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聚苯乙烯胶乳为载体,制成乙型肝炎e系统胶乳诊断试剂.以反向被动乳凝试验(RPLA)和乳凝抑制试验(LAIT)检测HBeAg及抗-HBe,并和ELISA法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受检50份HBeAg阳性血清及41份抗-HBe阳性标本的符合率为96.0%和91.1%,经统计学x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并且发现乳凝试验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和核心系统无交叉反应,对5份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清和50份健康人血清检测均为阴性,表明该法有良好的特异性(98.1%).此外本法与ELISA法相比,前者更具有操作简单,不需任何仪器设备,3~5min出结果的特点,是检测乙型肝炎e系统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 患者,女,34岁。1989年8月16日入院。8月5日起腹泻;11日体温38~39.5℃,多汗,全身肌痛,但无畏寒;13日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咽痛、声嘶、吞咽困难,全身出现紫红色粟粒样皮疹,不痒;肌注“安乃近”、“青霉素”2d,体温不降,但腹泻止,其余症状未减轻,并出现排尿困难。患者近半年易“感冒”,近2个月常感大关节游走性疼痛。未用过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无药物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病人。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1963Blunber发现,曾称澳大利亚抗原(澳抗)、肝炎相关抗原(HAA),1974年定名为HBsAg.HBsAg除存在于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外壳部分外,还存在于一些完全由HBsAg构成的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和管形颗粒(20×50~230nm)中,这些颗粒是HBV过剩的外壳.HBsAg可分为10个亚型,除有一个共同抗原决定簇a(又可分为a_1、a_2及a_3外,还有两组相互排斥的亚抗决定簇,即d和y、w和γ(w又可分为W_1、W_2、W_3及W_4).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出血热(EHF)的发病机理迄今仍认为与下丘脑-垂体功能失调有关,临床上多表现为极度消耗、疲乏无力、寒冷、腰酸腿软及有明显的多尿期。为了探讨上述症状与发病机理的关系,了解垂体功能的变化,本文检测EHF 患者血清促甲状腺素  相似文献   
5.
用微量酸滴定法和放免分析法分别对43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各期血清中磷脂酶A_2(PLA_2)活性和血浆中血栓素B_2(TXB_2)和6-酮前列腺素F_1α(6-keto-PGF_1α)水平进行了动态检测。结果显示:本病各期PLA_2和TXB_2明显升高,而6-keto-PGF_1α明显下降,上述变化程度与病情高度平行,本病危重型和病的极期变化最明显,并与血小板数量下降和肾功损害相关。初步探讨了PLA与TXB_2-6-keto-PGF_1α平衡间的关系及各自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的病理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往对乙脑的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我科于1988~1989年7~9月收治的11例乙脑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本校微生物学教研室采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生产鼠源性高中和活性JEV-McAb早期抢救性治疗,收到明显疗效。 治疗组11例,对照组11例,入院后给予物理降温、镇静剂。甘露醇脱水综合治疗。治疗组五病日内给JEV-McAb静脉滴注1次,小儿5mg, 成人10mg 用药前做皮肤过敏试验,阴性者方使用。 治疗组入院治疗后在退热时间,昏迷、颈项强直、肌张力增强恢复时间比对照组明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将高中和活性的鼠源性JEV-McAb2H4、2F2、mC3腹水等量混合后,经辛酸-饱和硫酸铵沉淀提纯,按卫生部生物制品标准化委员会审定的“人用鼠源性单抗制备及质量控制要点”鉴定,各项指标基本符合人体内使用要求。1989年7~9月份在西安市传染病院、儿童医院、第四军医大学  相似文献   
8.
This study reports the dynamic changes of whole blood and plasmaviscosity,reduced viscosity of whole blood,hematocrit,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rate(ESR)and K value of ESR equation in the different phases of 130 patientswith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in comparison with their normal ranges.There were significant changes(P<0.05~0.01)in the above mentioned itemsexcept for ESR in the febrile phase,ESR and K value of ESR equation in thehypotensive phase,and plasma viscosity in the diuretic and convalescent phases.Clinically,the whole blood viscosity increased by 24% during the hypotensivephase and by 18.7% during the febrile phase.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the increaseof the whole blood viscosity could slow down the blood circulation,and decreaseoxygen saturation of the tissue and cardiac output.Thus,it is an effectivemeasure to control the rising of the whole blood viscosity in the treatment of EHF.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花生四烯酸代谢及其变化在流行性出血热(EHF)中的病理生理作用,我们动态观察了43例EHF患者101份血标本中磷脂酶A_2 (PLA_2),TXB_2和6-酮-PGF_(1α)的水平,并对它们在EHF发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