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USPIO)作为磁共振对比剂,可用来评价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与常规MRI对比,USPIO增强MRI能提高转移淋巴结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并且能更好地鉴别转移及非转移淋巴结。本文就近年来USPIO增强MRI在头颈鳞癌(HNSCC)淋巴结转移中的相关研究及文献进行综述,评估USPIO增强MRI对检测HNSCC转移淋巴结的临床应用潜力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转录组测序筛选下咽鳞状细胞癌中的miRNA的及其相关m RNA,分析明显上调和下调的miRNA,建立下咽癌的miRNA表达谱并分析其生物学功能。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确诊为下咽癌的5例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提取总RNA并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在下咽癌中差异表达的miRNA,并进行功能分析。结果筛选出20个与正常组织相比在下咽癌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RNA,其中上调表达的有9个,下调表达的有11个。上调表达的miRNA的表达倍数均大于4,而上调表达最明显的是MIR2117,为7.5315倍。在下调表达的miRNA中,下调倍数大于2.0倍的有MIR101-1,MIR3671,MIR3188,MIR331,MIR3685,MIR29B1,MIR4305,MIR4265及MIR3157。其中,MIR3157下调最明显,为5.98601倍。位于这些miRNA 20 kb以内的m RNA有32个。结论筛选出在下咽癌中差异表达的miRNA,并分析了其可能调控的靶基因,为继续研究这些miRNA在下咽癌中的作用机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4.
【摘要】 目的 探讨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FESS)和(或)鼻中隔成形术失败的原因及修正性鼻功能重建手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因慢性鼻 鼻窦炎(CRS)伴或不伴鼻中隔偏曲患者,行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和(或)鼻中隔成形术疗效不佳而行修正性鼻功能重建手术的患者40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采用鼻窦CT、症状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法(VAS)、Lund-Kennedy评分法评估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和(或) 鼻中隔成形术失败患者的症状和原因,针对病因制定手术方案,分别行修正性鼻功能重建手术,包括:鼻小叶成形术、鼻小柱成形术、歪鼻矫正术、鼻瓣区成形术、修正性鼻中隔成形术、修正性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等,以Lund -Kennedy评分法、VAS评估修正性鼻功能重建手术的临床疗效。 结果 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失败的原因包括: 额隐窝区狭窄38例(95%),前组筛窦气房残留34例(85%),后组筛窦气房残留31例(77.5%),上颌窦窦口狭窄37例(92.5%),蝶窦口狭窄26例(54.2%),钩突残留34例(85%),中鼻甲畸形34例(85%),下鼻甲肥大34例(85%),鼻瓣区狭窄:鼻中隔尾端脱位11例(27.5%);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失败的原因包括:鼻中隔软骨偏曲20例(50%)、筛骨垂直板偏曲18例(45%)、腭骨鼻棘偏曲10例(25%)、犁骨偏曲14例(35%)。外鼻畸形未矫正手术失败的原因:软骨鼻锥畸形2例(5%),骨鼻锥畸形2例(5%)、鼻小柱畸形1例(2.5%)、鼻小叶畸形2例(5%)。术后随访6个月,术前VAS评分和Lund-Kennedy评分与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完全控制39例,部分控制1例,未控制0例,总有效率975%。 结论 窦口鼻道复合体、额隐窝和鼻中隔尾端异常解剖结构的残留是鼻 鼻窦炎患者行功能性内窥镜和(或)鼻中隔成形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修正行鼻功能重建手术可有效治疗慢性鼻 鼻窦炎伴或不伴鼻中隔偏曲手术失败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感染性先天性耳前瘘管的病理组织学特点,为降低术后复发率、改进手术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感染性耳前瘘管患者25例,其中有感染史非感染期患者14例,处于感染期患者9例,术后复发再手术者2例。手术时整块切除瘘管组织及瘢痕组织。观察分析手术标本并行连续病理切片。结果:①大体形态:有感染史非感染期的手术标本近端为瘘管组织,保持瘘管原有形态,中远端为暗红色实性瘢痕组织;处于感染期的手术标本近端为瘘管组织,远端为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包绕形成的脓腔,瘘管与脓腔不相交通;术后复发的标本为多囊性肿物,呈典型的哑铃状外观。②组织学观察:有感染史非感染期者和术后复发者镜下可见瘘管远端走行不连续,呈多个束状管腔,管腔之间被条索状纤维组织分隔;处于感染期者镜下除上述表现外,脓腔周围可见新生的毛细血管及浆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③随访6~12个月,无复发。结论:感染性先天性耳前瘘管组织被瘢痕组织分隔为多段,互不相通,瘘管内注射美蓝等示踪剂无法完整显示瘘管的走行,故单纯依靠示踪剂切除瘘管易致残留。整块切除瘘管组织及瘢痕组织是防止瘘管上皮残留的有效手段,可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上气道骨骼肌损伤超微结构改变特点.方法 以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16例OSAHS中、重度患者为研究对象,行扁桃体切除术的慢性扁桃体炎患者1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均>25 kg/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取两组患者上气道骨骼肌组织制作超薄切片,在透射电镜下观察两组骨骼肌超微结构改变,并将其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LSaO2)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OSAHS组患者AHI平均((x)±s,下同)为(53.6±4.6)次/h,LSaO2为0.754±0.023,对照组AHI为(2.3±1.1)次/h,LSaO2为0.968±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4,t=6.90,P值均<0.01).电镜下见OSAHS组上气道骨骼肌纤维排列紊乱,在严重的线粒体水肿及空泡化改变基础上发现细胞内脂肪小体即脂肪变.对照组肌原纤维排列整齐,Z线结构清晰,可见线粒体水肿,但未见脂肪小体.以形态计数法统计电镜放大30 000倍时每个视野下脂肪小体含量,发现16例OSAHS组患者平均每个视野脂肪小体含量为(16.1±1.2)%.脂肪小体含量与AHI呈正相关(r2 =0.761,P<0.01),与BMI、LSaO2未见相关关系(P值均>0.05).结论 骨骼肌脂肪变可能是OSAHS患者由于缺氧、振动引起上气道骨骼肌损伤的特征性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使用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非手术干预措施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病人血压的影响。方法:系统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7个中英文数据库,检索自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所有关于非手术干预措施对OSA病人血压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Cochrane风险评估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应用Stata15.0进行网状关系图形绘制,Gemtc13.4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9篇,涉及7种单项干预措施、1种联合干预措施和安慰对照。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降低舒张压方面,生活方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下颌推进装置>安慰对照>口腔矫正器=针灸>吸气肌锻炼>体位保持器>减肥疗法,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相比体位保持器组和安慰对照组对降低舒张压效果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降低收缩压方面,体位保持器>生活方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下颌推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