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5篇
综合类   7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组织多普勒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左室电极植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判断左室延迟收缩的部位,探索非缺血性心肌病中左室电极位于延迟收缩部位对患者心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33例拟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患者,术前均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检查,根据收缩速度达峰时间判断左室延迟收缩的部位。术中行冠状静脉窦逆行造影,根据术前组织多普勒左室延迟收缩部位选择左室电极位置,并通过X线后前位、侧位、右前斜和左前斜位确定冠状静脉窦电极的位置,根据左室电极的位置是否与延迟收缩部位相符,将患者分为A组(n=20):电极位置和延迟收缩部位符合者;B组(n=13):电极位置和延迟收缩部位不符合者。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年龄、纽约心功能(NYHA)分级、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肺动脉收缩压、QRS宽度以及左室收缩不同步指数Ts—SD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RT后6月,两组患者的NYHA、LVESV和二尖瓣返流程度(MR)分级等参数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组的LVEF增加和LVESV缩小较B组显著(P〈0.01)。结论在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中,CRT左室电极位置与延迟收缩部位符合患者的左室重构和收缩功能的改善优于不符合患者,组织多普勒可用于指导左室电极的植入。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安装埋藏式DDD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成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QRS波宽度、术前和术后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结果两组患者QRS波宽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LVEDD、LVEF、LA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患者LVEDD、LVEF和LA的影响无差别,但右心室流出道起搏者的QRS波宽度明显较窄。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对组织多普勒提示有左心室非同步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2例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前和起搏后1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射血分数、Tei指数,同时测量二尖瓣血流E、A峰,E/A,左室舒张充盈时间占心动周期的比例,E峰减速时间,肺静脉血流S波、D波,二尖瓣环Em/Am。根据以上参数将舒张功能减退分为3期,应用组织多普勒测量心室机械不同步,比较起搏前后各参数的变化。结果起搏前,11例患者E峰和A峰融合,形似单峰,无法测量E、A峰值及E峰减速时间,所有患者左室舒张充盈时间缩短。起搏后1周,所有患者E峰和A峰分离,5例患者为第2期的舒张功能降低,7例患者为第1期的舒张功能降低。左室舒张充盈时间占整个心动周期的比例由起搏前的(34.5±2.9)%提高到(46.4±5.7)%(P<0.01)。左室射血分数由起搏前的(26.8±7.6)%提高到(37.7±10.1)%。左房内径在起搏后1周明显缩小(P<0.05),左室收缩非同步指数由起搏前的179.2±48.3下降到103.4±58.2(P<0.05)。结论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由于心脏收缩的不同步,二尖瓣血流E、A峰融合较为常见。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左室舒张充盈改善,体现了左室舒张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多普勒组织显像(DTI)、组织同步显像(TSI)和组织追踪技术(TT)评价心脏同步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减的疗效。方法采用DTI、TSI和TT技术,在ECG监测下起搏器开放和关闭时采集12例充血性心力衰减患者的心尖四腔心、心尖二腔心及心尖长轴观的二维及TVI图像,脱机分析左室EF、左室纵向延迟收缩(DLCs)的比例、QRS距左室各节段收缩速度峰值时间的标准差(Ts-SD),QRS距左室各节段舒张早期速度峰值时间的标准差(Td-SD),二尖瓣瓣环平均收缩速度峰值(LV-Sm),四腔心切面右室侧壁瓣环收缩速度峰值(RV-Sm),并根据组织同步成像图的色彩半定量心室不同步指数,比较每位患者起搏器启闭时各参数变化,并比较Ts与TSI指数的相关性。结果左室收缩功能指标LVEF由起搏关闭时(35.25±11.36)%增高至(44.42±9.93)%(P<0.001),LV-Sm由(3.41±0.65)cm/s增高至(4.79±0.98)cm/s(P<0.001)。右室收缩功能指标RV-Sm由(6.79±1.82)cm/s增高至(7.74±1.90)cm/s(P<0.001)。左室机械不同步指标DLCs比例由起搏器关闭时(35.16±6.41)%降低至(20.31±10.36)%(P<0.001),Ts-SD由(95.17±40.56)ms下降至(54.86±19.42)ms(P<0.01),Td-SD由(87.16±20.51)ms下降至(59.52±29.90)ms(P<0.05),TSI指数由2.13±0.15下降至1.62±0.32(P<0.001)。Ts值的变  相似文献   
5.
