、血栓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因素导致ICH[1]。所有终末期白血病患儿最主要的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