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胆酸对急性酒精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从代谢组学的角度探讨胆酸干预急性酒精肝损伤小鼠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其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56%酒精灌胃造急性酒精肝损伤小鼠模型,通过组织病理学染色和各项生化指标检测胆酸的保护作用。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代谢物,使用SIMCA-P14.1、SPSS、Metabo Analyst等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各组间的差异代谢物和胆酸的作用机制。结果 胆酸组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丙二醛(MDA)、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指标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胆酸组的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指标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血清代谢组分析,在模型组与正常组中鉴定出31个差异代谢物,并发现其富集于苯丙氨酸代谢、嘌呤代谢、萜类骨架生物合成和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在胆酸组与模型组中鉴定出34个差异代谢物,并发现其富集于苯丙氨酸代谢和嘌呤代谢途径。结论 胆酸能够显著缓解小鼠因大量摄入酒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岁以下婴幼儿的干下型室间隔缺损(VSD)行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40例三岁以下干下型VSD的患儿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依据手术方式将其分在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组(A组)和CPB直视修补组(B组)。分别对其手术成功率、术中术后的情况及并发症等进行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B组的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术后ICU和住院时间等方面均长于A组,输血量多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损直径≤5mm时,两种术式的成功率均为100.00%;缺损直径在5~10mm之间时,B组的成功率为100.00%,略高于A组的88.89%,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术后早期各并发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的总发生率为25.00%,明显低于B组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SD的直径对不同手术的成功率有影响。CPB直视修补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组高,后者在直径小于5mm的VSD中优势明显,前者在直径较大的VSD中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胆汁酸单体化合物胆酸(cholic acid,CA)和去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DCA)的抗惊厥作用机制。方法:将 3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丙戊酸钠组(sodium valproate/valproic acid,VPA,189 mg/kg)、CA组(60 mg/kg)和 DCA组(60 mg/kg),每组9只,对照组及模型组为假给药,各给药组于造模前1 h预给药,连续给药16 d。采用(45.0±0.5)℃水浴建立惊厥大鼠模型,每隔1 d水浴1次,共计8次,观察记录模型组及各给药组大鼠惊厥发作时间、惊厥结束时间,对大鼠惊厥发作行为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检测大鼠血清及海马组织中白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和IL-6含量及海马组织中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和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含量,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病理损伤。超高效液相色谱仪串联高分辨质谱技术对大鼠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惊厥潜伏期均显著延长,惊厥持续时间显著缩短(P均 < 0.001);VPA组和DCA组惊厥发作等级显著降低(P < 0.001,P < 0.01),C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和海马组织中TNF-α,IL-6和 IL-1β含量均显著升高(P < 0.001),海马组织中Glu和GABA含量均显著升高(P < 0.001);与模型组相比,DCA组和VPA组各项生化指标水平均显著降低(P < 0.001),而与模型组相比,除血清中IL-1β和海马组织IL-6的水平外,CA组其他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 (P < 0.01)。海马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锥体细胞胞体紧缩,体积变小,染色加深,嗜碱性增强,胞质胞核分界不清;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形态得到明显改善。其中,DCA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形态与VPA组相近。血清代谢组学分析结果经过数据处理、文献及数据库比对,共鉴定出312个差异化合物。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共筛选出9个差异化合物;代谢通路富集结果显示, CA和DCA的抗惊厥作用主要涉及柠檬酸循环、氨基酸代谢和丁酸代谢通路。结论:CA和DCA对热性惊厥大鼠的行为学和生化指标等均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惊厥过程中的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和丁酸等短链脂肪酸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4.
5.