限制性左室充盈通常是心脏疾病预后不良的标志,可由二尖瓣血流脉冲多普勒来评估。然而,由于许多左室收缩功能不全的患者表现为非限制性的二尖瓣血流模型,因此,迫切需要寻找一种对心衰进行危险性分层的新方法,以弥补单独二尖瓣血流评估的不足。该文目的在于研究左室收缩功能不全患者,左房收缩期二尖瓣血流持续时间与肺静脉血流持续时间差值(ARd-Ad)对病人预后分层分析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随着技术的改进和心肌声学造影剂的应用,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在国外已经成为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常规方法,它通过向冠状动脉间隔支内注入酒精导致心肌坏死,造成室间隔心肌萎缩,使狭窄的左室流出道扩张,中短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7.
孙宝贵  史浩颖 《心电学杂志》2007,26(1):13-16,F0002,F0003
相当一部分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房室传导或心室内传导延迟,导致心脏运动不同步,心功能进一步恶化。(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后的死亡原因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10例行CRT的心力衰竭患者[其中7例植入带有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患者术后的转归情况,以及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生存时间和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10例患者中有92例患者完成随访研究,随访1~132(48±28)个月,共死亡30例,死亡率为32.6%,5年生存率为66.9%±5.8%。24例为心脏性死亡,占总体死亡的80%,其中包括11例为心力衰竭恶化导致的死亡,13例为心脏性猝死(SCD),其余6例为非心脏性死亡。14例行CRT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有8例死亡;71例行CRT的窦性心律患者中死亡22例;前组的中位生存时间短于后组(50比87,P=0.013);7例植人CRT—D的患者均无死亡;3组患者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的CRT患者死亡率(66.7%)较无肾功能不良者(20.6%)高(相对危险度:3.24,95%CI1.88~5.59,P〈0.001)。结论CRT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心脏性死亡,其中包括心力衰竭恶化和SCD。CRT—D和CRT两组患者之间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接受CRT的窦性心律患者较持续性房颤患者有显著的生存获益。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的CRT患者预后较差。对于合并持续性房颤的CRT患者同时给予房室结消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与非缺血性心肌病左心室延迟收缩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探讨左心室延迟收缩模型是否与缺血病因相关。方法选择74例正常人,年龄(40±14)岁,66%男性;48例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年龄(55±12)岁,63%男性,ORS宽度(148±35)ms,52%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29%±10%;43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年龄(58±12)岁。64%男性,QRS宽度(151±28)ms,44%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VEF 31%±13%。分别进行组织多普勒检查。测量12个左心室节段中QaS起始到收缩速度峰值的时间间期(Ts),计算其标准差(Ts—SD)为心室内失同步参数,并计算各节段间Ts的差值。结果正常组、非缺血性心肌病组和缺血性心肌病组的Ts—SD分别为(22.7±10.5)ms、(45.3±15.6)ms和(45.5±17.0)ms。正常组下壁和后壁的Ts显著长于侧壁和前壁[(154.0±34.2)ms、(151.1±32.3)ms比(129.6±29.0)ms,(124.9±24.9)ms;P〈0.05]。在非缺血性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肌病组中,各节段的Ts均较正常组延长(P〈0.05)。在非缺血性心肌病组.下壁的Ts最长,前壁的Ts最短。收缩最延迟位于左心室下壁、后壁、侧壁和其他室壁的比例分别为42%、26%、16%、16%。在缺血性心肌病组,收缩最延迟位于左心室下壁、后壁、侧壁和其他室壁的比例分别为13%、31%、25%、31%。两组的构成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心肌病组和非缺血性心肌病组的左心室延迟收缩部位不同。  相似文献   
10.
组织多普勒指导心脏再同步治疗中左心室电极导线的植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作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已逐渐被人们接受,在多数病人中,它能改善临床症状,逆转或终止慢性心脏重构。然而,仍有约20%~30%的患者起搏后症状未改善甚至恶化。究其原因可能与患者入选不合适以及左心室电极导线位置不恰当有关,但目前国内外对于如何指导左心室电极导线的放置还没有理想的方法。我们运用组织多普勒技术,在术前直接测量心室机械不同步性,识别室壁运动最延迟的部位及其程度,指导术中左心室起搏电极导线的放置,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