背景: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可减轻术后肺损伤,与其可减轻中性粒细胞在肺部积聚,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等炎性因子水平有关,但其他方面的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目的:进一步探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术肺保护机制.方法:纳入二尖瓣置换患者40例,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治疗,对照组采用中低温心脏停跳体外循环治疗.分别于开胸后和体外循环后30 min两个时点采集肺组织及静脉血,检测肺组织核转录因子κB表达水平及血液黏附分子CD11b/CD18荧光阳性百分率;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30 min、停机时、停机后3,6,12 h取静脉血测定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浓度;体外循环前、停机时、停机后1,8 h查动脉血气分析,计算呼吸指数.结果与结论:①两组肺组织核转录因子κB蛋白表达、CD11b/CD18荧光阳性百分率在体外循环后30 min明显升高(P < 0.01);但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P < 0.05).②两组血清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浓度在体外循环 30 min、停机时、停机后3,6 h 4个时点明显升高(P < 0.01,P < 0.05),但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P < 0.01,P < 0.05).③两组呼吸指数在体外循环停机时、停机后1,8 h各时点升高(P < 0.01,P < 0.05),但对照组高于实验组(P < 0.05).提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可通过抑制肺部核转录因子кB活性,降低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CD18表达及减少中性粒细胞释放弹性蛋白酶等机制,减轻术后肺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变化,探讨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术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 4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浅低温不停跳组)与对照组(中度低温停跳组),每组20例,于6个时点采取静脉血,测定静脉血浆NT-proBNP水平.结果 两组NT-proBNP水平在术后2 h无明显升高(P>0.05),在术后6 h明显升高,并在术后24 h达到峰值.在术后6 h、24 h、48 h、72 h,停跳组NT-proBNP水平均低于不停跳组(P<0.05).结论 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术能减轻缺血缺氧及再灌注损伤引起的心肌损伤,有较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7.
背景: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可减轻术后肺损伤,与其可减轻中性粒细胞在肺部积聚,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等炎性因子水平有关,但其他方面的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目的:进一步探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术肺保护机制。 方法:纳入二尖瓣置换患者40例,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治疗,对照组采用中低温心脏停跳体外循环治疗。分别于开胸后和体外循环后30 min两个时点采集肺组织及静脉血,检测肺组织核转录因子κB表达水平及血液黏附分子CD11b/CD18荧光阳性百分率;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30 min、停机时、停机后3,6,12 h取静脉血测定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浓度;体外循环前、停机时、停机后1,8 h查动脉血气分析,计算呼吸指数。 结果与结论:①两组肺组织核转录因子κB蛋白表达、CD11b/CD18荧光阳性百分率在体外循环后30 min明显升高(P < 0.01);但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P < 0.05)。②两组血清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浓度在体外循环 30 min、停机时、停机后3,6 h 4个时点明显升高(P < 0.01,P < 0.05),但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P < 0.01,P < 0.05)。③两组呼吸指数在体外循环停机时、停机后1,8 h各时点升高(P < 0.01,P < 0.05),但对照组高于实验组(P < 0.05)。提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可通过抑制肺部核转录因子кB活性,降低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CD18表达及减少中性粒细胞释放弹性蛋白酶等机制,减轻术后肺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与重度慢性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CIMR)患者二尖瓣成形术后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6月于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行二尖瓣成形术的164例重度CIMR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3年,按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n=104)、预后不良组(n=60)。比较两组预后不同的重度CIMR患者临床资料及血清EGFR、RAGE水平;分析影响重度CIMR患者二尖瓣成形术后预后不良的因素;分析血清EGFR、RAGE预测重度CIMR患者二尖瓣成形术后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重度CIMR患者二尖瓣瓣环扩张占比、血清EGFR、RAGE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t=9.703、10.252、10.354、10.211,P均<0.05)。EGFR、RAGE是重度CIMR患者二尖瓣成形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LVEF是重度CIMR患者二尖瓣成形术后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P<0.05)。血清EGFR、RAGE预测重度CI...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腔内修补术联合股-股动脉转流"杂交"技术治疗特殊腹髂主动脉病变的疗效。方法对3例特殊腹髂主动脉病变患者采取了腔内修补联合股-股动脉转流"杂交"技术治疗,术后观察主动脉内瘘、股-股动脉转流人工血管通畅性以及下肢供血情况。结果围术期均无死亡,术后1、3、6个月均复查腹主动脉CTA,第1例腹主动脉Ⅱ型内瘘仍存在,但无明显进展表现;第2例、第3例无内瘘形成。3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28个月,在随访过程中旁路人工血管均畅通,均未出现吻合口狭窄、下肢缺血症状。结论对于某些特殊的腹髂主动脉病变,采取腔内修补联合股-股动脉转流"杂交"技术治疗是可行、安全、有效的,但其远期疗效仍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术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从2010年2月—2013年9月收治的10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外科体外循环手术治疗,比较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住ICU时间、费用、出血量、并发症死亡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住ICU时间、平均花费、出血量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术前肺动脉压力、右心室舒张末内径、封堵成功率和手术成功率、手术死亡率与并发症方法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方便、简单,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减少体外循环损伤,打破介入手术年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